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在中國的清代,曾經出現(xiàn)過兩個著名的廉吏:一個是禮部尚書張伯行,他為官清正,被康熙皇帝稱之為“天下清官第一”。張伯行任江蘇巡撫的時候,為禁下屬送禮,專門發(fā)布檄文:“一黍一銖,盡民脂膏。寬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賜;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绷硪粋€就是兵部尚書于成龍,于成龍任兩江總督3年之后病逝于南京署中,僅有的遺物是一個破箱和一個瓦缸,瓦缸中粗米數(shù)斛,破箱內只有一套官服、官靴。前來悼念的官員無不相哭失聲,就連“平時心憚成龍者,俱感動流涕”。康熙皇帝稱贊其為“天下廉吏第一”。古往今來,一條鐵律:貪官身敗名裂,廉吏名垂青史。對于領導干部而言,歷史是一面光鑒的鏡子,是做貪官還是做廉吏?道理不言自明。
能吏的反義詞是庸官。庸官的危害在表面上看似乎不如貪官影響惡劣,但是,在官員隊伍中,如果庸官居多,其危害之大、影響之深遠比貪官有過之而無不及。庸官主要是指那些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愿意擔當,遇事明哲保身、推諉扯皮的官員。庸官的為官哲學是“不干事;不出事;干事越多,越容易出事;因此寧愿不干事,方保不出事”。東漢學者班固曾經給這類官員畫像曰——尸位素餐,比喻占據職位而不做工作的人,正如祭禮中的尸,只坐在位上,不必做任何動作,白吃飯,不干活。其實,庸官的危害還不僅在于此,他們不善于謀事,卻善于謀人。這些官員往往善于經營人際關系,自己不干事,也不愿意看到別人干事,拉幫結伙,攻擊干事者,給干事者潑臟水、使絆子。此外,吹牛拍馬往往也是庸官的長項。以至于導致一種社會現(xiàn)象:佼佼者常受抑,平平者常通達。如何做一名能吏呢?這就是敢作為、有作為、會作為,能干事、干成事、干好事。一言以蔽之就是:敢于擔當。
老子《道德經》第八章在解釋“上善若水”的時候把善分解為七層含義:“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其中的“正善治”即“政善治”,善治應當是治理的最高境界,但善治的前提是要擁有“善吏”,換言之,有“善吏”方能實現(xiàn)善治。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