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張易之(?-705年)與其弟張昌宗是武則天的面首,時勸則天,使則天濫殺無辜,戮及宗室,705年張柬之等大臣發(fā)動神龍政變,馳禁軍入宮,易之、昌宗以逆臣罪被斬殺。
武則天男寵張易之
張氏兄弟是定州義豐(今河北省安國)人,為唐太宗宰相張行成的族孫,貌美而且善于音樂詞律。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張昌宗經(jīng)太平公主推薦入宮侍奉武則天,張昌宗隨后推薦了哥哥張易之,二人得到武則天的極度寵愛。
699年,武后詔令昌宗和一些學士撰寫了《三教珠英》。易之先后任司衛(wèi)少卿、控鶴監(jiān)內(nèi)供奉(700年改控鶴監(jiān)為奉宸府,易之為奉宸令)、麟臺監(jiān)、封為恒國公。昌宗先后任云麾將軍,行左千牛中郎將、銀青光祿大夫、左散騎常侍、司仆卿、封為鄴國公。朝內(nèi)高官和宗室并稱易之、昌宗二人為五郎、六郎。
武則天臨朝晚期的朝政大事多由張氏兄弟把持,701年,太子李顯的長子李重潤、女兒李仙蕙和女婿武延基私下議論二張,易之聞后至武則天處告狀。武則天賜死這三人,一說李仙蕙因有孕暫時幸免,但一日后仍死于難產(chǎn)。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十二日,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趁武則天病重發(fā)動神龍革命,迎唐中宗復(fù)辟,誅殺張氏兄弟。《太平廣記》記載,二人在迎仙院被殺后,其尸體又于天津橋南被公開梟首。
張易之是個頗有孝心之人,為母親建造豪宅,陳設(shè)豪奢之至,張易之的父親死得早,母親阿臧多年守寡。不想,不甘寂寞的阿臧看上了年輕俊秀的鳳閣侍郎李迥秀,想要與之成親,實際上也就是充當臧氏的面首。
則天皇帝對才能、人品、容貌都相當杰出的李迥秀非常有好感,因此,偶爾會召他和他的母親到宮中,給予優(yōu)厚的待遇。婢女出身的母親,享受如此待遇使李迥秀心中很感激皇上,當李迥秀知道皇上要把阿藏嫁給他時,心中非??鄲?。
他早有妻妾,但又怕為此事犯違敕之罪,讓宗族及個人蒙受不幸,加上張易之的權(quán)力威逼,不得已接受這項敕命。李迥秀在張易之和女皇的雙重壓力下被迫答應(yīng)了這門婚事,可是,成親當夜,阿臧滿臉的皺紋、滿頭的白發(fā),還是遠遠超出李迥秀的心理承受能力。
他幾近瘋狂,卻無力反抗,只能日日買醉,荒飲無度,終日沉醉,喚之不醒,阿臧和張易之非常不滿,便將李迥秀貶到了衡州擔任刺史。神龍政變后,張易之被殺,阿臧籍沒入宮,李迥秀也被株連,由衡州刺史貶為衡州長史。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