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觀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觀后感范文,歡迎大家閱讀分享借鑒,希望對大家能夠有所幫助。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100字篇一“她們把秦淮河的脂粉味帶進了教堂?!?/p>
一群讓人生厭的女人。
沒人會想到就是這樣一群女人,會為了一根琴弦而用生命犯險,沒人會想到,就是這樣一群女人,愿意用命去護著一群抗拒她們的孩子。人性——這是我在她們身上最為觸動的一點,也是貫穿了整部電影的一點。我不想談諸如大背景下小人物的糾結這種宏大的主題,我只想說一說電影里的這群人體現(xiàn)出來的人性和感情。
張藝謀在電影里,用了很多反轉的手法來塑造人物,將這份人性和感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表現(xiàn)得那么動人。
電影里的每一個人都是活生生的人,她們不是完美無缺的,她們都有缺點。那個來教堂收殮教父的外國人約翰,貪財,好色,怕事兒,應對男孩的免費修車請求不為所動。這樣的一個人,在日軍闖進教堂時想到的第一件事情是躲起來,把那群無力的女學生丟在外面。但就是這樣一個貪生怕死的人,用還在顫抖的手撐起了教堂的紅十字旗,大聲控訴日軍的罪過和教堂的不可侵犯,將那群女學生護在身后。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同伴告知自我僅有唯一一個機會離開南京時說“我不能拋下那群學生”。當然還有那群女人,我還記得她們因為怕死把全身是傷的軍人趕出教堂時的氣憤,所以我能更清楚得感受到看到她們代替女學生赴死時的難過。
這樣先抑后揚的手法,讓這份人性更加動人。電影中的每一個正面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這個特征,都有著一份生命的鮮活。
《金陵十三釵》的故事發(fā)生在南京大屠殺期間,電影背景便免不了戰(zhàn)爭的血腥和慘痛。電影的開場就是女學生在戰(zhàn)爭的狼藉中逃命,身后是猙獰的日軍。導演在電影開頭就不遺余力地渲染了戰(zhàn)爭的殘酷和日軍的殘忍。其中中國軍人排成隊,用身體擋住坦克,讓爆破手盡力接近坦克的畫面狠狠地刺痛了我。落后的祖國啊,付出那么多條生命才炸掉了一輛坦克,而敵人后面還有很多輛坦克。張藝謀是細節(jié)處理的高手,他讓緊接補上的那輛坦克只在鏡頭里出現(xiàn)一小部分,但已經足夠刺痛人心。
那十幾個女人的出現(xiàn)讓我們短暫地忘了這份殘酷,將歡笑和生機帶進了教堂。敵人是野蠻的,軍人是冷酷的,女學生是驚恐而蒼白的,僅有這十幾個女人是鮮活的,笑嘻嘻的。她們來的時候是笑的,包括最終決定代替女學生赴死的時候也是笑嘻嘻的,爽朗甚至有點潑辣地叫喊要改一改自古以來“婊子無情”“商女不知亡國恨”的罵名。她們在笑,約翰教父在強裝地笑,女學生因為逃過一劫在笑,她們都在笑,笑得讓我們差一點就相信了這次赴宴不是必死,那些女人還有機會回來,直到小蚊子上車前突然爆發(fā)的哭喊,我們才突然醒悟。
導演一向沒把主角刻畫成完美無缺的英雄,人性的第一個字是人。他用小蚊子的哭告訴觀眾,這些女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會怕死,但即使這樣她們仍然選擇赴死。最終她們離開教堂時,鏡頭從空中往下俯拍——十三釵們穿過地上大大的紅十字架一個個走出去,紅十字架是救贖、生命的體現(xiàn),這樣的鏡頭讓這一次離別充滿杯具和諷刺色彩。
電影結束了,人們的思考卻沒有結束。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100字篇二無法忘卻的記憶
——讀《金陵十三釵》有感
1937年12月13日。
南京。
火光滿天,槍炮轟鳴,血流成河。
三十萬人,躺在血泊中,生命永遠定格。
這慘痛的記憶,永遠也無法讓我們苦難深重的民族忘卻。
隔著歷史的風云,越過歲月的塵埃,導演們一次次在銀幕上重現(xiàn)這一幕,《南京南京》讓所有觀眾淚奔;雕塑家們用血淚雕成凝固的歷史,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前樹立的一尊尊雕像記錄著民族的苦難;作家們壓抑著悲痛將殘酷的戰(zhàn)爭濃縮為文字,字里行間流淌著回憶的苦痛……而小說《金陵十三釵》,被改編為電影,一次次震撼著我們的靈魂!
書中以一個十四歲少女的視角來寫,她的見聞、她的感受、她的恐懼……,真實地再現(xiàn)了日本侵略者滅絕人性的暴行,讓我們再次感受遭受異族侵略和殺戮時的無助。
令人唯一欣慰的是,在這冰冷的槍聲中還有一絲余存的人性善意的溫情:明知庇護傷兵可能會給教堂帶來滅頂之災,英格曼神父還是收留了無助的他們;五個死里逃生的戰(zhàn)士,為了保護教堂里的人不受連累,甘愿挺身受死;……異常是文章最終,那十三個秦淮河上賣笑的女子、被自視為純潔的女學生瞧不起、認為她們無恥下流的十三個女子,卻在生死關頭毅然決然地選擇替女學生進入虎口受難……這滴著血的溫情,一次次進入我的心靈,讓我的心緊緊地揪在一齊,為我們的民族、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的同胞所遭受的苦頭而悲憤!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十三四歲的豆蔻年華,無憂無慮,像我們,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成長,不會有生命危險,更不會被任何骯臟的東西玷污……可是,戰(zhàn)爭這個魔鬼卻會破壞這完美的一切,讓人性泯滅、獸性大發(fā)。他不僅僅斷送女孩無憂無慮的生活,并且會將她們送到人間地獄甚至是死亡。那個十五歲的少女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記者和作家,卻因為希特勒發(fā)動的一場邪惡的戰(zhàn)爭,于花季之齡死于納粹集中營。《安妮日記》中的“我期望我死后,仍能繼續(xù)活著”讓所有讀過的人心酸。而《金陵十三釵》中的金陵女子學院的女孩被心懷叵測的日本鬼子在圣誕之夜要求去為他們唱贊美歌,手無寸鐵的她們面臨的是被蹂躪被殘殺的命運!在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時,有一面關于外國人保護中國難民的紀念墻,其中一段文字印證了十三釵的命運:每一天晚上,日本人都會來到金陵女子學院,帶走20多位十幾歲的女孩,而這些被帶走的女孩,很少被送回來……
掩上書卷,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公祭日的講話又一次如黃鐘大呂般在耳邊響起:“和平是需要爭取的,和平是需要維護的。僅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維護和平,僅有人人都記取戰(zhàn)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是有期望的。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著重犯……”是的,這段歷史永遠不能被忘記!同樣十四五歲的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多么幸運!但我們更要努力學習,讓我們的國家更強盛!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為了祖國完美的明天,我們該啟程了……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100字篇三1937年12月13日。
南京。
火光滿天,槍炮轟鳴,血流成河。
三十萬人,躺在血泊中,生命永遠定格。
這慘痛的記憶,永遠也無法讓我們苦難深重的民族忘卻。
隔著歷史的風云,越過歲月的塵埃,導演們一次次在銀幕上重現(xiàn)這一幕,《南京 南京》讓所有觀眾淚奔;雕塑家們用血淚雕成凝固的歷史,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前樹立的一尊尊雕像記錄著民族的苦難;作家們壓抑著悲痛將殘酷的戰(zhàn)爭濃縮為文字,字里行間流淌著回憶的苦痛……而小說《金陵十三釵》,被改編為電影,一次次震撼著我們的靈魂!
書中以一個十四歲少女的視角來寫,她的見聞、她的感受、她的恐懼……,真實地再現(xiàn)了日本侵略者滅絕人性的暴行,讓我們再次感受遭受異族侵略和殺戮時的無助。
令人唯一欣慰的是,在這冰冷的槍聲中還有一絲余存的人性善意的溫情:明知庇護傷兵可能會給教堂帶來滅頂之災,英格曼神父還是收留了無助的他們;五個死里逃生的戰(zhàn)士,為了保護教堂里的人不受連累,甘愿挺身受死;……特別是文章最后,那十三個秦淮河上賣笑的女子、被自視為純潔的女學生瞧不起、認為她們無恥下流的十三個女子,卻在生死關頭毅然決然地選擇替女學生進入虎口受難……這滴著血的溫情,一次次進入我的心靈,讓我的心緊緊地揪在一起,為我們的民族、為我們的國家、為我們的同胞所遭受的苦頭而悲憤!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十三四歲的豆蔻年華,無憂無慮,像我們,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成長,不會有生命危險,更不會被任何骯臟的東西玷污……可是,戰(zhàn)爭這個魔鬼卻會破壞這美好的一切,讓人性泯滅、獸性大發(fā)。他不僅斷送女孩無憂無慮的生活,而且會將她們送到人間地獄甚至是死亡。那個十五歲的少女安妮,最大的愿望是做一名記者和作家,卻因為希特勒發(fā)動的一場邪惡的戰(zhàn)爭,于花季之齡死于納粹集中營?!栋材萑沼洝分械摹拔蚁M宜篮?,仍能繼續(xù)活著”讓所有讀過的人心酸。而《金陵十三釵》中的金陵女子學院的女孩被心懷叵測的日本鬼子在圣誕之夜要求去為他們唱贊美歌,手無寸鐵的她們面臨的是被蹂躪被殘殺的命運!在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時,有一面關于外國人保護中國難民的紀念墻,其中一段文字印證了十三釵的命運:每天晚上,日本人都會來到金陵女子學院,帶走20多位十幾歲的女孩,而這些被帶走的女孩,很少被送回來……
掩上書卷,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家公祭日的講話又一次如黃鐘大呂般在耳邊響起:“和平是需要爭取的,和平是需要維護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維護和平,只有人人都記取戰(zhàn)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是有希望的。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著重犯……”是的,這段歷史永遠不能被忘記!同樣十四五歲的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多么幸運!但我們更要努力學習,讓我們的國家更強盛!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為了祖國美好的明天,我們該啟程了……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100字篇四如若有一天,你去到南京——一個在古時喚做金陵、有過無數(shù)興衰往事的地方,你未聞得秦淮河畔的吳儂軟調溫柔心扉;未賞得琵琶撥盡黃昏月動人心弦;更未遇得翠禧樓金陵十三釵環(huán)佩叮當艷琳瑯……那一定是1937年12月13日后,煙灰漫卷的南京城。
那里埋葬了一群女子,出身風塵最終也歸于風塵;那里埋藏著一段故事,聽之潸然,思之哀嘆。
戰(zhàn)火連綿的1937,日軍入侵南京屠殺百姓,殘害生靈,燒殺掠搶,肆意妄為。六朝古都化為廢墟一片,陷在青灰煙霧中,再看不清原本模樣。長長的街道,向前是殘垣斷壁,往后是尸橫遍野,目光所及皆是荒涼與心魂驚顫。殘暴的日軍滿城尋覓,找尋漏網的、活著的中國人。南京,南京,陷落的南京。
廢墟中頑強屹立的圣保羅教堂,圣歌不再輕聲吟哦,禮拜聲不再虔誠動聽,寸寸磚瓦早被濃煙熏黑,不再圣潔,教堂外是殊死抵抗的軍人將士、是與侵略者同歸于盡的傷兵、是以隊友身軀為盾英勇赴死的爆破手;教堂內是一群正逢青春年華的教會女學生、一個為護學生假冒神父的美國人,以及14位躲避戰(zhàn)火的風塵女子。故事在圣保羅教堂徐徐鋪陳開來,又在圣保羅教堂緩緩落下帷幕,只是這一幕戲,必將深深烙在每個人的心頭,清晰著,也滾燙著。當同胞的鮮血染透了風情萬種的秦淮河,當南京的失落城墻在風中嗚咽,當冰冷的槍炮與暴虐的人性狠狠戳著每個國人的脊梁骨,當侵略者要在這片陷落的土地開慶功宴……他們命令——教會女學生們,讓如花般年華的女孩子在他們的慶功宴上歌唱。他們的齷齪之念,昭然若揭。這是何等的侮辱!羞辱!“他們侵我家國,占我故土,不能再讓他們侵犯我們的軀體!”女學生們欲保貞潔攀上了教堂高高的塔樓,她們站在呼嘯的風中,一抬眼,不再是那座古韻凌波十里歡,風搖畫舫雨含煙的南京城,此刻的南京,灰天伴著白霧,混沌中,她們看不到絲毫的光。
14位秦淮歌女從高聳塔樓救下她們。14個眉眼生媚的風塵女子卸了紅妝,剪短頭發(fā),披上縫補修改過的唱詩袍——那更像是甲胄加身的戰(zhàn)袍,巧笑嫣然著說,別害怕,姐姐們替你們去,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她們一生倥傯,半世伶俜,那煙柳畫橋、風簾翠幕的秦淮河畔,曾是她們難得的家。商女亦知亡國恨。教堂的彩色大玻璃,有斑斕的光在上面流轉,當被血浸透的琵琶弦輕輕撥動出第一段旋律,當《秦淮景》被彈出第一尾音,有群美麗而堅強的女子從幻境中款款而來?!拔矣幸欢吻檠?,唱給諸公聽呀……”秦淮的繁華,金陵的古韻,就都在那朱唇的一開一合,眉眼的一顰一笑,還有琵琶的一撥一弄中細細描摹。那是她們最后一次為故園歌唱,哀而不傷,悲而不戚。她們是凜然的、不屈的,國難橫空,她們亦是血骨錚錚的中國人。愛與恨,不會有人比她們更清楚,琵琶弦上說相思,相思實則謂鄉(xiāng)思。
“震撼”與“沉重”,是劇終后立刻浮于我腦海的關鍵詞。影片中有一句刻進人記憶深處的話:不愿當亡國奴的人,唯有拿命去拼。面對國破山河風飄絮,無論何時何地,無論男女老幼,中國人的民族氣節(jié)是永不倒的。曾記否,有那樣一群人恍若不知疼痛不知死生,火焰覆蓋肉身,槍炮擊穿靈魂,為了革命理想前進,;曾記否,有那樣一群人鐵骨錚錚頂天立地,死守國門,忠魂永垂。那光波輪轉的彩色玻璃映照的是前途之光——是成千上萬的國人棄之生死不顧,用寸寸血骨筑起的國之出路。生逢盛世,滿目硝煙的戰(zhàn)場似乎離我們遠了又遠,可曾經外族鐵騎踏足的山河瘡痍回想起仍歷歷在目。那是段不能忘懷的殘酷歷史,那是我們迄今依舊要引以為鑒的苦難往事。而今的中國,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流淌著不屈不撓的血液,傳承著忠貞不屈的傲骨;中華兒女,自古以來就懷揣著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的勇氣,存留著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意識。中國共產黨,從血雨腥風中崛起,千磨萬擊還堅勁;在風雨如晦的時代掙扎,盡管前路巨浪滔天、荊棘密布,我們堅強而無畏的黨永懷青衿之志,履踐致遠;盡管前路暗流涌動、詭譎難測,我們偉大而執(zhí)著的黨始終堅持韜光逐藪,含章未曜。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往事如煙,終將彌散在時間長河中,新時代已啟新篇,新征程必將砥礪,黨旗依舊美如畫,我們依然在路上。
“我有一段情呀,唱給諸公聽呀……瞻園里,堂闊宇深呀;白鷺洲水漣漣,世外桃源呀”。今朝的南京城,千里鶯啼綠映紅,幾多樓臺煙雨中;今朝的秦淮河畔,兩岸霓虹畫影裁,依舊有人將琵琶輕輕彈,將那《秦淮景》輕輕唱。
建黨百年,漫舟漾波,盛景好年華。
金陵十三釵觀后感100字篇五觀后對片中多個鏡頭歷歷在目,心境分外沉痛。戰(zhàn)爭是不分國家、不分地域、不分種族的,戰(zhàn)爭是殘酷的,在我們抱怨當年日軍暴行的時候,事實上在之前的納粹二戰(zhàn)中,早已上演過。不管是在歐洲大陸上的猶太人杯具,還是在亞洲大陸上中國的隕落,歷史只是一次次在上演人類的貪婪與野心,欲望與自私。片中的細節(jié)不管是不是真實的,我們都相信在戰(zhàn)亂的年代,國人是團結的,中華兒女是齊心的。即便政府早已不復存在,“國”在當時必須是凝聚眾人的基礎,信念的所在!大到現(xiàn)任政府、小到如俾草民,一句話在我心中久久不能泯滅——落后就要挨打!
對于沒有多少寄托的秦淮妓女而言,即便是琵琶弦、耳環(huán)和貓,都值得她們冒死追尋。這就是她們的精神寄托,無關世間安穩(wěn)和動亂。和平年代,她們也是邊緣人,戰(zhàn)爭年代,同樣沒有逃脫邊緣。從良家女子變?yōu)榧伺?,她們就學會了在自我的世界里求生存。
電影比小說更充實飽滿,色彩的運用體現(xiàn)了張藝謀獨特的美學,教堂彩色的玻璃在電影中其實起到了很重要的視覺效果,玉墨的旗袍件件精心。更重要的是,電影情節(jié)很緊湊,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不像小說天馬行空。
作為電影來說,無論是情節(jié)人物設置,還是畫面拍攝手法,大到戰(zhàn)爭場面,小到地窖里的十四釵生活,都看得到張導的用心良苦。
全片幾乎一半英文一半南京話,注意了一下,貝爾的英文對話都盡量簡潔,句式簡單,玉墨的英語則用了許多很漂亮的句式和詞匯,顯得她很有教養(yǎng),畢竟是在教會學校呆過6年,是班上英文最好的。從這一點上說,十三釵具備了國際大片的基本素養(yǎng)。
學會尊重下層人民,這是禮貌人的基本素養(yǎng)。因為每一天裝扮得光鮮亮麗,人模人樣的,未必背地里做的勾當就比妓女臺面上的錢色交易更正當?!凹伺菋D女最古老的職業(yè)。”和那些被包養(yǎng)的女人相比,起碼她們是靠自我謀生。這些人之所以比我們過的不堪,更多的不是因為她們自身的原因,而是被社會放逐了。
搞藝術的,請不要用常人的世俗心態(tài)來揣度他們。不是所有導演都沖著金錢和利益而去,不是拍了個電影就是為了拿奧斯卡。他們想做的,無非就是拍一個好電影。一個首先是自我喜歡的電影,然后是能贏得觀眾喜歡的電影,最終才是評委喜歡的電影。
真正的藝術家,不為別人而創(chuàng)作。他的創(chuàng)作,是內心的需要,是藝術的呼喚。好片不怕被潑臟水,好導演根本就不在乎無道德的詆毀。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