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陽貨》,一般在感情上受過傷害的男人比較喜歡用“唯女子與小人難養(yǎng)也”這半句話來憂傷感懷,堅決不承認自己的錯誤。
但是,卻沒有幾個男人能說出后半句:“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小編表示,這句話并非歧視女性,孔子也并非男尊女卑的始作俑者。
真相:要理解這句話首先得理解“小人”這個概念,《論語》中一共二十三章出現(xiàn)了二十四次“小人”,這些“小人”其實絕大多數(shù)可以理解為平民百姓或者庶民,這是相對大人和士階層的另外一個階層。
而此處的“養(yǎng)”字,則指的是相處的意思。
所以,全文“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講述的是相處之道,大概意思是:
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來說,與女子的關(guān)系很難處理好;
站在官員的角度來說,與平民百姓的關(guān)系很難處理好。
因為與他們過分接近了他們就不知道謙遜,過分疏遠了就會怨恨。
很多人理解古文都會按照現(xiàn)代字面上的意思來理解,又或者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而斷章取義,譬如:
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出自《孟子·盡心上》),其中的“為”字有兩種讀音,但是正確的讀法是第二聲,這里的“為”是動詞。
句意為人如果不修習(xí)自己的德行,那么天理難容,朽木不可雕也,而并非討伐人類的趨利性。
以德報怨
誤解:這句話出自出自《論語·憲問》,大家常常用這句話去勸人放下,殊不知“以德抱怨”只是一句設(shè)問,并不是結(jié)論。
孔老先生是極力反對打完左臉把右臉也伸過去的感化做法的。
真相:《論語》里的原文是: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老師,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yǎng)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
孔子就說:“你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xiàn)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yīng)該“以直報怨”。
以正直的態(tài)度去對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該咋辦咋辦,以一個正確客觀的態(tài)度去解決。
同樣被人誤解的名句還有“相濡以沫”,多少人借這個詞表達情感,卻不知原句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真可謂是南轅北轍。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秦伯》,一般人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理解為國家統(tǒng)治人民,指使驅(qū)趕他們?nèi)プ鍪戮托辛?,不要讓他們明白他們在做什么?/p>
這句話在現(xiàn)在看來,絕對很明顯就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幾千年來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權(quán)術(shù),小老百姓嘛,讓他們知道那么多干什么?
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著我們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輩子,這句訓(xùn)誡不可謂不惡毒,它被千百年來中國的大小封建統(tǒng)治者奉為至寶。
但問題來了,這樣的一條愚民之術(shù),真是孔子這位致力于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嗎?
真相:我們知道,在春秋時代的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后人要研讀那時侯的文章,便要再經(jīng)過一個“句讀”的過程。
即是根據(jù)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適當?shù)胤郊由蠘它c和停頓,這樣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順而連貫的話。
我們結(jié)合上下文的語境,很容易就能得出這句話正確的分句方法:
“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的整句話就是說,詩、禮、樂這三樣?xùn)|西是教育民眾的基礎(chǔ),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好,讓他們自由發(fā)揮,如果人民還玩不來這些東東,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
你看,這才是“有教無類”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
斷句的重要性大家都懂,舉以下二例再次強調(diào):
“一男子揚言要整成都教授,成都教授紛紛搬家”,
“草帽路飛說要當上海賊王,上海居民加緊防盜”。
父母在,不遠游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里仁》,不知道有多少父母現(xiàn)在還抱有孩子一定要待在父母近旁的思想,這種做法連孔子都不同意。
真相:原文是: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父母年邁在世,盡量不長期在外地。
不得已,必須告訴父母去哪里,為什么去,什么時候回來。并安排好父母的供養(yǎng)。
對孔子而言,父母健在時,子女的義務(wù),便是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
如果子女出遠門而又沒有一定的去處,那么父母的牽掛之情勢必更甚,所以孔子特別強調(diào)“游必有方”,重點是對父母盡責。
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斗。
愚不可及
誤解:“愚不可及”出自《論語·公冶長》,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的愚蠢到了極點,別人都趕不上。
但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卻并非是這個意思。
真相:我們來看原句
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p>
這句話什么意思呢?
原來這是孔老夫子在稱贊一個叫寧武子的人,他說:“寧武子在世道清明的時候就展示自己的才華,做一名智者;世道渾濁的時候就裝傻,做一個愚者。
做智者是簡單的,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裝傻,這是一種高明的舉動,卻是很少有人能做到的啊?!?/p>
寧武子是春秋時期衛(wèi)國很有名的大夫,經(jīng)歷諸多變故,但寧武子卻能夠安然無恙地做兩朝元老。
孔子很佩服他這種明哲保身的處事方式,于是用“愚不可及”這四個字給他以高度評價。下次再有人說你愚不可及,你就笑著給他講這個故事。
老而不死,是為賊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憲問》,很多不愿贍養(yǎng)老人的不孝子女會說出這種話來,也有人用這種話去形容一些精明奸詐的老人。那么,孔子的意思是什么呢?
真相:此句原話是“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p>
大意是說:“年幼時不懂得孝順父母、友愛兄長,長大后又沒有什么值得稱道的成就,年老了還遲遲不死,這樣的人簡直就是世上的禍害。”
用網(wǎng)友們的話來表示就是:不是老人變壞了,而是壞人變老了!
試想孔子如此注重“孝悌之義”的人怎么可能說出那種被千夫所指的話來,自古最凄涼者,莫過于英雄末路,美人遲暮。
一句“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讓多少人唏噓不已。
言必信,行必果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子路第十三》,多數(shù)人將這句話作為君子之道,尤其是商人之道,但其實與孔子的想法相左。
這句話字面上的理解一般都沒有錯誤,但大家卻都不知道這句話還有下半句:“硁硁然小人哉”。
真相:后半句的意思就是:固執(zhí)的庸士就是這樣子。
庸者,庸言庸行之庸,作平常義。“
硁(keng)硁然”形容淺薄而固執(zhí)。
因此孟子同學(xué)直接就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惟義所在”——只要合乎道義。
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
誤解:“三十而立”這句話出自《論語·為政》,全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p>
一般人都將文中的“立”理解為成家立業(yè)。
十一長假又要到了,想必不少父母要拿出這句話來說事兒,下面小編來告訴你真相是什么。
真相:孔子還說過:“立于禮?!?《論語·泰伯》)
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曰》)
所以孔子說他“三十而立”,是指他這個時候懂得禮,言行都很得當。
所以立的不是事業(yè)、不是家庭,立的是人自己。
這是一種自我的覺醒,是人格的獨立,是自我把握自我相信的起始。所以以后再有人用這句話逼婚,你都可以噎回去了。
學(xué)而優(yōu)則仕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子張》,多少中國父母將這句話視為家訓(xùn):
“你好好讀書,將來才能考上公務(wù)員!”
“讀好書才能有好仕途!”
“讀書就是為了做官!”這些理解都不對。
真相:這句話的原話是“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xué),學(xué)而優(yōu)則仕”
意思是事情做好了,可以總結(jié)經(jīng)驗,從中學(xué)習(xí),取得進步;學(xué)習(xí)學(xué)好了,就可以把這些知識應(yīng)用到日常做事中。
“優(yōu)”指的是悠閑,學(xué)有余力。
孔子說過,“學(xué)而時習(xí)之”,“習(xí)”不是復(fù)習(xí),而是演習(xí),實習(xí)的意思。
出仕就是“時習(xí)之”的途徑之一,也就是把所學(xué)的、所修的東西應(yīng)用到從政的實踐之中,但是,修身學(xué)習(xí)是無止境的,從政可以更好地修身,也可以更好地推行仁道。
所以這句話講的是實踐和理論的辯證關(guān)系。
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誤解:這句話出自《論語·雍也》,全文是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p>
我們現(xiàn)在所翻譯的,把“知”(智)和“仁”分開來說,說什么智慧的人喜歡水,仁義的人喜歡山,智慧的人好動,仁義的人好靜;智慧的人快樂,仁義的人長壽。
真相:這句其實是互文見義。
其實原意是:“仁智者樂山水,仁智者動靜相融,仁智者樂而壽?!?/p>
多少人還在洋洋得意:我喜歡看海,所以我是智者咯?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