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讓明朝續(xù)命200年的于謙,為何落得一個被抄家的下場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明朝雖然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稱號,原因到底為何眾說紛紜。但是,在公元1449年明朝的統(tǒng)治者明英宗,真的差點做到君王死社稷,明王朝也差點因此壽終正寢,最后憑借著于謙的軍事才能,讓明王朝續(xù)命200年,卻因為一個莫須有的罪名被殺。一代名臣于謙,到底因為什么被明英宗所殺?
明王朝第三位繼承者永樂大帝朱棣,憑借著軍事政變殺掉他的侄子建文帝,登基稱帝遷都北京(1421年遷都)。而這次遷都,被后世的一些人吹噓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然而縱觀整個明王朝的歷史,真正做到死社稷的只有末代皇帝崇禎皇帝。但是,在遷都20多年后的1449年,明英宗差點死社稷了。明英宗9歲繼位,當時朝政由太后跟三楊把持,而他的真正信用的人則是宦官王振。隨著明英宗的長大,太后去世,三楊去位,明英宗把持朝政,但是因為太過于寵信王振,所以王振才是當時明王朝的真正掌權者。
元朝雖然被朱元璋所滅,蒙古人退回草原,但是對中原王朝一直都是虎視眈眈,想重新入主。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大舉進犯,在王振的煽惑與挾持下,明英宗決定御駕親征。但是因為王振的胡亂指揮,50萬明軍大敗,最后在土木堡發(fā)生了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后,明王朝實力大損,明英宗更是被瓦剌活捉。面臨這種情況,明王朝的掌權者認為應該遷都南京,最后于謙力排眾議決定堅守北京。并聯(lián)合權臣建議皇太后另立新帝,以減輕瓦剌的壓力。在京城守衛(wèi)戰(zhàn)中,于謙披堅執(zhí)銳率領20萬防軍打敗瓦剌,取得了京城守衛(wèi)戰(zhàn)的勝利。
于謙在打敗瓦剌后,聯(lián)手明代宗對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進行了整頓和改革,使當時明朝社會由亂而治漸開中興。明王朝的國力日漸強盛,史稱“景泰盛世”。
于謙在明朝大廈將傾之際力挽狂瀾,將明王朝強行續(xù)命,但是卻也成為了明王朝統(tǒng)治者的犧牲品。在打敗瓦剌后,明朝像瓦剌要回了之前被俘的明英宗。明英宗回北京后,一直處于被軟禁的狀態(tài),作為當時朝政的掌權者于謙,并沒有想讓明英宗復辟。
于謙作為京師保衛(wèi)戰(zhàn)的最大的功臣,可謂是功高震主,封建王朝如果出現(xiàn)功高震主的情況,那么皇帝就會成為傀儡。而于謙扶持的明代宗,對于謙言聽計從,所以于謙并沒有殺身之禍。但是,明代宗在病危的時候打算傳位給自己的兒子,而不是按約定把皇位傳給明英宗的兒子,這個時候明英宗還活著再加上一些不服于謙的人,趁機發(fā)動著名的“奪門之變”幫助明英宗重新登上皇位。明英宗雖然一生毫無成就,但是他并不想讓自己變成傀儡,讓明王朝的朝政交由權臣把控。所以,在重返皇位之后,做了一個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決定,處死于謙并抄家。軟禁明代宗在其死后給其惡謚:戾。并且以親王之禮葬于西山,也是明朝遷都之后唯一一個沒有葬在十三陵的皇帝。
于謙是明朝唯一一個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也做到了君為輕,社稷為重。他的存在,讓明王朝的國祚延長了近200年,也是他的存在使得明王朝在中后期經(jīng)常出現(xiàn)統(tǒng)治者不信任朝臣,宦官專權使得明王朝國力日益衰退。于謙的一生可以用他在保衛(wèi)北京的時候做的《石灰吟》來概括: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