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通鑒綱目》內容是什么?怎么理解?此書一共五十九卷,序例一卷。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碓敿毜慕榻B,接著往下看吧~
熹與其門人趙師淵等,據司馬光《資治通鑒》、《舉要歷》和胡安國《舉要補遺》等書,本儒家綱常名教,簡化內容,編為綱目。綱為提要,模仿《春秋》;目以敘事,模仿《左傳》,用意在于用《春秋》筆法,“辨名分,正綱常”,以鞏固封建統治。
《資治通鑒》對三國史事,本據魏國紀年,朱熹改據蜀漢紀年,以宣揚正統觀念。其后,尹起莘等又為此書闡明義旨,清康熙帝更加上“御批”,使之進一步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思想工具。
作者簡介
朱熹(1130.9.15~1200.3.9),字元晦,是南宋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省婺源縣)人。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為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杰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人們曾用這樣的話贊美他:“集大成而緒千百年絕傳之學,開愚蒙而立億萬世一定之歸。”乾道三年(1167),偕學生林用中、范念德從福建趕赴岳麓書院,與張栻會講三月,會講的主要議題是“太極”和“中和”,然后同游南岳。朱張會講,盛況空前,學生多達千人之眾,其聲勢為全國之最,史稱湖湘學派自此之后,才去短集長,臻于成熟。
淳熙十二年(1185),他還動員衡州官府重修石鼓書院,提出把書院辦成德行道義之實的教育機構的方針,使書院教育走上正軌。在石鼓書院復興后,應湖南提刑宋若水之請,撰寫了一篇名垂千秋的《石鼓書院記》,由張栻親書,后人鐫制成石碑,置于石鼓書院內,使“石鼓有聲于天下”。他一生三次監(jiān)南岳廟,但都只是遙領食俸,并未親臨南岳。明萬歷中(1587~1598),與李寬、韓愈、李士真、周敦頤、張栻、黃干同祀石鼓書院七賢祠,世稱石鼓七賢。
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皇帝講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后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目的用途
這種書是史書專有的一種門類:綱目體。有綱有目,每一條綱后有一條目,綱就是記述一條史實,用非常簡練概括的話,就像如今寫的提綱一樣。目的就是進一步詳細的闡述綱目中的歷史事件。
《御批通鑒綱目》·五十九卷、《通鑒綱目前編》·一卷、《外紀》·一卷、《舉要》·三卷、《通鑒綱目續(xù)編》·二十七卷。
康熙四十七年吏部侍郎宋犖???,皆圣祖仁皇帝御批也。朱子因司馬光《資治通鑒》以作《綱目》,惟《凡例》一卷出於手定。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