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三國演義100處新解:正品三國》作者:天行健 出版社:花山文藝出版社
溫酒斬華雄,被說成是關羽出世以來第一件露臉的事。故事見于《演義》第五回,說的是:關東十八路諸侯起兵討董卓,各領兵將在洛陽外圍駐扎,平原相劉備帶領關、張等人也隨北平太守公孫瓚來了。
網絡配圖
各諸侯共推袁紹為盟主,歃血為盟。會后,首先由長沙太守孫堅為先鋒,直抵汜水關①挑戰(zhàn)。董卓以華雄為驍騎校尉,迎戰(zhàn)孫堅。將孫堅打敗,斬其部將祖茂。又下關挑戰(zhàn),連斬關東二將。袁紹嘆息說:“可惜我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言未畢,關羽在階下大呼而出曰:“小將愿往斬華雄頭,獻于帳下!”袁紹和袁術因為關羽是馬弓手,職位太低,不同意他出戰(zhàn),恐被華雄所笑。關羽說:“如不勝,請斬某頭!”曹操支持他出戰(zhàn),教斟上熱酒一杯,與關羽飲了上馬。關羽說:“酒且斟下,某去便來!”出帳提刀,飛身上馬。不大的工夫,關羽便回來了,提華雄之頭,擲于地上,其酒尚溫?!堆萘x》還有詩贊之曰:
威震乾坤第一功,轅門畫鼓響咚咚。云長停盞施英勇,酒尚溫時斬華雄。
◎不在雒陽前線,怎能斬華雄?
但這件事卻毫無史實為根據(jù)。據(jù)史書記載:初平元年(公元190)正月,關東州郡起兵討董卓,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當時公孫瓚還在幽州②,并沒有前來會合。劉備這時還沒有依附公孫瓚,怎么會隨公孫瓚前來呢?原來劉備鞭打督郵,棄官亡命之后,不久就趕上大將軍何進派遣都尉(貫guàn)丘毅③到丹陽④募兵,劉備一小伙人和他同行,在下邳⑤遇到黃巾軍,力戰(zhàn)有功,劉備被任命為下密⑥丞,后來又做了高唐⑦尉,又升任高唐縣令。
網絡配圖
為黃巾軍所破,去投靠中郎將公孫瓚,被任命為別部司馬。劉備任別部司馬的時間,《三國志》沒有記載,《資治通鑒》和元人郝經的《續(xù)后漢書》都編排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十月,是在關東州郡結盟將近兩年以后。從當時的情勢來看,這還是較為符合實際的。所以在初平元年(公元190)的年初,在各州郡起兵討董卓的時候,劉備大約還在下密為縣丞,或在高唐為縣尉、縣令,并沒有在洛陽外圍的前線上,關羽是不會在那里斬華雄的。
斬華雄之事,史書上確有記載,但斬華雄的并不是關羽,而是孫堅。孫堅原為長沙太守,封烏程侯。關東州郡起兵討董卓,孫堅也起了兵,從湖南北上,到魯陽⑧與袁術會師。當時屯兵于洛陽外圍的諸軍懼怕董卓,又想保存實力,都不敢進軍,只是置酒高會,持觀望態(tài)度。只有曹操、孫堅和河內太守王匡與董卓的軍隊交過戰(zhàn)。孫堅在梁縣⑨之東受到董卓的將領徐榮的攻擊,與數(shù)十騎突圍而出,后面追兵甚急。
孫堅的頭上系著毛織的紅色發(fā)巾,怕被敵人認出,便把發(fā)巾摘下來交給親信的裨將祖茂,祖茂系上發(fā)巾,敵騎以為是孫堅,便爭著去追祖茂,孫堅得以從另外的方向逃脫了。祖茂跑到一塊墳地,急忙下馬,把紅發(fā)巾系在一根柱子上,潛伏在草中。敵兵來到,包圍了這個地方,走到近前方知是柱子,只好掃興而去。
網絡配圖
《演義》也寫了這件事,但說追趕孫堅和祖茂的董卓的將領是華雄,而且華雄還斬了祖茂,顯然與史實不符。按照史書所載,華雄的出場是在下一個戰(zhàn)役——陽人戰(zhàn)役,而且就在這個戰(zhàn)役中被斬了。當時孫堅收集散卒,進屯梁縣之西的陽人。董卓派遣大將胡軫、呂布、華雄等攻打孫堅。呂布與胡軫不和,而胡軫是主帥,呂布竟故意搗亂,使軍中自相驚恐,士卒散亂,孫堅率軍追擊,胡軫和呂布、華雄等敗走,孫堅麾兵斬了華雄。
在史書中,華雄沒有其他武功可以表述,《演義》說華雄追逐孫堅,得了紅發(fā)巾,斬了祖茂,又用長竿挑著孫堅的紅發(fā)巾,來寨前大罵叫陣,俞涉、潘鳳二將出戰(zhàn),都被他斬了,這些都是虛構的?!堆萘x》把華雄描寫得如此厲害,是一種襯托的手法,不過是為了說明關羽更加厲害而已。但這件事其實是與關羽毫不相干的。本來是孫堅斬了華雄,《演義》卻將戰(zhàn)功移植到關羽頭上,孫堅反而被寫成是華雄手下的敗將,這對孫堅太不公平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