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思想上,王陽明繼承陸九淵的“心學”并發(fā)揚光大,他的思想強調(diào)“致良知”及“知行合一”,并且肯定人的主體性地位,將“人”的主動性放在學說的重心。而王陽明的弟子王艮更進一部的強化此方面的論述,提出“百姓日用即道”,肯定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意義。而李贄則更肯定“人欲”的價值,認為人的道德觀念系源自于對日常生活的需求,表現(xiàn)追求個體價值的思想。而隨著西學的傳入,科學精神與實學風尚也開始流行。明末之際,伴隨著朝代的更替與異族的入主,哲學家開始更多的思考現(xiàn)實問題與政治改良,如王船山、黃梨洲、顧亭林等。
而明代晚期書院的興盛,沖擊官學的地位。許多知識分子利用在書院講學之際借機批評時政,例如曾講學于東林書院的顧憲成及高攀龍,就常諷刺時政,也使東林書院成為與當權(quán)派對抗的中心,進而造成東林黨爭。當時學者也會借用寺廟周邊的空地舉行“講會”,倡導新的思想價值與人生觀。
文學
文學方面,中國小說史上的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與《金瓶梅》就是出于明朝。馮夢龍加工編輯的三部白話短篇小說集“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每部四十篇,共一百二十篇,主要是描寫青年愛情故事以及平民市井生活,最著名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金玉奴棒打薄情郎》、《轉(zhuǎn)運漢巧遇洞庭紅》等;與“三言”類似每部四十篇的短篇小說集還有凌蒙初編著的“二拍”以及1987年才被發(fā)現(xiàn)的《型世言》(陸人龍編著)。傳統(tǒng)雅文學的發(fā)展在明代繼續(xù)發(fā)展,著名文人有劉基、宋濂、高啟、方孝孺、唐寅、歸有光、徐渭、王世貞、袁宏道、錢謙益、張岱、吳偉業(yè)等人。散曲家則有王磐、馮維敏、薛論道、陳譯、康海等人。
萬歷時期,猛烈反對前后七子的擬古主義,有以公安袁宗道、袁宏道與袁中道為代表的公安派。他們認為文學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的,有各個不同的時代,即有各種不同的文學。竟陵鐘惺、譚元春為代表的竟陵派主張獨抒性靈,并且乞靈于古人,目的為“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使其心目有所止焉,如是而已矣”。
小說
明代文學以小說達到的藝術(shù)成就最高,產(chǎn)生了大量的以歷史、神怪、公案、言情和市民日常生活為題材的長篇章回小說和短篇的話本、擬話本。長篇小說中的《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游記》,堪稱一代巨著。出現(xiàn)于明中葉的《金瓶梅》,也是一部著名的長篇小說。
明代短篇小說的創(chuàng)作也很興盛。一些文人加工改寫了宋元話本,還創(chuàng)作擬話本?!叭浴?、“二拍”就是這種話本和擬話本的代表作。
戲曲
明前期,元代以來絢麗的雜劇奇葩一度中衰。明中葉后,隨著城鎮(zhèn)經(jīng)濟的繁榮,為群眾所喜聞樂見的戲曲又出現(xiàn)了新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許多具有進步意義的作品。明代劇作中最負盛名的是《牡丹亭》。
在明代,流行的戲曲唱腔中,主要有弋陽腔和昆山腔(昆腔)。昆腔本局限于吳中。嘉靖年間,著名音樂家魏良輔對昆腔進行改革,使它既集中表現(xiàn)了南曲的清柔婉轉(zhuǎn)的特點,又保存了部分北曲激昂慷慨的聲腔,成了當時最有影響的一種戲曲音樂。
書法
明朝朝廷極力推崇書法,明朝書法以行書和草書為主。明初書法陷于臺閣體泥沼,沈度學粲兄弟推波助瀾將工穩(wěn)的小楷推向極致,“凡金版玉冊,用之朝廷,藏秘府,頒屬國,必命之書“。二沈書法被推為科舉楷則,于是臺閣體盛行。明中期吳中四家崛起,書法開始朝尚態(tài)方向發(fā)展。祝允明、文征明、王寵與唐寅是這個時期的代表,書法開始邁入倡導個性化的新境域。晚明書壇興起一股批判思潮,書法上追求大尺幅,震蕩的視覺效果,有名的有張瑞圖、黃道周、王鐸與倪元瑞等,而帖學殿軍董其昌仍堅持傳統(tǒng)立場。
詩文
明代詩文數(shù)量卻浩如煙海,不僅作家眾多,而且各成流派。永樂至正統(tǒng)年間,文壇上出現(xiàn)了以內(nèi)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為首的“臺閣體”詩派。明中葉,在反對臺閣體冗沓文風的斗爭中,先有弘治、正德年間的李夢陽、何景明為首的“前七子”崛起,繼而又有嘉靖、萬歷間李攀龍、王世貞為首的“后七子”雄踞文壇。他們以復古為號召,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當前、后七子復古運動興起時,文壇上又相繼迭起“唐宋派”和“公安派”。
繪畫
明初,宮廷畫家居畫壇主流。15世紀中葉,江南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吳門四大家”崛起。他們廣泛吸取了唐、五代、宋、元諸派之長,形成了各具特殊風格的繪畫藝術(shù)。嘉靖時,杰出畫家徐渭,自辟蹊徑,創(chuàng)潑墨花卉。明末畫壇以董其昌的松江派為中心。董其昌師承元四家,善水墨畫,兼擅潑墨,作品秀雅,煙云流暢。明末還有著名人物畫家陳洪綬、崔子忠、曾鯨等。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