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等級賦分規(guī)則有什么
卷面分只是作為考生大排名的依據,最終的分數還是要看你在所有人中的排名情況。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新高考等級賦分規(guī)則,希望可以提供給大家進行參考和借鑒。
新高考等級賦分規(guī)則
比如采用3+3高考模式的山東省,把等級分為8級,A、B+、B、C+、C、D+、D、E共8級。每個等級的比例為, 3%、7%、16%、24%、24%、16%、7%、3%。 分值區(qū)間為,91-100、81-90、71-80、61-70、51-60、41-50、31-40、21-30分。每個等級相差10分。
如果考生某科成績全省排名在前3%,那么考生處在A等,成績原始分換算成等分后,最高100分,最低為91分。如果高考某科成績排名前4%,那么處于B+等級,原始分換算成等級分后,最高不超過90分,最低不低于81分。
再比如采用3+1+2模式的江蘇省,把等級分為5個等級,分別為A、B、C、D、E 共五個等級,各等級人數所占比例分別約為15%、35%、35%、13%和2%,各等級分值為100~86、85~71、70~56、55~41和40~30五個分數段,等級區(qū)間分值間隔15分。
如果考生某科成績全省排名在前15%,那么考生處在A等,成績原始分換算成等分后,最高100分,最低為86分。如果高考某科成績排名前20%,那么處于B等級,原始分換算成等級分后,最高不超過85分,最低不低于71分。
高考的賦分制是什么意思
等級賦分制是新高考規(guī)定的,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6個科目同時設等級性考試,成績按等級賦分。
等級賦分制簡單來說,就是對考生的卷面成績進行等級劃分,而后依據考生卷面成績排名所在的等級區(qū)間,賦予其對應等級的分數。
舉個例子,某次考試:學生A歷史80分,在全省排名1%以內,最后等級賦分變?yōu)榱?00分。學生B物理80分,在全省排名37%—43%以內,最后等級賦分變?yōu)榱?6分。
也就是不論分數論檔位,分值在所有考生中的相對位置才是決定選考最終成績的因素。此等級賦分制只針對新高考制度下的選考科目,統考科目(語、數、外)仍按卷面分計算。
新高考賦分制計算方法
學考合格才能賦分;而選考的分數,也不代表高考最終得分。賦分的關鍵在于,要明白你選考的分數在全部考生(同一科目)中的排名。根據這個排名區(qū)間確定所在的等級。然后根據等級,賦以對應的分數,計入高考成績。
現在最新實行新高考的8個省份,均是采用的“3+1+2”模式。這種模式的選科共有12種組合方式,每一種不同的組合方式,都會有不同的專業(yè)選擇,計算過程也就不一樣了,這種計分的方式,也被稱為“等級賦分制”。
新高考等級賦分好處
新高考實行賦分制最大的目的,也就是這個制度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能夠保證相對的公平。為什么這么說呢?政、史、地、物、化、生六科學習的內容、難易程度有很大的不同,這就導致每科得到的分數有不同,一般來講文科的科目評卷多采用采分點制度,也就是說在答案中只要包含采分點或者意思相近就可以得到分數,而理科的科目是按照步驟按照結果得分。所以從難易程度和得分標準上導致一些科目的得分普遍就很高,在普通高考中文科生和文科生進行競爭可以忽略這個問題。
但是在新高考自由組合中,這種現象就會影響高考錄取的公平性,所以實行賦分制度,根據學生每個科目的排名來進行賦分,分數有所變動,但是排名沒有變動,競爭力也就沒有變化。
所以,新高考實行賦分制的優(yōu)勢,就是保證一定的公平性。
新高考政策內容
“3+1+2”模式,“3”即統一高考科目:為語文、數學、外語3門;“1”和“2”為選擇性考試科目,其中“1”指從物理或歷史科目中選擇1門首選科目,“2”指從思想政治、地理、化學、生物學中選擇2門再選科目。
考生總成績由3門統一高考成績和3門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選擇性考試成績構成,滿分750分。其中,3門統一高考科目使用原始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每門滿分150分,不分文理科,使用全國卷;選擇性考試中首選科目(物理或歷史)使用原始成績計入考生總成績,每門滿分100分;再選科目每門滿分100分,按等級分(即A、B、C、D四個等級,D等級為不合格)計入考生總成績。體育與健康、音樂、美術3門科目的合格性考試及物理、化學、生物學3門科目的實驗操作測試統一制定標準,州、市教育行政部門組織實施。
合格性考試每學年組織2次,分別安排在春季、秋季學期末,每次考試全科開考。普通高中學生首次參加省級統一組織的合格性考試時間為高一年級下學期,考試科目原則上不超過4門。選擇性考試每年組織1次,與全國統一高考同期進行,在全國統一考試結束后隨即安排進行。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