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今天小編給大家?guī)砹恕秴问洗呵铩に祈樥摗酚卸荣p析,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原文】
賢主有度而聽,故不過。有度而以聽,則不可欺矣,不可惶矣,不可恐矣,不可喜矣。凡人之知,不昏乎其所已知,而昏乎其所未知,則人之易欺矣,可惶矣,可恐矣,可喜矣,知之不審也。客有問季子曰:“堯奚以知舜之能也?”季子曰:“堯固已治天下矣,舜言治天下而合己之符,是以知其能也?!?/p>
“若雖知之,奚道知其不為私?”季子曰:“諸能治天下者,固必通乎性命之情②者,當無私矣。夏不衣裘,非愛裘也,暖有余也。冬不用③,非愛也,清有余也。圣人之不為私也,非愛費也,節(jié)乎己也。節(jié)己,雖貪污之心猶若止,又況乎圣人?”許由非強也,有所乎通也。有所通則貪污之利外矣。
孔、墨之弟子徒屬充滿天下,皆以仁義之術(shù)教導于天下,然而無所行其術(shù),教者術(shù)猶不能行,又況乎所教?是何也?仁義之術(shù)外也。夫以外勝內(nèi),匹夫徒步④不能行,又況乎人主?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義之術(shù)自行矣。先王不能盡知,執(zhí)一而萬物治。使人不能執(zhí)一者,物惑之也。
故日通意之悖,解心之繆,去德之累,通道之塞。貴、富、顯、嚴、名、利六者,悖意者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繆心者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者也。智、能、去、就、取、舍六者,塞道者也。此四六者不蕩乎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清明,清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注釋】
①有度:有法度,就是擯棄一切私心,一切都訴諸法度。②性命之情:生命的天性。③:扇子。④徒步:貧民。
【譯文】
賢明的君主自己的心里有一定的法度標準再來傾聽別人的意見,所以就不會犯下錯誤。心里存在一定法度來傾聽別人的話,就不可能受到別人的欺騙,就不可能心中迷惑惶惶,就不會驚恐不安,不會喜形于色。一般人的了解,不會對他自己所已經(jīng)知道的東西覺得混亂不解,但會對于他自己所不知道的東西覺得混亂不解。
所以人容易受到別人的欺騙,會心中迷惑惶惶,會驚恐不安,會喜形于色,這是因為他們對于知道的東西不去審察清楚的原因。有一個客人問季子:“堯是怎樣知道舜的才能呢?”季子說:“堯本來就已經(jīng)是在治理天下的了,舜跟他談起如何治理天下的話符合堯自己心中治理天下的原則,他就是這樣來知道舜的治國才能的?!笨腿擞謫枺骸跋襁@樣的話,雖然知道他這樣說,但怎能知道他不會做徇私圖利的事呢?”
季子回答說:“各位能夠治理天下的人,本來就通達生命的天性,當然是無私的。夏天不穿毛裘,不是因為愛惜毛裘衣服,是因為太熱。冬天不用扇子,不是因為愛惜扇子,是因為太過清涼。圣人不為自己謀取私利,不是吝嗇,是因為節(jié)制自己。節(jié)制自己,雖然存在貪婪的心態(tài)也會消除,又何況圣人呢?”許由不是很勉強去推辭堯要讓位給他這件事,是能夠通達生命之情。對生命之情有了共識就可以置身于貪婪污濁的外面。
孔子、墨子的學生滿布天下,他們都是用仁義的方法在天下教導別人,然而他們所倡導的仁義沒有在天下流行。教導的人自己都不能夠?qū)嵭心菢拥娜柿x之術(shù),又何況受到他們教導的人呢?這是為什么?因為仁義之術(shù)是外表的功夫。想憑借外表的功夫來戰(zhàn)勝內(nèi)心,一般的人、貧民都不能夠做到的,又何況君王呢?只有在內(nèi)心通達性命之情,那么仁義之術(shù)就自然會流行了。
先王不可能對萬事萬物都了解,但掌握一條原則就可以治理好世上萬事萬物。人之所以不能夠掌握這一條原則,是因為物質(zhì)享受對他們有誘惑。所以說要清掃心中的惑亂,解除心中的謬誤,去掉德行上的累贅,弄通道法上的禁塞。高貴、富裕、顯榮、權(quán)威、名譽、利益這六樣東西,是迷惑意志的東西。
變化、激動、女色、計較、盛氣、情意這六樣東西是擾亂心神的東西。憎惡、欲望、狂喜、生氣、哀傷、快樂這六樣東西是累贅德行的東西。智謀、才能、背叛、親近、取得、舍棄這六樣東西是堵塞道法的東西。這二十四樣東西如果可以不在胸中縈繞,人的心就剛正不偏。正就是靜,靜就會使心胸清澈明亮,就會心中虛空,虛空就是無為,做到虛空無為就可以沒有什么做不到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