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帝劉秀,毛主席評價他是最會打仗的皇帝,而王夫之更評價他是“三代以下,允冠百王”。
當然,說到打仗,就要說那場以少勝多的經(jīng)典戰(zhàn)役——昆陽之戰(zhàn)。
劉玄稱帝后,新朝震動,王莽派王邑、王尋為帥,征42萬大軍,限期到達昆陽,意圖一舉消滅劉玄。
昆陽守軍只有一萬人左右,王邑、王尋先是10萬大軍圍城不克。沒多久,42萬大軍已經(jīng)到齊。
劉秀率13人出城,后率領步騎萬余人馳援昆陽,卻只能在外圍。
為鼓舞士氣,劉秀自率步騎兵1000人沖殺,劉秀自己殺了幾十人,部下也都拼命,此戰(zhàn)殺死王莽軍一千多人。
圍城一個月來,劉秀贏了好幾次,漢軍士氣高昂。又碰到“夜有流星墜營中”,王莽軍死傷頗多,士氣大降。
劉秀組建3000人的敢死隊,王邑、王尋很輕視,只帶萬余人迎戰(zhàn),命令部下不準出戰(zhàn)。
結果劉秀殺死王尋,擊垮王邑中軍。王莽軍大亂,城內趁勢殺出,于是乎,42萬大軍潰逃。
其實兩軍作戰(zhàn),并非人數(shù)越多越好,戰(zhàn)術、天氣、地理、士氣等都是決定勝負的關鍵。
昆陽之戰(zhàn),劉秀破了對方中軍,使其群龍無首,因此能贏。
當然,流星確是史書記載,只是碰巧。但還說雷電、河水只對劉秀有利,就很假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