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呂氏春秋·孟秋紀》懷寵的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原文】
凡君子之說也,非茍辯也;士之議也,非茍語也。必中理然后說,必當義然后議。故說義而王公大人益好理矣,士民黔首益行義矣。義理之道彰,則暴虐、奸詐、侵奪之術息也。暴虐、奸詐、侵奪與義理反也,其勢不俱勝,不兩立。
故兵入于敵之境,則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于國邑之郊,不虐五谷,不掘墳墓,不伐樹木,不燒積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虜①奉而題歸之,以彰好惡;信與民期,以奪敵資②。若此而猶有憂恨、冒疾、遂過、不聽者,雖行武焉亦可矣。
先發(fā)聲出號曰:“兵之來也,以救民之死。子③之在上無道,據傲荒怠,貪戾虐眾,恣睢自用也,辟④遠圣制,謷⑤丑先王,排訾舊典,上不順天,下不惠民,征斂無期,求索無厭,罪殺不辜⑥,慶賞不當。若此者,天之所誅也,人之所仇也,不當為君。
今兵之來也,將以誅不當為君者也,以除民之仇而順天之道也。民有逆天之道、衛(wèi)人之仇者,身死家戮不赦。有能以家聽者,祿之以家;以里聽者,祿之以里;以鄉(xiāng)聽者,祿之以鄉(xiāng);以邑聽者,祿之以邑;以國聽者,祿之以國?!惫士似鋰?,不及其民,獨誅所誅而已矣。舉其秀士而封侯之,選其賢良而尊顯之,求其孤寡而振恤之,見其長老而敬禮之。
皆益其祿,加其級。論其罪人而救出之;分府庫之金,散倉廩之粟,以鎮(zhèn)撫其眾,不私其財;問其叢社、大祠⑦民之所不欲廢者,而復興之,曲加其祀禮。是以賢者榮其名,而長老說其禮,民懷其德。今有人于此,能生死一人,則天下必爭事之矣。義兵之生一人亦多矣,人孰不說?故義兵至,則鄰國之民歸之若流水,誅國之民望之若父母,行地滋遠,得民滋眾,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⑧。
【注釋】
①民虜:指俘獲的敵國百姓。②敵資:指敵方的民眾。資:資本,憑借。③子:指稱所伐國家的君主。④辟:摒除。⑤謷(áo):丑,詆毀。⑥不辜:無罪的人。⑦叢社:草木繁茂的祭祀土神的敵方。祠:祭神的廟堂。⑧若化:形容人民歸附非常迅速?;鹤兓?/p>
【譯文】
凡君子出言,都不茍且辯說;士人議論,都不茍且言談。君子一定想到符合道理才說,士人一定想到符合大義才議。所以,聽了君子和士人的言談議論,王公貴族越發(fā)喜好聽道理了,士人百姓越發(fā)遵行大義。道義彰明,暴虐、奸詐、侵奪之類的行徑就會止息。暴虐、奸詐、侵奪與理義是剛好相反的,勢不兩立,不能并存的東西。
所以,正義之軍進入亂國的邊境,亂國的士人就會知道保護者到了,百姓就知道不會死了。正義之軍到了國都及一般城邑的郊外,不會禍害五谷,不會刨墳掘墓,不會砍伐林木,不會燒毀財物糧草,不會焚毀房屋,不會掠奪六畜。都會送回俘虜,以此表明自己的愛憎;使誠信與百姓愿望相合,以此爭取亂國的民心。
像這樣,如果還有頑固不化、嫉妒、堅持錯誤、不肯歸順的人,那么即使對他們動武也是可以的。用兵之前,先要發(fā)布檄文,檄文說:“大軍到此,是為了拯救百姓?;杈谏?,荒淫無道,傲慢自大,迷亂怠惰,貪婪暴戾,殘害民眾,狂妄兇狠,自以為是,摒棄圣王法制,詆毀先王,排斥毀謗先代法典,上不順天意,下不愛黎民,征斂不止,責求無度,刑殺無辜,獎賞不當。
像這樣的人,是上天誅滅的對象,是人們共同的仇敵,根本不配當國君。如今大軍到此,要誅滅不配當國君的人,除掉人們的仇敵,順應上天的旨意。士民百姓當中如有違背上天旨意,救助人民仇敵的,一律全家處死,絕不赦免。
有能率領一家歸順,將賞他一家作為俸祿;率領一里歸順的,將賞他一里作為俸祿;率領一鄉(xiāng)歸順的,賞他一鄉(xiāng)作為俸祿;率領一邑歸順的,賞他一邑作為俸祿;率領國都士民百姓歸順的,賞他國都作為俸祿?!彼?,攻克亂國,不罪及士民百姓,只殺當殺的人。
還要舉薦敵國德才優(yōu)異的人,賜給他們土地、爵位;選拔敵國賢明有德之人,授予他們高官顯位;尋找敵國的孤兒寡母,救濟他們;會見敵國的老人,尊重他們,以禮相待,全都增加俸祿、級別。
審理敵國的罪人后,赦免釋放他們;分發(fā)庫房中的財物,散發(fā)倉廩中的糧食,用以安撫民眾,不把敵國的財物據為己有;詢問敵國人民所不愿意廢棄的草木繁茂的社廟宮室,恢復祭祀,并想方設法增加祭祀禮儀。因此,賢人為自己的名聲顯揚而感到榮耀,老人為自己受到禮遇而高興,百姓為自己受到恩惠而安定。
假如這里有人能夠使死人復生,那天下人一定爭著服侍他。正義之軍救活的人太多了,百姓誰不喜歡?所以,正義之軍一到,鄰國的百姓歸順于它就像流水一樣迅速,被伐之國的百姓盼望它就像盼望父母一樣。正義之軍走得越遠,得到擁戴的民眾越多,不用動兵流血就可以使百姓迅速歸降。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