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guān)于熊啟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這個名字或許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若說起昌平君或許大家會有些印象,因為在史記中,昌平君也是有少許筆墨的——在嫪毐反叛后,秦始皇就是派當時任秦國相國的昌平君前往平叛的。
但是昌平君是羋姓,名熊啟,而在戰(zhàn)國時期,熊氏是楚國君主的姓氏,而熊啟,也確實是出自楚國君王嫡系,而他的父親就是楚考烈王。
至于楚國的王子為何在秦國為官,這個涉及的歷史范圍就比較廣了,不過簡單來說,就是楚國算是繼承了大周最多傳統(tǒng)的國家,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雖然經(jīng)歷過變法,但是因為涉及到了楚國諸侯的地位,變法無一不以失敗告終,因此,可以看出楚國內(nèi)部的爭權(quán)奪利算是厲害的,因此,熊啟到秦國為官大約是有楚國內(nèi)部爭權(quán)奪利的因素在的。
其次是秦國的原因了,秦國招賢納士是從孝公開始的,這種任人唯賢的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到了始皇時期,所以熊啟大約是脫離楚國的泥淖后來到了秦國,意圖一展長才,他也確實做到了,因為在嫪毐事發(fā)反叛后,呂不韋受了牽連被貶,但是熊啟卻因為平定嫪毐之亂有功而官至相邦。
而相邦其實就是相國,是大秦除了帝王之外的第一“扛把子”,然而,熊啟的榮耀在始皇親政后日漸消弭了,因為秦國是一個以戰(zhàn)而興盛的國家,而秦國自孝公時期起就有著一統(tǒng)天下的雄心壯志,而這種雄心壯志在始皇時期更是毫不掩飾。
終于,在秦國日漸強盛,而在燕、魏、韓等國家被秦國消滅后,始皇嬴政把目標定在了楚國,這時,熊啟慌了,因為即使離楚赴秦,他也只是想一展長才,想在歷史的舞臺上留下屬于自己的筆墨,但是卻不代表他心中沒有楚國,更何況,他還是楚國的公子之一。
因此,他開始激烈的反對秦國攻打楚國,但是他的反抗并沒有起到什么作用,或者說,哪怕能夠起到作用,也不過是稍微延緩了楚國的滅亡罷了。
最終,秦國對楚國出動了六十萬大軍,而這六十萬大軍還是由戰(zhàn)國四大將軍之一的王翳所領(lǐng)導(dǎo),楚國的滅亡就在眼前,這時的熊啟只能憤而離秦,但是,他的離開也影響不了大局,最終,在秦始皇223年,楚國的國都壽春被攻陷了,當時的楚王負芻也成為了秦國的俘虜,至此,從被分封起,總共存在了近九百年的楚國徹底成為了過去式。
但是熊啟卻恨,他恨始皇攻打楚國,他恨秦國滅了自己的國家,也恨秦軍將自己的親族當成階下囚,但是他更恨自己,竟然曾為了秦的興盛添磚加瓦。
但是,大勢已去,辭去秦國相邦之位,由被亡了國的熊啟別無辦法,但是,他延續(xù)楚國國祚和報復(fù)秦軍的心卻是堅定的,再加上他本來就是楚國君王的血脈,于是,他理所當然的被用力為楚王。
只可惜,他雖然稱王,更帶領(lǐng)楚國殘余部隊定都蘭陵,由借助長江為天險,占據(jù)了吳越之地以為國,但是,最終是胳膊擰不過大腿,在蒙武帶著大軍攻來時,他所守衛(wèi)的楚國的最后一片土地也被秦國占領(lǐng)。
國破家亡,熊啟不知歸處,最終選擇了自盡殉國,大約,在他死前,他是抱著遺憾和悔恨的,遺憾的是,他當初沒有堅定的留在楚國,努力的去嘗試在楚國闖出一片天地,沒能幫助楚國變得強盛;而悔恨的是,當初前往秦國,為秦國出謀劃策,為秦國平定叛亂,最終,更是沒能夠阻止始皇覆滅楚國。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