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趙括相關的成語,一般人的第一反應便是紙上談兵,這里除了紙上談兵,我還補充一個成語,夸夸其談。
圖片來源于網絡
動漫紙上談兵
接下來,我們就具體談一下這兩個成語的意思和作用。
紙上談兵,首先我們從字面上進行文字理解。兵一般要不是指兵書,抑或者是指的士兵,或者是從軍之人,紙上,就是在書本上,涉及的層面可能是沒有實際層面的,談在這里不是單純的談話的意思,而是指的是談論、交流的意思。那么連起來,紙上談兵的意思就是通過書本層面的知識對兵法、對排兵布陣的談論和交流。
夸夸其談,它與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有同樣的一個字,那就是談,這個成語的整體意思是指說話、談論事情或者是做文章上面顯得很浮夸,形容人不切實際,有點自夸自大的意思。
那么接下來可能就會有另外一個問題,為什么談起趙括,大家就會想到這兩個成語呢?這是源于趙括指揮的一場失敗的戰(zhàn)役,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zhàn)。
趙括本人是十分精通兵法的,對排兵布陣也有著一定的研究,但因為年少,并不曾積累什么實際對戰(zhàn)的經驗,對于敵我雙方的情勢變化,沒有適當?shù)倪M行分析,從而對整個進攻或者防守的策略加以調整和改變,最終就造成了趙括的失敗,趙國40萬軍隊的全軍覆滅。
紙上談兵和夸夸其談這兩個成語,告訴我們做人要腳踏實地,有充分的理論知識并不足夠,還必須經歷過親身實踐才能說你知曉了一件事或者一種技能。
趙括紙上談兵
趙括,大多數(shù)人對他的了解源于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大多數(shù)也是以反面形象居多的,大家都覺得這個人沒什么能耐,只能逞口舌之快,但如果真的要到了實際操作的時候,卻顯得毫無才能。
圖片來源于網絡
但事實上的趙括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他的事跡真如人們傳聞中的那么不堪么?接下來,我們便仔細來看看這個人,研究一下他的生平事跡。
趙括,趙姓嘛,自然是一趙國人的,那時候的趙國實力還可以,本來打算與秦國聯(lián)合的,但后來因為主觀原因而沒能夠成功合作,最后秦國惱羞,派兵出征攻打趙國。
當時這場戰(zhàn)役趙國的主帥是老將廉頗將軍,但秦國知曉廉頗雖老矣,但實力卻不容小覷,于是紛紛造謠說,要是趙括來攻打我國,我國肯定一敗涂地,這話一經傳開之后,趙國國君居然信以為真,竟真心將趙括給換上去,將廉頗給換了下來。
趙括,其實也并非是那種不學無術的那種人,只是他缺少大戰(zhàn)的對戰(zhàn)經驗,雖然理論學的十分爐火純青,但卻不知道靈活運用于實際,換成現(xiàn)在來說,趙括就好比一個應屆高才生,有才卻無能,高分卻低能,這種人才如果加以輔導、傳授經驗,必將有大作為,但是如果指望這種人可以獨立撐起國之大業(yè),也未免太過輕率。
正因為趙國君那輕率的行為,導致整個趙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趙括是怎樣失敗的
趙括,作為趙國的新任主帥,替換了老將廉頗,出征了長平之戰(zhàn),失敗的一談糊涂。那他為何會作為主帥,他有什么過人的才能,導致趙括能夠取代廉頗成為主帥,那又是為何趙括在此戰(zhàn)役的對抗中會一敗涂地呢?
圖片來源于網絡
首先,從趙括本人的性格和特長說起。他這個還是比較直爽的,也可以說是沒有什么城府,所謂初生牛犢,他有著創(chuàng)新精神、不懼怕困難和危險,再加上出生于武將世家,天生對于排兵布陣都有著自己的想法,記憶能力很好,對于孫子兵法之類的書早已是爛熟于心,并能結合不同的戰(zhàn)爭場景加以轉變。
就算是如此,趙國軍難道會覺得趙括比廉頗老將更厲害么?為何一意孤行將廉頗換下來,換上了趙括上場。這其實是有著外在助力的,那就是秦王的挑撥,外加趙國軍察人不明,所以導致了中途換帥,這可是兵家中對敵的大忌啊。
換上趙括,趙括的失敗是兩方面,一個從自身找原因,還是太嫩了,沒有什么實戰(zhàn)經驗,臨場對敵的應變能力很差,但是他也有著他的優(yōu)勢,他果決,敢于下判決。這點在此戰(zhàn)役中也獲得了不少先機。
另外一個便是對方主帥白起,白起可是相當厲害的,比廉頗甚至還厲害,趙括作為新人來說,就算是理論有多么扎實,但是實踐的操作卻是很差的,退一萬步說,就算是實踐操作經驗很厲害,但是對于白起來說還是小兒科。
可以說,換下廉頗,已經為長平之戰(zhàn)的敗局畫上了句號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