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滿腹詩書,卻抄襲他人著作;宣揚仁義道德,卻大肆聚斂海外華人財富;宣揚一夫一妻,一生卻娶過六個妻子;一生宣稱忠于光緒,卻拿著偽造的光緒詔書欺騙他人,并間接造成了光緒的悲慘結局。
![康有為“封圣”是自欺欺人]()
康有為
歷史上不乏這樣的讀書人:滿嘴仁義道德,暗地里卻蠅營狗茍;寫文章下筆千言,但治國之策卻荒謬不已;談愛國聲淚俱下,但轉(zhuǎn)臉便賣國求榮。在歷史教科書及影視、文學中,一向被吹捧為偉人的康有為便是其中之一。卸下公車上書的領導者、偉大的愛國主義思想家以及維新運動的領袖等光環(huán),一個凡人形象便逐漸清晰。
一、涉嫌學術剽竊 治學急功近利康有為早年政治抱負極大,但治學急功近利,了無建樹。1882年,他第一次赴京科考落榜,歸途路經(jīng)上海,閱讀了大量西方書籍,接觸了進化論和西方的政治觀點。1888年,康有為二次入京參加科考,又以失敗而告終。而立之年的康有為仕途坎坷,而且沒有像樣的學術成果問世。
對康有為學術思想影響最大的人當屬張之洞的門生廖平。廖平將其著作《今古學考》分為《辟劉篇》和《知圣篇》。由于張之洞的政治顧慮,這兩部書稿并沒有出版。據(jù)廖平回憶,1888年康有為二次赴京科考時曾拜訪他,他亦曾將《辟劉篇》手稿拿給康有為閱覽。
后來二人又有約談,廖平是否也將《知圣篇》手稿交給康,暫時沒有詳細史料可考,但一年后,康有為出版了《孔子改制考》,思想觀點與廖平的《辟劉篇》《知圣篇》幾乎完全相同。廖平指責康有為剽竊他的書稿,康有為不以為然。隨后,《新學偽經(jīng)考》出版,觀點仍與廖平著作類似,廖平由此大怒。
史學界對于康有為對廖平著作的“借鑒”是否到了“抄襲”的程度,一直沒有定論。錢穆、朱維錚等史家傾向于康有為確有抄襲的行為??涤袨樽鰧W問的目的是為了政治前途,因此態(tài)度并不嚴謹。廖平認為,一部洋洋20萬言的學術著作《新學偽經(jīng)考》,不可能5個月就寫出來。除了抄襲廖平著作的嫌疑外,這部書還有一個問題,即并非康有為一人所作,而是在他一眾弟子的協(xié)助下編寫的。(見張建偉:《溫故戊戌年》)
二、為謀利益攀附權貴 為擺平彈劾賄賂官員康有為的言論中,處處彰顯“吾不出山,奈蒼生何”的士大夫責任感,以及“為萬世開太平”的豪邁氣質(zhì)。在后人眼中,他是無視權貴、大義凜然的正人君子和剛直不阿、忠君愛國的改革家。然而,史料背后的康有為卻有另一副面孔。
仕途不順的康有為一直沒有中斷在京的政治活動。這些政治活動有兩方面內(nèi)容:一是攀附權貴,請求政治推薦;二是打著愛國救亡的幌子,向各級官僚籌錢。
為攀附翁同?,康有為游歷北京時寫作了《廣藝舟雙楫》一書,將翁同?父子吹捧為大書法家。翁同?因此接見了康有為,還將他推薦給了光緒皇帝。除了攀附高官外,他每次進京都會給各級京官寫信討錢。若有人給他十二兩銀子,他就稱其為“大賢”;給他八兩、四兩,他就稱其為“大君子”。(見梁鼎芬:《康有為事實》)
康有為的結交權貴、四方籌錢的政治活動為他擺平《新學偽經(jīng)考》彈劾案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新學偽經(jīng)考》流入京師后引起了較大的社會騷動。1894年,御史安維峻以“惑世誣民,非圣無法”彈劾康有為。彈劾語氣很重,朝廷較為重視,讓兩廣總督李瀚章查辦。
康有為讓梁啟超在京“多方奔走”,最終擺平了這件事。該案的結果是,兩廣總督讓康有為自行焚毀《新學偽經(jīng)考》。(見丁文江、趙豐田:《梁啟超年譜長編》)一樁“謀逆”大案,以自行焚毀書籍了結,讓人震驚。梁啟超的“多方奔走”居功至偉。
然而,到底是如何“多方奔走”的,康梁師徒只字未提。從梁啟超的信件中,史家發(fā)現(xiàn),所謂的“多方奔走”就是“花錢走后門”。當時,梁啟超運作過的人有:帝師翁同?、直隸總督李鴻章、兩廣總督李瀚章、廣東學政徐琪、翁同?的高徒張謇。(張建偉:《溫故戊戌年》)
三、“公車”沒有“上書” 改革激進力求速成提到戊戌變法,首先會讓人想到康有為領導的公車上書。康有為在《康南海自編年譜》中提到,他領導十八省舉人上書,結果被督察院阻撓。然而,據(jù)康有為的弟子徐勤回憶,康有為確實寫了“書”,舉人們也的確開了會,但最終并沒有上書。(見徐勤:《南海先生四上書記》)
康有為之所以沒有上書,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時他得知自己已經(jīng)考中了進士,擔心上書會耽誤前程。與康有為的行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時有大量官員上書,也有大量的公車上書。據(jù)后世統(tǒng)計,“公車上書”大大小小一共有31次之多,而這其中并沒有康有為的那一次。對這些上書,督察院不僅沒有阻撓,而是表示支持??涤袨椴粌H偽造了歷史,還污蔑了都察院。(見黃健章:《戊戌變法史研究》)
康有為一直認為,慈禧等保守派阻礙了改革。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甲午戰(zhàn)爭失敗后,大清朝野都呼吁變法。關于新政,慈禧太后給光緒皇帝的指示是:“變法乃吾素志。凡所實行之新政,但不違背祖宗大法,無損滿洲權勢,即不阻止,兒可自為之?!闭谴褥倪@個表態(tài)開啟了戊戌變法。(張建偉:《溫故戊戌年》)可以說,變法一開始并未受到慈禧等所謂保守派的巨大阻力,也沒有康有為后來所稱“帝黨”、“后黨”,而只有“母子檔”。
慈禧之所以后來反對變法,實際上是康有為變法政策過于激進造成的。戊戌年正月,康有為請人代他上了《統(tǒng)籌全局折》,呼吁皇帝在內(nèi)廷設立制度局,作為維新變法的機構。制度局下設的機構幾乎囊括了一切政府事務。康有為認為,可以讓朝廷大臣擔任制度局總裁,但下設機構應該選維新派的通才擔任。
康有為的這個建議是利用制度局架空六部,這讓朝臣極為警惕,該建議未被采納。此后,他又起草了《保薦人才折》,讓徐致靖上書皇帝。這個折子的大義是,皇帝應把康有為安排在身旁做顧問,讓康總攬全國大權。光緒皇帝很快做了批示,要求召見康有為。
面圣前,康有為遇到了保舉過他的當朝權臣榮祿。當榮祿問實行了一兩百年的法如何說變就變時,康有為的回答是,殺一兩個阻撓新政的二品以上的大臣,法就變了。(王照:《方家園雜詠紀事》)這與他的“斷發(fā)、易服、改元、遷都”的激進觀點如出一轍。
據(jù)康有為回憶,光緒召見他的談話共持續(xù)了2個半小時,皇帝接受了他的變法建議。(見康有為:《康南海自編年譜》)然而,這是光緒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召見他。后人的研究認為,康有為在接見時間上撒了謊,光緒與他的談話時間不過一個小時(馬勇:《晚清二十年》)。在他們的談話過程中,光緒只是肯定了康有為的發(fā)言,但沒有給他升官,只是把他從六品工部主事的職務調(diào)整為同樣是六品的總理事務衙門章京上行走??梢姡饩w皇帝并沒有重用康有為。
在變法的過程中,康有為一直向光緒售賣自己“大變、全變、驟變”的變法思想。朝野同意康有為“全面改革論”和“速成改革論”的只有他康有為一人。(張建偉:《溫故戊戌年》)
四、鼓吹“中日合邦” 邀請伊藤博文主政改革戊戌變法中,康有為提出的變法建議全都有急功近利的一面,希望靠變法馬上實現(xiàn)強國夢想。他最極致的表現(xiàn)是鼓吹“中日合邦”,戊戌年四月,康有為曾就“中日合邦”問題與日本政客矢野文雄開過討論會(見康有為:《康南海自編年譜》)。不僅如此,康有為還試圖勸說光緒帝邀請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來華主導變法。
當時的中國人對伊藤博文并不陌生。就在幾年前,在日本首相任上,伊藤博文發(fā)動了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后簽訂了《馬關條約》,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并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與遼東半島給日本。經(jīng)此一役,中日國運逆轉(zhuǎn),日本憑借中國支付的戰(zhàn)爭賠款(相當于日本當時幾十年的政府財政收入)而走上了發(fā)展的快車道,中國則從此一蹶不振。
康黨的“中日合邦”理論來自森本藤吉1893年寫的《大東合邦論》。森本藤吉是長期在華活動的日本政客。日本后來出臺的“中韓合邦”、“大東亞共榮圈”政策也都來自森本藤吉的這套理論。
戊戌年七月,刑部主事洪汝沖上書光緒皇帝,提出“遷都、借才、聯(lián)邦”的建議。所謂“借才”,指的是聘請東西各國名士參與新政并委以實權,首推伊藤博文;所謂聯(lián)邦,本意是中日兩國合并為一國,像德國那樣形成合眾國,只是奏折中表意有些含糊。據(jù)史學家孔祥吉《康有為變法奏章輯考》考證,此奏章很可能是康有為代擬的。
同時,康有為聯(lián)合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向光緒鼓吹“中英合邦”、“中日英合邦”。(見張建偉:《溫故戊戌年》)從康有為建議邀請西方名士主政改革看,這種合邦并非外交結盟,而是政治合并。如果說汪精衛(wèi)是在日本人的誘降政策下,半推半就與日本人合作的,那么在汪精衛(wèi)之前40年,康有為是主動與日本合作,推行類似后來“大東亞共榮”的政策。
康有為的賣國政策引起了慈禧太后的極大不滿。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伊藤博文來訪,康有為、光緒皇帝先后會見伊藤。這種內(nèi)外勾結的行為,觸動了慈禧太后的敏感神經(jīng),直接導致了戊戌政變的爆發(fā)。(見郭霞:《伊藤博文訪華與戊戌政變》)
五、利用偽詔騙錢 晚年生活奢靡慈禧太后不支持變法后,光緒陷入不利環(huán)境。于是,他讓楊銳帶給“軍機四卿”一封《密詔》,大意是,如今自己的位置可能不保,希望他們不要違背太后的旨意,想辦法保全皇帝。這封《密詔》里并沒有提到康有為。
光緒另有一封《密詔》讓林旭帶給康有為,大意是,讓他迅速離京。康有為將光緒給“軍機四卿”的《密詔》篡改為,皇帝說自己位置不保,希望譚嗣同等人設法相救。之后,康有為又命譚嗣同拿《密詔》夜訪袁世凱,策劃“圍園殺后”陰謀。(見王照:《關于戊戌政變之新史料》)最終,陰謀失敗。這也是中學歷史書上袁世凱的一大“污點”——出賣譚嗣同等君子。其實站在袁世凱的角度看,與他人謀反,刺殺領導人,這種要掉腦袋并且成功率不太高的事,實在沒必要冒險去做。
戊戌政變爆發(fā),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等“軍機四卿”被抓。同時下令抓捕的還有康有為及他的弟弟康廣仁。結果康有為因為提前到了天津,聽聞政變失敗立刻出逃而躲過一劫,只負責通風報信的康廣仁則被抓捕。連同與康有為聯(lián)系密切的楊深秀,一共六人,在被捕三天后押赴菜市口砍頭,史稱“戊戌六君子”。這一切,康有為是后來才得知的。當時他坐上出逃的輪船時,心情頗為輕松。史書記載,康有為在煙臺停留期間,逛了近處風光,在海邊撿了貝殼,還買了六簍煙臺蘋果準備路上吃。
戊戌政變后,康有為、梁啟超和王照流亡日本,繼續(xù)政治活動。參與“圍園殺后”陰謀的人中,只有康梁師徒尚且在世,其他人都已被殺。唯一可能泄露天機的是譚嗣同臨死前寫下的《獄中題壁》一詩。這首詩的原文是,“望門投趾思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后人論?!?。詩中的“擲刀”與“公罪”透露了康黨的“圍園殺后”陰謀。到日本后,康有為授意,梁啟超執(zhí)筆,將詩改為“望門投宿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备暮蟮脑?,留下了慷慨赴死的豪情,但抹去了政治陰謀的痕跡。(見黃健章:《戊戌變法史研究》)
從1898年到1913年,康有為流亡海外15年。他靠偽造的光緒《密詔》成立?;蕰柗Q有百萬人參加。他儼然成了光緒皇帝在海外的欽差。他借此在世界各地招搖撞騙,獲得了大量當?shù)厝A人的捐款。
利用這些捐款,他開公司、辦實業(yè)、炒股、炒房,甚至還在墨西哥炒過一段時間地皮。康有為公私不分,將大量款項用于自己“周游列國”中的奢侈揮霍。周游列國的過程中,康有為住豪華酒店,吃喝用度奢靡。
他甚至以此款購買了不少中外文物、古董,據(jù)為己有?;貒?,康有為廣造精舍,在上海、青島、杭州的花園別墅頤養(yǎng)天年。他一家老小十幾口人,有幾十位仆人伺候,包括印度仆人。他們家每年下來需要兩萬銀元的花費。這些錢多來自康有為在海外靠?;蕰I到的救國款項。(見李從吾:《康有為:虛偽丑陋的圣人》)
人是復雜的動物,這一點在康有為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他滿腹詩書,卻抄襲他人著作;宣揚仁義道德,卻大肆聚斂海外華人財富;宣揚一夫一妻,一生卻娶過六個妻子;一生宣稱忠于光緒,卻拿著偽造的光緒詔書欺騙他人,并間接造成了光緒的悲慘結局;力圖變法報國,卻把本來支持變法的慈禧推向了反對變法的一邊。
結語康有為身上所反映的正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根性,是源于士大夫情懷卻又受商業(yè)社會影響的知識分子通病。一百年來,留在世人心中的康有為,是神化了的政治符號。那是近代以來,中國弱國心態(tài)下造神運動的自然結果??涤袨椤胺馐ァ币皇?,不是康有為騙了當代人,而是當代人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