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說三國之十一:曹操殺華佗的深層次原因剖析
有人說華佗一生醉心于心愛的醫(yī)學事業(yè),心無旁騖、淡泊仕途,所以才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有人說他其實是一名熱衷于功利的世俗之人,因為沽名釣譽、邀功請賞被曹操殺了,事實果真如此嗎?
一、為何有人說華佗是俗人?
建安年間是多災多難的時代,頻繁的戰(zhàn)爭、橫行的瘟疫給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們帶來痛苦和災難,這樣的時代通常也是名醫(yī)輩出的時代,其中以華佗最為有名,被后世稱其為為“神醫(yī)”。
華佗是沛國譙縣人,跟曹操是一個縣的,在他們的故鄉(xiāng)今安徽省亳州市,說起華佗知名度一點都不比曹操差。
《三國志》和《后漢書》都有華佗的傳記,《三國志》說他字元化,《后漢書》說他字符化。
華佗的生年不詳,根據(jù)他一生的事跡推測,他大約出生于永嘉元年(145年),比曹操大10歲。與當時大多數(shù)讀書人一樣,華佗年輕時也曾專心于經(jīng)學,曾到徐州一帶求學,能同時通曉幾門經(jīng)書,類似于現(xiàn)在同時拿到了幾個文憑。
陳登的父親陳珪當沛國相時推舉他為孝廉,太尉黃琬曾征辟他做官,這些都被華佗謝絕了。
在當時,當官和當一名醫(yī)生有著天壤之別,在人們的觀念中醫(yī)生的地位很低,而仕途是絕大多數(shù)士子們的追求,華佗被推舉為孝廉,就有了做官的資格,可以開始仕途了,這是別人渴望不渴求的事,又有高官主動征召,華佗如果愿意,他的仕途會一帆風帆。
也許華佗的選擇太難理解,所以有人猜測華佗其實本質(zhì)上也是一個功名心很強的人,不應征召是一種沽名釣譽的手段,目的是抬高自己的身價,等待更大的機會。
不可否認,在漢末那個重名輕實的社會,這樣的人的確不少,有人連續(xù)十多次推掉征辟,結(jié)果推一次名望反而高一次,愈隱愈顯、愈顯愈隱,把拒絕入仕當成了入仕的一種手段,但這樣的人心里不可能真正放下仕途,他們的精力會不停地地揣摸和觀察,不可能在另外的領域深鉆下去。
華佗一開始也可能把仕途作為自己的人生規(guī)劃,但當他認清了自己、堅定了未來方向的時候,他就變得心無旁騖了,如果他仍然三心二意,相信很難取得后來那樣的成功。
有一種人,天生對某一項事業(yè)有著別人不具備的天賦,而他們又恰好熱愛這一事業(yè),心追手摩、趨之若鶩,因而他們的心里裝已不下別的東西,最后他們成了那個領域里無人企及的人,華佗就是這樣的人。
二、華佗為何被稱為“神醫(yī)”?
《三國志》和《后漢書》里記錄了華佗不少故事,說明他醫(yī)術(shù)如何高超。
有一個姓頓的督郵,就是郡政府下派各地的工作督導組組長,得了病并且自覺病已結(jié)治愈,華佗給他把了脈后告誡他:“你的病雖然好了,可元氣沒有恢復,應當靜養(yǎng)等待完全康復,不然就會有性命之憂?!?/p>
但頓組長沒有聽,有些勞累,很快就病發(fā)而死。
還有一位姓徐的病人,因為胃病臥病在床,華佗去診斷,這個人說:“昨天請了個大夫用針炙扎胃管,扎后就咳嗽不止,心煩意亂。”
華佗診斷后對他說:“那是扎錯了,針炙扎得不準,沒有扎到胃,反而扎到了肝,如果下面你每天飯量越來越少的話,五天后就會有不測?!?/p>
果然,這個人飯量越來越少,五天后就死了。
所以,大家都覺得華佗很神,簡直能料知生死。為了救人一命,華佗有時會用一些特殊的手段。有一個郡太守得了疑難雜癥,找了不少大夫都沒有看好,就把華佗請來看看。
華佗看了看他的病情,不說怎么治病,也不開方子,而是態(tài)度很傲慢,索要巨額醫(yī)藥費,之后還留下一封信,無緣無故就把太守罵了一通。
太守早已不悅,現(xiàn)在簡直忍無可忍,一怒之下派人去干掉華佗,但卻根本找不到人,太守越想越氣,氣得吐血數(shù)升,血全是黑的。沒想到,病居然好了。
原來,這是華佗特意采取的一種治療方法,通過激怒太守,讓他體內(nèi)已無法循環(huán)的淤血得以排出來,華佗用的這一手,算是心理療法吧。
有些人病得雖然利害,治療起來卻不一定要花太多的錢去,買很貴的藥,華佗經(jīng)常給沒有錢的老百姓看病,在這方面他進行了很多探索。
有一次,華佗在行醫(yī)的路上發(fā)現(xiàn)一個病得很重的人,他咽喉部位好像堵了個東西,吃不下飯,樣子很痛苦。華佗上去看了看,讓他到路邊的小飯館里要了點醋,弄些水草搗成末,用醋調(diào)一下喝了。
結(jié)果這個人吐出來一條像蛇一樣的寄生蟲,病也就好了。后來病人家屬到華佗住處表示感謝,發(fā)現(xiàn)墻上掛了幾十條這樣的蟲子。
華佗的杰出貢獻不僅在臨床醫(yī)學方面,在外科學、養(yǎng)生學和針炙學方面的造詣也很高,他發(fā)明的“麻沸散”是早期的麻醉藥,有了它可以對病人實施外科手術(shù),他的醫(yī)術(shù)不能僅用“高超”來概括,簡直算得上神奇,所以他被歸史書歸為“方士”一類,后世稱他為“神醫(yī)”。
找華佗治過病的名人也不少,一般人都知道他給關羽剮骨療毒的事,但在正史里卻沒有這個記載,有記載找他看過病的名人有陳登、周泰、曹操等人。
陳登找華佗看病發(fā)生在陳登當廣陵郡太守的時候,《三國志》記載:“廣陵太守陳登得病,胸中煩懣,面赤不食。
佗脈之曰:‘府君胃中有蟲數(shù)升,欲成內(nèi)疽,食腥物所為也。’即作湯二升,先服一升,斯須盡眼之。食頃,吐出三升許蟲,赤頭皆動,半身是生魚膾也,所苦便愈。
佗曰:‘此病后三期當發(fā),遇良醫(yī)乃可濟救?!榔诠l(fā)動,對佗不在,如言而死?!?/p>
周泰是孫吳的戰(zhàn)將,有一次他受了重傷,華佗把他治好了,這件事影響很大,連曹操都知道了。
由于長期的心理壓力加上勞累,曹操患上了頭風的毛病,發(fā)作起來疼痛難忍,身邊很多醫(yī)生都看過,但效果不佳,更不用說除根了,有人便把華佗介紹給了曹操。
曹操見到華佗,一來是自己的老鄉(xiāng),二來聽說他的名氣很大,所以很敬重。曹操見他的第一句話就是:“先生就是治好江東周泰的人嗎?”
華佗給曹操看了病,決定用針灸的辦法治療,他從曹操胸椎部的膈腧穴進針,不用多大功夫,曹操就感到腦清目明,頭也不疼了。曹操大為高興。
華佗對曹操說:“您的病是腦部的頑疾,短時間內(nèi)難以除根,必須長期治療,慢慢見效,以求延長壽命?!?/p>
華佗說的可能是實情,但曹操聽了有些不悅,他還以為華佗在他面前故弄玄虛,能很快治好他的病卻不那樣做,目的是邀功請賞。
不過,為了下次頭疼的時候有人能治,就把華佗留在身邊,成為自己的保健醫(yī)生。
三、曹操為何大罵老鄉(xiāng)是“鼠輩”?
開始,除了給自己看病曹操還允許華佗給老百姓看,曹操擔任丞相后,要求華佗專心為自己看病,不再為其他人服務。
作為一個有抱負的醫(yī)生,不能經(jīng)常接觸患者便無法提高醫(yī)術(shù),對于華佗來說這是一件很苦惱的事,華佗有點鬧情緒。
華佗后來找了個借口,說接到家里來信,要回家看看,曹操準假,但華佗一去遲遲不歸,曹操幾次寫信去催,又派地方官員前去看望,華佗仍然沒有動身回來的意思。
曹操大怒,派人前去核實,交待說如果華佗的妻子真的有病,對華佗不予追究,并且賞賜給小豆40斛,寬延其假期。如果有假,就把他抓起來。
去了一看,華佗的妻子沒有病,華佗想當個體行醫(yī)者,不想當領導的專職醫(yī)生,于是撒了謊。
曹操最恨騙他的人,華佗于是被抓了回來,關到許縣的監(jiān)獄里。
荀彧聽說后向曹操求情:“華佗是個老實人,本領很大,還請從寬處理?!?/p>
誰知曹操的怒氣未消,不僅不肯原諒,而且大罵華佗是“鼠輩”,下令將華佗處死。
華佗死后,沒有回故鄉(xiāng)譙縣安葬,就埋在了許縣,這可能緣于他死前的身份是個囚犯吧。
《三國志》記載,華佗臨死之前,拿出一卷書給獄吏,說這上面的東西可以活人的命,但這個獄吏膽小,不敢要,華佗也不勉強,在獄里把它燒了。華佗留下了很多故事傳說,卻沒有留下一部醫(yī)學著作。
如果這個獄吏冒險收下華佗的書并傳之后人,沒準又是一部《傷寒雜病論》。
華佗死后曹操又犯頭風,曹操說:“華佗雖然能治這個病,但這個人不好好治,慢慢拖著,想以此自重,我不殺他,他也不會為我斷病根?!?/p>
曹沖生病的時候華佗已經(jīng)死了,這一回曹操不再嘴硬了,他嘆息道:“真后悔殺了華佗,讓我兒活活病死了?。 ?/p>
四、曹操殺華佗的原因分析
曹操因一件看似不大的事殺了華佗,對曹操、對華佗、對醫(yī)學發(fā)展都是一件可惜的事,曹操一向“唯才是舉”,又很能容人,為何容不下一名對自己很重要的醫(yī)生呢?
分析一下,原因大概有三點:
首先,可以從法理上分析。
曹操帶隊伍一向法令很嚴,華佗來到曹操的身邊就是曹操的屬下,有令必行、有征必應這是基本紀律,無論你是名將還是名醫(yī),找個借口不執(zhí)行命令是不允許的,如果可以例外,今后還怎么要求別人?
曹操對紀律一向看中,在紀律面前無例外,包括曹操本人在內(nèi)也如此,大家或許以為“割發(fā)代首”的故事是小說里杜撰的,其實在史書里也有記載。
《三國志》注引《曹瞞傳》:“常出軍,行經(jīng)麥中,令‘士卒無敗麥,犯者死’。騎士皆下馬,付麥以相持,于是太祖馬騰入麥中,敕主簿議罪;主簿對以春秋之義,罰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帥下?然孤為軍帥,不可自殺,請自刑?!蛟畡Ω畎l(fā)以置地?!?/p>
曹操認為華佗犯了罪,把他押回許縣“考驗首服”,說明不僅審問了,華佗還認了罪,具體罪名雖不詳,但應該是“不應召”、“大不敬”這些當時通行的罪款。
其次,可以從曹操的性格上分析。
曹操的性格有兩面性,一方面很能容人,不管是對手還是仇人,只要有了共同的目標,愿意走到一起,都不計前嫌,不僅任用,而且信任。
徐晃、張遼都是降將,張繡、賈詡是欠下曹家血債的仇人,他們?nèi)蘸笤诓軤I都發(fā)展得很好,還有劉備、關羽等人,曹操都曾真誠接納過,在這方面基本上都是別人負曹操而曹操很少負別人。
另一方面,曹操又特別痛恨欺騙自己的人,在這方面他眼里揉不得沙子,甚至像荀彧那樣的人,因為有一件重要的事瞞著曹操,曹操窮追不舍,讓對方下不了臺,荀彧以至于郁郁而終。
華佗請假久不歸,曹操“累書呼之”,已經(jīng)給了華佗機會,但華佗仍不歸,這讓曹操極為不快,曹操派人去探視,意在查明真相,如果華佗說的屬實,曹操還會原諒他,如果不屬實,自然會把違紀和欺騙兩項罪責一并處罰。
最后,可以從曹操的人才觀上分析。華佗的醫(yī)術(shù)曹操很認可,但曹操不認為華佗是天下唯一的好醫(yī)生,有人勸他不要殺了華佗,曹操說:“不用擔心,天下難道再找不來這樣的人了?”
在《求賢令》中曹操強調(diào)“唯才是舉”,但緊接著還有一句“吾得而用之”,無論什么樣的人才,只有能為我所用才是真正的人才,不為我所用又有什么意義?
從某種意義上講,不能為我所用的人才本事越大越有害,因為他們不為我所用就有可能為對手所用,對這樣的人只能除掉。所以,華佗的名氣和能力不僅救不了他的命,而且會讓曹操堅定處死他的決心。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