還不知道:《呂氏春秋·恃君覽》長利內(nèi)容是什么?表達(dá)了什么思想?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xì)解讀,感興趣的朋友就接著往下看吧~
【原文】
天下之士也者,慮天下之長利,而固處之以身者也①。利雖倍于今,而不便于后,弗為也;安雖長久,而以私其子孫,弗行也。自此觀之,陳無宇之可丑亦重矣②,其與伯成子高、周公旦、戎夷也③,形雖同④,取舍之殊,豈不遠(yuǎn)哉?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為諸侯。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諸侯而耕。禹往見之,則耕在野。
禹趨就下風(fēng)而問曰⑤:“堯理天下,吾子立為諸侯⑥。今至于我而辭之,故何也⑦?”伯成子高曰:“當(dāng)堯之時,未賞而民勸⑧,未罰而民畏。民不知怨,不知說⑨,愉愉其如赤子⑩。今賞罰甚數(shù),而民爭利且不服,德自此衰,利自此作,后世之亂自此始。夫子盍行乎?無慮吾農(nóng)事!”協(xié)而耰,遂不顧。夫為諸侯,名顯榮,實佚樂,繼嗣皆得其澤,伯成子高不待問而知之,然而辭為諸侯者,以禁后世之亂也。
【注釋】
①固處之以身者也:這句意思是,必定要身體力行。②陳無宇:齊國大夫,謚“桓子”。丑:恥辱。按:陳無宇與鮑文子攻打欒氏、高氏,欒、高出奔,陳、鮑乃分其土地財產(chǎn),所以這里說他“可丑”。③伯成子高:相傳為堯、舜時的諸侯。戎夷:當(dāng)作“式夷”(依梁玉繩說),齊國的仁人?!稘h書·古今人表》作“視夷”,顏師古謂即“式夷”,見《呂氏春秋》。④形:身形。
⑤趨就下風(fēng):快步走到下風(fēng)頭。這樣做是為了表示謙卑。下風(fēng),風(fēng)向的下方,喻下位或劣勢。⑥吾子:對人的敬稱。⑦故也:什么緣故呢。(莊子·天地》作“其故何也”。⑧勸:勉力向善。⑨說(yuè):喜悅。⑩愉愉:和悅的樣子。數(shù)(shuò):頻繁。作:起。盍:“何不”的合音詞。慮:亂,打擾。協(xié):和悅。耰(yōu):播種后用土蓋上種子。佚樂:安樂。繼嗣:后嗣,繼承人。澤:恩澤。
【譯文】
天下杰出的凡士,考慮的是天下長遠(yuǎn)的利益,而自己必定要身體力行。即使對現(xiàn)在有加倍的利益,只要對后世不利,也不去做,即使能長久安定,只要這些是為自己的子孫謀利,也不去做。由此看來,陳無宇的貪婪可恥也很嚴(yán)重了,他與伯成子高、周公旦、式夷相比,雖然同是人,但取舍的不同,相差難道不是很遠(yuǎn)嗎?堯管理天下時,伯成子高立為諸侯。
堯把帝位讓給舜,舜把帝位讓給禹,伯成子高就辭去諸侯去耕種。禹去見他,他正在田里耕種。禹快步走到下風(fēng)頭問道:“堯管理天下時,您立為諸侯。現(xiàn)在傳到我這里您卻辭去諸侯,這是什么原因呢?”伯成子高說:“堯的時候,不獎賞可是人們卻勉力向善,不懲罰可是人們卻畏懼為非。人們不知道什么是怨恨,不知道什么是高興,就像小孩子一樣和悅。
現(xiàn)在獎賞和懲罰很頻繁,可是人們卻爭利而且不順服,道德從此衰微了,謀私利的事從此興起了,后世的混亂從此開始了。先生您為什么不走呢?您不要打擾我耕種的事。”說罷,面帶和悅之色來覆蓋種子,不再回頭看禹。當(dāng)個諸侯,名聲顯赫榮耀,實際情況又很安逸快樂,后嗣都能得到恩惠,這些,伯成子高不須問便能知道,然而卻推辭不當(dāng)諸侯,這是為了以此制止后世的混亂啊!
【原文】
辛寬見魯繆公曰①:“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②。昔者太公望封于營丘之渚③,海阻山高,險固之地也。是故地日廣,子孫彌隆④。吾先君周公封于魯,無山林溪谷之險,諸侯四面以達(dá)。是故地日削,子孫彌殺⑤?!毙翆挸?,南宮括入見。公曰:“今者寬也非周公,其辭若是也⑥。”南宮括對曰:“寬少者⑦,弗識也⑧。君獨不聞成王之定成周之說乎⑨?其辭曰:‘惟余一人⑩,營居于成周。
惟余一人,有善易得而見也,有不善易得而誅也。’故曰善者得之,不善者失之,古之道也。夫賢者豈欲其子孫之阻山林之險以長為無道哉?小人哉寬也!”今使燕爵為鴻鵠鳳皇慮,則必不得矣。其所求者,瓦之間隙,屋之翳蔚也,與一舉則有千里之志,德不盛、義不大則不至其郊。愚庳之民,其為賢者慮,亦猶此也。固妄誹訾,豈不悲哉?
【注釋】
①辛寬:他書或作“辛櫟”,魯穆公臣。魯繆公:即魯穆公,戰(zhàn)國時期魯國君主,前407年—前376年在位。②后“知”字,明智,聰明。這個意義后來寫作“智”。③營丘:古邑名,齊國國都,在今山東省臨淄北。渚:水邊。④彌:益,更加。?。号d旺,興盛。⑤殺:衰弱。⑥若是:如此。⑦少者:指年輕無知之人。⑧識:知道。⑨成周:古邑名,在今河南省洛陽東北。周初成王時,為防止殷頑民作亂,周公營建成周,遷殷頑民于此。
⑩余一人:古代帝王自稱。誅:責(zé)備。爵:通“雀”。燕雀皆為小鳥,喻胸?zé)o大志目光短淺者(此處喻辛寬)。鴻鵠:即鵠,天鵝。鳳皇:俗作“鳳凰”,古代傳說中的鳥名。鴻鵠、鳳凰喻志向遠(yuǎn)大之人。翳(yì)蔚:遮蓋。翳,遮蔽?!皠t不至其郊”下疑有脫文(依孫鏘鳴說)。庳(bēi):低下。固:執(zhí)一不通,固陋。誹訾:誹謗。
【譯文】
辛寬見到魯穆公以后說:“我從今以后,知道了我們先君周公在受封的問題上不如太公望聰明。從前太公望被封到營丘一帶濱海之地,那里是海阻山高,險要堅固的地方,所以地域日益廣大,子孫越來越昌盛。我們先君周公被封到魯國,這里沒有山林溪谷之險,諸侯從四面都可以侵入,所以地域日益縮小,子孫越來越衰弱?!毙翆挸鋈ヒ院?,南宮括進(jìn)來見穆公。
穆公說:“剛才辛寬責(zé)備周公,他的話是如此如此說的。”南宮括回答說:“辛寬是個年幼無知的人,不懂道理,您難道沒有聽說過成王建成成周時說的話嗎?他說的是:‘我營建并居住在成周,我有好地方容易被發(fā)現(xiàn),不好的地方容易受責(zé)備?!哉f,做好事的人得天下,干壞事的人失天下,這是自古以來的規(guī)律。賢德的人難道想讓自己的子孫憑借山林之險來長久地干無道之事嗎?辛寬是個小人啊!”如果讓燕雀為鴻鵠鳳凰謀劃,那一定不會得當(dāng)。
它們所謀求的,只不過是瓦縫之間、屋檐之下罷了,哪里比得上鴻鵠鳳凰一飛就有飛千里的志向,如果君主品德不隆厚、道義不宏大,就不飛到他的郊野。愚昧卑下的人,他們?yōu)橘t德的人謀劃,也和這相同。固陋狂妄,橫加誹謗,難道不是很可悲嗎?
【原文】
戎夷違齊如魯①,天大寒而后門②,與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謂其弟子曰:“子與我衣,我活也;我與子衣,子活也。我,國士也,為天下惜死③;子,不肖人也,不足愛也④。子與我子之衣?!钡茏釉唬骸胺虿恍と艘?,又惡能與國士之衣哉⑤?”戎夷太息嘆曰:“嗟乎!道其不濟(jì)夫⑥!”解衣與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謂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則未之識⑦。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⑧。達(dá)乎分⑨,仁愛之心識也⑩,故能以必死見其義。
【注釋】
①違:離開。如:往,到……去。②后門:后于門。門,用如動詞,關(guān)城門。③惜:愛惜,舍不得。④愛:與“惜”義同。⑤惡(wū):何,怎么。⑥道其不濟(jì)夫:道大概行不通啦。濟(jì),成功。夫,語氣詞。⑦未之識:不能知道是否是這樣。之,代詞,是“識”的賓語。⑧加:超過。⑨達(dá)乎分:指達(dá)乎死生之分,意思是,通曉生和死的區(qū)別,當(dāng)生則生,當(dāng)死則死。⑩識:當(dāng)為“誠”字之誤(依陳昌齊說)。
【譯文】
戎夷離開齊國到魯國去,天氣非常冷,城門關(guān)閉后才到達(dá),就跟一個學(xué)生露宿城外。冷得越來越厲害了,他就對自己的學(xué)生說:“你把衣服給我,我就能活命;我把衣服給你,你就能活命。我是國家杰出的人,為天下著想會不得死,你是個不賢德的人,不值得愛惜生命。你把你的衣服給我吧。”
學(xué)生說:“不賢德的人,又怎么能給國家杰出的人衣服呢?”戎夷長嘆一聲說:“哎!道義大概行不通啦!”說罷就脫下自己的衣服給了學(xué)生,半夜里凍死了。學(xué)生終于活命了。要說戎夷的才能一定能讓整個社會安定,那是不能知道的。至于他想對別人有利的思想,那是無以復(fù)加了。他通曉死和生的區(qū)別,仁愛之心是很誠懇的,所以他能用必死的行為來顯示自己的道義。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