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國將領,人們往往只記得關張趙馬黃、張遼、徐晃、甘寧、鄧艾等演義中精彩描寫的人物,實際上,三國時代以下這些將軍的本領絕對不該被忽略:
一、賈詡
賈詡,字文和,涼州武威姑臧人。演義中并沒有對他有過多大扔描寫,只在曹丕爭嗣時才從側面描寫了他。其實,他是個很有能力的人。小的時候,因為他才高智廣,所以被人孤立,沒有人能理解他,只有漢陽閻忠認為他有張良陳平之能。之后賈詡曾舉過孝廉,又作過一個郎官,但因朝庭昏暗,就辭官司回鄉(xiāng)。 董卓入洛陽,征他為平津都尉,后升任討虜校尉,在董卓女婿牛輔手下聽命。
董卓牛輔死后,李傕郭汜張濟欲解散隊伍回鄉(xiāng),賈詡認為,如果散眾回鄉(xiāng),一個小小的亭長就能致眾人死命,不如回軍西攻,還有一線生機。
李傕等人從計攻長安,果然大捷。李傕欲封賈詡為候爵加尚書仆射,賈詡謝絕,只任了尚書。李傕等人雖然親近賈詡,但也著實忌憚他的才智,賈詡就借口母喪而回鄉(xiāng)。李傕郭汜爭斗時,李傕欲借重賈詡的才智,加封他為宣義將軍。賈詡也趁此機會請張濟出面,使李郭二人和好,令獻帝暫時轉(zhuǎn)危為安。之后賈詡又辭官而去,投奔駐守華陰的同鄉(xiāng)人段煨。
段煨也一樣忌賈詡之才,賈詡只得再走他鄉(xiāng),投奔張繡。并且說道:“煨性多疑,有忌詡意,禮雖厚,不可恃,久將為所圖。我去必喜,又望吾結大援于外,必厚吾妻子。繡無謀主,亦愿得詡,則家與身必俱全矣?!惫粡埨C厚待賈詡,段煨也厚待賈詡的妻兒。后來張繡與劉表結盟,曹操南征張繡,結果中賈詡之計,敗走。
這里是體現(xiàn)賈詡超高智慧的地方。
在曹操敗走時,張繡要追,賈詡認為以勝擊敗必敗,張繡不聽,結果果然中伏大敗而回。賈詡半路迎候張繡,認為以敗擊勝必勝,張繡這回聽了賈詡的話,回兵去打,果然大勝。
賈詡的腦袋究竟是怎么想的,簡直是讓人匪夷所思。
之后官渡前夕,袁曹雙方都要爭取張繡,張繡以為袁強曹弱,欲歸袁紹,賈詡卻慧眼獨具,認為曹強袁弱,加上認為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要求張繡降曹。張繡聽從了賈詡的話,果然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中大獲全勝。曹操也因此升賈詡為執(zhí)金吾,封都亭候,遙領冀州牧(當時還在袁紹手中)。平定河北后,曹操自任了冀州牧,遷賈詡為太中大夫。
曹操收荊州后,志得意滿,欲東滅孫權。賈詡認為時機未到,且先前沒有滅孫權的準備,以準備不足的態(tài)勢出戰(zhàn),不會得勝。曹操不聽,又以為賈詡不贊同東征,就留賈詡在襄陽負責后勤接濟,后來果然在赤壁大敗。幸得賈詡在襄陽有所準備,曹操才得保襄樊,不致回天無力。
渭水戰(zhàn)馬超韓遂,也是賈詡獻的離間計。
曹丕曹植奪嫡之時,眾人都看好曹植,賈詡卻看好曹丕,并授計曹丕,以父子之情打動曹操。并以袁紹劉表廢長立幼導致變亂的結局點撥曹操,終令曹丕得承大位。
曹丕繼位后封賈詡為太尉,進爵魏壽鄉(xiāng)候(魏國的壽鄉(xiāng)候,不是漢的,當時漢南帝未廢,曹操的魏王開府,可以任命一套魏國的政府班子)。賈詡卻自認為自己不是老臣子,反而更韜光養(yǎng)晦,不結交達官貴人,成日閉門不出。世人都認為天一第一智者非賈詡莫屬。曹丕曾問賈詡,吳蜀二國哪一國可以先討伐,賈詡卻認為曹丕代漢未久,應以德政為先,征伐為后。且曹操死后,魏國無任何一人可匹敵劉備孔明與孫權陸遜這兩對搭檔,戰(zhàn)之必敗。曹丕不聽,后來果然在江陵大敗。
縱觀賈詡一生,出言獻計從未失過手,而且先投董卓,封討虜校尉;再從李傕,官拜尚書;等到轉(zhuǎn)投段煨張繡時,已是宣義將軍;再投曹操后,作了執(zhí)金吾;曹丕登位后進位太尉。每換一位主公,官階便升高一階,有誰能比啊?
二、孫邵
孫邵,孫權的第一任丞相,在孫權掌權的五十二個年頭中,孫邵算是個老資格。
他并非是孫權的族人,而是青州北海國人,曾在孔融手下當過一任功曹,其后轉(zhuǎn)到揚州刺史劉繇底下作官,于孫策擊敗劉繇時轉(zhuǎn)為為孫策效力。孫策死后,孫權剛上臺,孫邵即上表勸孫權向許縣朝廷納貢,弄好了對曹操的關系,受到孫權的賞識。孫權之后任命孫邵為廬江郡太守,在劉備表薦孫權為“行車騎將軍”之后,他又作了車騎將軍長史。在孫 權稱王之后,即黃武元年,孫邵便作了孫權的第一任丞相??上O邵僅僅當了不到三年的 丞相便在黃武四年五月病故。在這短短的時間里,孫邵并沒有來得及有什么突出的表現(xiàn),而且,陳壽關于《三國志·吳書》的部分是根據(jù)韋昭所寫的《吳錄》,而韋昭是張溫的黨羽,張溫又恰恰是孫邵的政敵,所以整部《三國志》,居然沒有任何一卷或一個分卷對孫邵的介紹。所以,現(xiàn)在的我們所能知道的,就是在孫邵當丞相的這三年里,孫權受不了曹丕催遣“任子”(即以兒子當人質(zhì))的壓力,對蜀漢信使往返,言歸于好。而這,極有可能是當時位居丞相的孫邵所向他建議的——因為其它人的傳記中均未有提及向?qū)O權提出此等的建議。
可惜呀可惜,如此重要的一個人,竟然因為個人的恩怨,而使得他幾乎淹滅于歷史的長河中。
三、高順
高順,呂布的部下,與張遼一起共同統(tǒng)率呂布的一部騎兵。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高順應該是呂布最為倚重的大將,甚至超過了張遼。從整部演義中,呂布的武勇被片面而過分地夸大,使得他的部下幾乎失去表現(xiàn)的機會,其實,他的幾名部下都是很有能力的。其中最出名的當屬張遼,因為他打了逍遙津一戰(zhàn),名震八方。但是,當時在呂布的麾下,張遼 每次出戰(zhàn)幾乎都是與高順搭檔,而高順,幾乎就是為呂布獨當一面的大將。在評論一名將軍時,其實不需用要他打過無數(shù)的勝仗,只要有一仗打得煞費苦心,打得出名就行。高順最出名的一仗是在建安三年。
那一年,劉備在沛國駐扎,陸陸續(xù)續(xù)地招兵買馬,已經(jīng)達到了有一萬多人。呂布很不放心,就出兵攻破了劉備。劉備投奔曹操,曹操送給他兵和糧,使劉備收復小沛。呂布就讓高順再次領了兵去打。呂布當時在徐州的兵不會很多,至多不過兩三萬人,還要用來分兵防御曹操和袁術,所以交給高順的兵頂多只有五千人,甚至于不到五千。劉備當時已算是一個全國舞臺上的角色,手下的武將也有關羽張飛等人,但是這樣的一支勁卒完全禁不住高順的一擊,立刻就被高順擊敗,擊潰。曹操小看了高順,讓夏候惇領兵來救。夏候惇可說是曹操麾下最著名的武將之一,但他也不是高順的對手,被高順輕易地擊敗。雖然后來曹操親自領兵來攻殺了呂布,但那已是呂布的事,與高順無關。破關后,張遼降了曹操,高順選擇了殉主。誠然,呂布是個不值得殉的主君,但寧死不屈的氣節(jié),高順也畢竟要過張遼的吧。
四、淳于瓊
淳于瓊,是一個有名聲,有能力,也有資歷的名將。在靈帝末年,曾敕封八名校尉主掌禁軍,由十常侍之一的蹇碩統(tǒng)領。曹操和袁紹都曾是這八校尉之一,曹操是典軍校尉,袁紹是中軍校尉,淳于瓊,也是這八名校尉之一。在袁紹軍中,他是首屈一指一名將,根本沒有什么貪杯誤事之說。官渡前夕,袁紹命他和郭圖顏良攻白馬,顏良貪功冒進,又大意輕敵,被張遼關羽刺死于軍中。多虧有淳于瓊,袁軍才不致潰敗,也使得袁紹能繼續(xù)保持對曹軍的壓倒性氣勢,一路追擊到延津。
烏巢之敗,不是因為他喝酒,而是因為他的大意。
當時淳于瓊手下有一萬人,曹操雖帶兵五千,但為了避開沿路袁軍的盤查,都散布成小股部隊改扮成袁軍,直到烏巢前沿,才改裝來襲。淳于瓊乍看之下以為曹操沒有多少兵,就出寨迎戰(zhàn),沒想到曹軍越打越多,他才知道不好,一面回寨自保,一面向袁紹求救。袁紹一方面是剛愎自用,一方面也是出于對淳于瓊的信任,所以只派了少數(shù)人去救烏巢,反而令張郃高覽去襲曹營。結果烏巢終告失陷,曹營也沒有打下來,張郃高覽更是降了曹操。
說到這里,有件事必需要提一下。根據(jù)《三國志·袁紹傳》的記裁,淳于瓊未死,他和袁譚二人單騎渡河逃走;而根據(jù)《三國志·魏志·武帝記》的記裁,淳于瓊在此役戰(zhàn)死.這就是記傳體史書的弱點,把一個史實割裂成數(shù)塊不說,還往往自相矛盾??上?,可嘆。所以說,淳于瓊雖然沒有守住烏巢,但也不是個酒馕飯袋。他的對手曹操畢竟是三國第一人,敗在他手上也沒什么可說的。
五、劉封
劉封,劉備的義子,原名寇封。
在演義中,這個家伙在戰(zhàn)場上什么作用也沒起過,也就扯扯旗放放風而已,最后還把關羽給害了,一副死有余辜的樣子。但是在正史中,這卻是個悲劇。
劉封是劉備在荊州時收養(yǎng)的義子,當時劉備無嗣,所以收了劉封為義子。等劉備入川時,劉封剛剛二十出頭,已是個力大無窮,勇猛無比的青年將軍了。在跟隨孔明趙云張飛入川的途中,劉封攻戰(zhàn)克敵,以功晉封為副軍中郎將。之后劉備遣孟達攻房陵上庸,怕他一人難以成功,加派劉封助之,果然二人令上庸太守申耽望風而降。劉封因此又升為副軍將軍。關羽攻樊城時,請劉封孟達發(fā)兵相助,二人因與關羽不睦,加以拒絕。后關羽兵敗,卻不敢走二人所駐的上庸,結果兵敗身死,劉封確實也是難辭其咎的,但關羽之死,主因在他自身,與劉封沒有多大關系。
劉封因為關羽之事而責問孟達,結果與孟達致于不和,就奪去了孟達的鼓吹,孟達也就因此懼怕而降魏,并反過頭來勸劉封也降魏。劉封拒絕投降,遭到夏候尚徐晃孟達三路攻擊,又申儀叛變,劉封腹背受敵,只得退走成都。之后的事情發(fā)展卻讓人大躍眼鏡!
劉備見了劉封,只是責備他為何欺負孟達,以及不救關羽,并沒有殺他的意思。但是諸葛亮卻認為劉封剛猛,恐劉備死后劉封爭位,那劉禪是萬萬爭不過劉封的,力勸劉備殺死劉封。
劉備聽從了諸葛亮的話,賜劉封自盡。劉封臨死時嘆曰:“恨不用孟子度(孟達)之言!”劉備聽了,也不免為之流淚。
一代忠心猛將,只因有爭位的可能(注意,不是嫌疑),便被賜死,真是惜乎,惜乎!
六、張昭
張昭,是東吳的第一位首席輔佐官,是個很有骨氣的人,演義中為了突出諸葛亮而把他寫得不成人樣,實在是太過份了。
早年的張昭聲名就已遠播,彭城國的國相,以及陶謙都曾擾絡過他,均被他拒絕,陶謙為此差點殺了他,是趙昱將他救了出來。
孫策敬佩他,對他行"升堂拜母"之禮,使張昭不得不出山,做了孫策的“長史”兼“撫軍中郎將”。
孫策很信任他,將一切行政事務都交給他,并對他以“管仲”相比。臨死前還將孫權托孤給他,并說:“若孫權不足以擔當大任,則你自己擔當。萬一事不順利,由’緩步西歸,亦無所慮?!彼哉f張昭日后主張降曹,與孫策的遺言有著很大的關系。張昭的骨氣,表現(xiàn)在他對孫權的犯顏直諫上。
正所謂文死諫,武死戰(zhàn),張昭不論是公私,對孫權的不當之處都能直言諫勸。也因此時常與孫權發(fā)生沖突。沖突最大的一次當屬給公孫淵封燕王一事。
孫權當時氣得要拔出劍來刺死張昭,張昭卻絲毫沒有退縮,回到家中以托病不上朝向?qū)O權抗議。孫權派人用泥封了張昭家的門,張昭也在門的內(nèi)側用泥加封了一道。
后來公孫淵果然殺了封賞他的吳國特使張彌與許晏,孫權這才悔悟,向張昭道歉。但是張昭卻給孫權一個閉門羹,孫權氣得放火燒了張昭家的門,也沒能讓張昭服軟。后來孫權滅了火,一再道歉,再加上張昭幾個兒子的相勸,張昭才出門與孫權相見。 張昭死于喜禾五年,作了孫權幾十年不是丞相的丞相。
不封他丞相,是因為孫權對他的愛護。孤豈為子布有愛乎?領丞相事煩,而此公性剛,所言不從,怨咎將興,非所以益之也。這就是孫權對不封張昭丞相的解釋。
七、高干
高干,袁紹的外甥。應該說是個很有才干的人,這個名字很符合他。
袁紹當年全盛時期一共占有四州的領地,而高干卻也領了并州刺史的職位。要知道,袁紹可是有著四位成年的兒子的。能讓私心頗重的袁紹將一州刺史之位相授,沒兩把刷子是不成的。
在官渡之戰(zhàn)時,袁紹曾命袁譚與高干各自領兵從側方攻擊曹操。但是直到袁紹兵敗,也不見二人有所動作。或許有過動作,但是也不會是什么大的舉動。因為當時奉命駐守在側方負責防御事務的是臧霸,這也是位很了不得的將領,也許兩軍有過接觸,但是臧霸的防守事務是做得非常出色的,沒有任何的可乘之機。
之后曹操挾官渡之威來征高干,高干不得已而降。曹操卻仍任命高干做并州刺史——究其原因,恐怕是高干此時也仍有一定的實力,曹操急于北方的穩(wěn)定,不愿立即與高干開戰(zhàn)。而高干,也不愿與此時風頭正勁的曹操對決。
興平十年八月,曹操征討烏丸。東漢末年烏丸的兵力和戰(zhàn)力都很強,一直是邊境的大患。高干認為曹操短時間內(nèi)不會得勝,便終于起兵作叛。曹操立即命李典樂進兩將分兩路圍擊高干。此時的高干兵力早已不如當年,但仍然為了袁氏一族而奮起抗曹。以他不多的兵與糧,對抗李樂二人的兵,居然從興平十年八月一直打到興平十一年也沒有敗。興平十一年正月,曹操親自領大軍來攻,高干此時已打了四個多月的仗,兵糧均已告急,便向匈奴求救,未果。于是死守壺關。然而就是這個小小的壺關,曹操大軍一共又打了三個多月也沒打下來。
只是此時城中實在已無糧,高干只得棄城而去,結果在逃向荊州的途中在上洛被殺。袁紹的眾多兒子中,絕沒有一個有高干這樣的才能的。便是袁紹自己,恐怕也遠遠及不上高干。
八、劉焉
劉焉,也是在事實上割據(jù)了蜀中的人。比起劉備,他并不差多少。劉焉是荊州江夏郡人,他是從寺主官的佐吏開始,以賢良方正(是一個官名,與孝廉茂才相似)進階仕。之后一帆風順,先做了雒陽縣的縣令,再做了冀州的刺史,再轉(zhuǎn)做南陽郡太守,再做到九卿的太常和宗正。
黃巾之亂后,劉焉認為在京做官不如在地方為長,便活動到了益州牧之職。同時兼一個監(jiān)軍使者,爵封陽城縣候。劉焉對于益州的治理是值得后人稱贊的,他的法冶很嚴,而且是對百姓寬,對那些豪強官吏“嚴”。
劉焉最聰明的一項舉措,是以張魯鎮(zhèn)漢中,密使他斬漢使阻隔道路,再宣稱因為張魯阻隔道路而無法上貢,在事實上進行了割據(jù)。至于張魯攻西川,是因為劉璋猜忌他而殺了他的老母,張魯才對劉璋反目成仇的。劉焉也有心狠手辣的一面,漢朝朝庭因劉表上奏得知了他的反意,派了他在朝中四個兒子中最小的一個劉璋回去勸他安分守己。但是劉焉卻讓劉璋留下不回長安,一方面繼續(xù)進行割據(jù)。后來他的長子響應他的號召,勾結馬騰造反,結果被殺,另兩個兒子也受到牽連而死。
從現(xiàn)實上來說,劉焉做得要比劉備好,只是他沒有諸葛亮這樣的賢人相助,且他也確 實年老了,來不及多有布置便撒手西去,將益州留給了劉璋。在小人法正許靖張松等人的攛掇下,他把益州拱手讓與了劉備。
九、魏延
魏延,蜀漢首屈一指的武將。
當劉備在漢中爭奪戰(zhàn)中對曹操取得戰(zhàn)斗勝利后,準備回到成都時留下守漢中的將領給了當時還是一個屈屈牙門將軍的魏延。
魏延是行伍出身,知道當兵的辛苦,很體恤士卒,能得士卒死力。劉備慧眼識英雄,提拔了他,讓他做了鎮(zhèn)遠將軍領漢中太守。
“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边@就是魏延的就職宣言,這番話讓劉備滿意,也鎮(zhèn)服了眾人。魏延一生中所打的仗最精彩的,當屬建興八年率部與魏方的雍州刺史郭淮與后將軍費耀之戰(zhàn)。這一戰(zhàn)魏延以少勝多,在陽溪將郭淮打得潰不成軍。這也是諸葛亮北伐中戰(zhàn)果最輝煌的一役。
諸葛亮也因此上表升魏延為前軍師——也就是整個前部的總帥——征西大將軍,進位南鄭候。南鄭候是縣候,比諸葛亮自貶時的武鄉(xiāng)候要高,更是高出關羽的漢壽亭候。魏延對諸葛亮提出的以一萬人出子午谷的戰(zhàn)略構想也是千百年來后人所爭議的焦點。至于他與孔明誰更正確,這里無暇評敘。只是在這里我要說,能夠有這種構想的,當時的確再無他人,說魏延是當時第一的武將,這一點絲毫不為過。
十、蔣干
蔣干,這是一個很有趣的人。
歷史上的蔣干是當時的名士,而羅貫中在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則將蔣干刻畫成了被周瑜所愚弄的小丑形象。
其實,正史中的他,的確是個風流名士,并不是個小丑。曹操南征,強征蔣干入他的幕府(和司馬懿一樣),而后又命他去勸降周瑜。蔣干明知周瑜不是可以以名利言語打動的人,但仍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一方面是因為寄人籬下,不得不為之,另一方面,也可以對被稱當世名士的周瑜進行近距離的觀察。
周瑜確實是如演義中所寫的,一聽蔣干來訪,就知道了他的來意。便帶著蔣干巡營一周,向他表明了自己的志愿。蔣干在整個過程中,也都只是“但笑而不語”,從來沒有作過勸降周瑜的意圖,根本沒有什么所謂的群英會。而之后的蔣干盜書,也完全是子虛烏有,蔡瑁、張允被攻殺,也是因為荊州兵有一部分仟亂,而被張遼、于禁攻破,蔡張二人死于亂軍之中。再之后的連環(huán)計,也是根本就不曾存在過——這完全是因為船只太多,不好 固定才把船拴在一起的緣故。蔣干回見曹操,也只說周瑜非言辭所能動,并勸曹操死了這條心之后,蔣干也仍然在曹營悠游他的歲月,過著他名士的風流生活。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