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视频三级,欧美视频一区亚洲不要,久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久久综合久久首页

          更三高考訂閱頁

          孛兒只斤·海山在位期間的舉措有哪些 有關于他的軼事及評價是什么樣的

          Ai高考 · 古代歷史
          2023-02-06
          更三高考院校庫

          武宗在政治上最重大的舉措就是設立尚書省。元世祖時曾短暫設立尚書省,后革罷。武宗即位后,為了更有效地實施改革措施,決定在中書省之外另立尚書省,作為實際上的中樞機構(gòu)。大德十一年(1307年)九月,即位不到四個月的武宗就下詔設立尚書省,此舉遭到御史臺、中書省官員的強烈反對,武宗不得不解散尚書省。但武宗自然不肯善罷甘休,特別是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兼領中書省后,更需要另設機構(gòu)對其加以牽制。兩年后,武宗的權力已經(jīng)鞏固,在至大二年(1309年)八月第二次設尚書省,以乞臺普濟為右丞相、脫虎脫為左丞相、三寶奴、樂實為平章政事,保八為右丞,忙哥帖木兒為左丞,王羆為參知政事。此次設省無人反對,翌年六月更是令其“總治百司庶務,并從尚書省奏行”,結(jié)果“中書之署僅同閑局,居其職者俯焉食祿而已”。隨即尚書省也開始啟動一系列改革措施。但好景不長,僅過一年半武宗就駕崩了?;侍訍塾璋瘟Π诉_在武宗尸骨未寒之時,就立即下令廢除尚書省,處死尚書省官員三寶奴、脫虎脫、樂實、保八、王羆,流放忙哥帖木兒等人,并廢止其改革措施。此后元朝再未設尚書省,這也是尚書省在中國歷史上最后一次出現(xiàn)。

          封官賞賜

          武宗標榜“溥從寬大”,其封官與賞賜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朝會賜賚和對諸王的歲賜是蒙古傳統(tǒng),武宗統(tǒng)兵漠北,更是深諳賞賜的激勵作用,因此他在位時賞賜的數(shù)量和名目大幅增加。他即位之初,就對諸王勛戚大行賞賜,不但堅持按成宗時賞額銳增的先例發(fā)放,而且對先前會于和林時“已蒙賜與者”也重復頒發(fā),結(jié)果給者未及半而兩京府儲已虛。其后,請賞者仍絡繹不絕;財賦不支,只好用濫封爵位的辦法作為補償。世祖時規(guī)定非黃金家族嫡系子孫不得封一字王,武宗則破例晉封一字王多達十五六人。除魏王阿木哥和寧王闊闊出是世祖直系后人外,其他十數(shù)人如越王禿剌、豳王出伯、定王藥木忽兒、壽王乃蠻臺等全是疏族,甚至駙馬也封了一字王。中書省、樞密院和御史臺負責大臣的員額,這時候也比前朝大增。樞密院從世祖朝六員、成宗朝十三員激增至三十二員。還有更多的“遙授”職銜。時人記載說,“今天子即位,加恩近臣,佩相印者以百數(shù)”。宿衛(wèi)馬謀沙以“角抵屢勝”,即遙授平章政事,“微至優(yōu)伶、屠沽、僧道,有授左丞、平章、參政者。其他因修造而進秩,以技藝而得官,曰國公、曰司徒、曰丞相者,相望于朝。自有國以來,名器之輕,無甚今日”。一方面,武宗通過大肆封官與賞賜拉攏人心,鞏固了自己的統(tǒng)治基礎;另一方面,選法的混亂必然會促成吏治的紊亂。地方官吏往往擅自離職,營干私事。朝廷制詔變更不常,“甚則朝出而夕改,于事甫行而止者隨至”。朝中正在討論的未決事宜,也經(jīng)常泄露到民間。甚至“詔稿未脫,而奸民已復群然誦之”。

          整頓吏治

          武宗時也嘗試對吏治加以整飭,其具體措施是頒布《省部綱紀》,提高行政效率;實行封贈制,強化官員的榮譽感;提高官員俸祿,革除外任官職田;設考功司,籌備考課制度。不過這些措施并未見效,甚至還停留在籌劃階段時,就因武宗的駕崩而通通革除了。

          籌備郊祀

          武宗還在禮樂祭祀上大做文章,“有意稽古禮文之事”。他三次前往太廟祭拜,開了元朝皇帝親享太廟的先河,不過他并未向元英宗以后的皇帝那樣穿漢族傳統(tǒng)的袞冕法服進行祭祀。他在位時還改革太廟室次制度,過去歷代王朝的太廟中太祖室在最西,后代皇帝依次向東排列,元武宗則改為太祖室居中,后代皇帝依昭穆左右排列,此舉影響了明清兩代的太廟制度。江西布衣曾巽初上《郊祀鹵簿圖》、《郊祀禮樂圖》,武宗對此相當重視,親自召其入對,并令尚書省和太常寺討論郊祀事宜,最后決定在南郊天壇之外另筑北郊地壇,并以太祖成吉思汗配天,世祖忽必烈配地,武宗將親自祭祀。但到至大三年(1310年)冬至祭天時,武宗因身體不適而遣人攝祀,一個月后就溘然長逝了。仁宗即位后,推翻武宗一切措施,地壇的修筑遂被取消,皇帝親郊也被擱置,直到二十年后武宗的兒子文宗圖帖睦爾才首次親自祭天。

          設省和林

          武宗平定了海都之亂,窩闊臺汗國滅亡,超過百萬的難民涌入元朝轄下的漠北地區(qū),所以經(jīng)營漠北、解決難民問題成為武宗朝的重要政治問題。武宗登基后,就將和林等處宣慰使司升格為和林等處行中書省,同時撥發(fā)農(nóng)具、種子、漁網(wǎng)、錢鈔、糧食等,大力賑濟和林人民,繼續(xù)派漢軍前往和林屯田。仁宗時改為嶺北行省,元朝行省制度正式完備。

          營建中都

          武宗即位第十天,就下令在旺兀察都(今河北張北)興建元中都。關于興建中都的原因,被歸納為個人權威說、交通要道說、戰(zhàn)略地位說、紀念先輩說、自然風貌說、政治因素說和綜合因素說這七種說法。行宮建成后,武宗又設立中都留守司兼開寧路都總管府,繼續(xù)推進工程建設。不過由于武宗駕崩,中都的建設被叫停。后來武宗的兩個兒子元明宗和元文宗就在中都行宮相會,明宗旋即暴死,而中都的營建也未被武宗的后裔們提上議事日程,遂永久擱置。

          經(jīng)濟

          武宗朝面臨成宗時至元鈔貶值、通貨膨脹的經(jīng)濟問題,再加上武宗濫賞濫封,中書省一再以“國用不給”告急,財政危機十分嚴重。為此,武宗沒有采取減少開支和裁撤冗員的策略,而是在至大二年(1309年)八月再設尚書省,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理財。至大二年(1309年)九月,詔行“至大銀鈔”,以新幣一兩準至元鈔五貫、白銀一兩、赤金一錢。按官方原定的兌換價格,以至元鈔二貫準花銀入庫價一兩、赤金入庫價一錢;因此新幣的發(fā)行,實際上是通過由政府明令宣布至元鈔貶值一倍半的方法,把通貨膨脹的患害轉(zhuǎn)嫁到私人用戶身上。新鈔行用后,面額一貫的中統(tǒng)鈔只抵至大銀鈔一兩的二十五分之一,名實嚴重不符,因此頒行至大銀鈔同時,廢中統(tǒng)鈔,限一百日內(nèi)赴庫倒換。至大銀鈔的面額,有以文、十文、百文、兩計者,共十三等。以文為單位的通貨作為小額輔幣

          在民間日用品的零售方面使用甚為廣泛,但厘鈔因為流通過于頻繁,最易朽爛,既不便于民,印刷和發(fā)行也不經(jīng)濟。所以,武宗又下詔行銅錢,發(fā)行“大元通寶”和“至大通寶”,并以歷代銅錢與至大錢相參行用。在幣制改革的敏感時期,以行用信譽穩(wěn)定的金屬輔幣來平抑小額零售商業(yè)領域內(nèi)物價的過份波動,是一項具有積極意義的經(jīng)濟措施。

          為了調(diào)控物價,武宗還整頓海運,以增加政府掌握的物資數(shù)量。自從至元二十年(1283年)由朱清、張瑄創(chuàng)通漕糧北運的海路以后,七八年之內(nèi),從江南海運到北方的漕糧就由不到10萬石劇增至150萬石。大德后期,海運糧更達到170—180萬石。至大二年(1309年)尚書省理財?shù)闹匾胧┲?,就是讓海運糧數(shù)量再創(chuàng)新高。二年運出246萬石,至者238萬石;三年運出292萬石,至者271萬石。海漕的運輸成本比陸運節(jié)省十之七八,比之河漕也節(jié)省十之五六。對京畿地區(qū)糧食供應的明顯增加,使政府能夠通過控制糧價保持市面的基本穩(wěn)定,從而緩解幣制改革對社會發(fā)生的沖擊。

          尚書省其他的理財政策,包括增加鹽引價格(每引增至大銀鈔四兩,按至元鈔計,每引比元貞年間增加七貫);開酒禁,立酒課提舉司以征收酒稅;增加江南富戶高收入稅,規(guī)定凡收入五萬石糧食以上者,每石輸二升于官;追征各地逋欠錢糧,等等。這些措施同樣也不免人亡政息的命運,所以并未收到成效。

          文化

          武宗時期進一步推行尊儒政策。他登基兩個月后,就下詔將在孔子的封號“至圣文宣王”前加“大成”二字,是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遣使祭祀,以表尊崇,由儒臣閻復擬詔:“蓋聞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無以法。所謂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儀范百王、師表萬世者也。朕纂承丕緒,敬仰休風,循治古之良規(guī),舉追封之盛典,加號大成至圣文宣王。遣使闕里,祀以太牢。於戲!父子之親,君臣之義,永惟圣教之尊;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奚罄名言之妙?尚資神化,祚我皇元?!边@是孔子在歷代王朝(除西夏外)中得到的最高級別的封號。隨后,中書右丞孛羅帖木兒將《孝經(jīng)》翻譯為蒙古文,獻給武宗,武宗指示道:“此乃孔子之微言,自王公達于庶民,皆當由是而行。其命中書省刻版模印,諸王而下皆賜之?!?此外武宗還在至大二年(1309年)豁免儒戶差役,以示對儒生的優(yōu)待。

          武宗崇儒只是虛尊而已,他真正崇尚的是藏傳佛教,他不僅在修佛寺、做佛事,還出臺優(yōu)待喇嘛的政策,規(guī)定老百姓毆打喇嘛的砍手,辱罵喇嘛的斷舌,皇太子愛育黎拔力八達及時勸止。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上都開元寺喇嘛強買柴薪,賣家訴諸上都留守李璧。李璧正詢問原因的時候,喇嘛們已手持棍棒沖入衙門,隔著桌案扯住李璧頭發(fā),拖到地上痛打一頓,又把他關在一個小黑屋里,很久以后才釋放出來,李璧奔訴于朝堂,遇到大赦便不了了之。翌年又有龔柯等十八名喇嘛與諸王合兒八剌之妃忽禿赤的斤搶道,竟把王妃拉下車毆打,甚至對武宗也有不敬之語,事情報上后,武宗也下詔不加過問。從這些事可以看出武宗朝對藏傳佛教的縱容及其勢力的強大。

          此外,武宗對道教也加以優(yōu)待,正一道教主、龍虎山天師張與材在武宗即位后來京覲見,武宗特授金紫光祿大夫,封留國公,錫金印。對于曾給他取名的張留孫,武宗更是親自召見賜座,升其為大真人,知集賢院,位大學士上,不久又加特進,為武宗進講老子推明謙讓之道。

          武宗還于至大元年(1308年)禁止了白蓮教的前身——白蓮宗,起因是朝廷發(fā)現(xiàn)福建地區(qū)的白蓮宗信徒在夜里秘密聚會,還娶妻生子,害怕成為社會不穩(wěn)定因素,遂由武宗下旨禁斷,這也是歷史上對該教派的首次禁令。白蓮宗領袖普度作《上白蓮宗書》給武宗,請求解禁,武宗雖下旨撫慰,但并未收回成命。此禁令到仁宗繼位后才解除。

          外交

          元武宗時,困擾元朝幾十年的西北邊疆問題得到最終解決,蒙古世界的幾個汗國之間恢復和平。武宗即位前,就在漠北沉重打擊了海都叛軍,海都之子察八兒繼承窩闊臺汗國汗位,企圖卷土重來,但他的重要盟友察合臺后王篤哇決定向元朝投誠。武宗即位前一年率兵越過金山,對察八兒等海都余部進行致命性的一擊,其后篤哇徹底拋棄了察八兒,窩闊臺汗國的領土大部分并入察合臺汗國。察八兒遂成為一條喪家之犬,流竄于金山山麓,月赤察兒嚴陣以待,察八兒走投無路,便率眾歸降元廷,于至大三年(1310年)入朝。察八兒入朝是武宗時的一大盛事,舉朝歡慶,武宗將此事鄭重地昭告太廟,并特設宴于大庭,還將元世祖以來所扣押的海都投下五戶絲全部賜給察八兒,又為此給答己太后上尊號并赦天下。察八兒歸降后,元朝與各汗國和平往來,再未發(fā)生戰(zhàn)爭(但與察合臺汗國關系仍然緊張)。其中武宗在至大元年(1308年)派月魯?shù)仁顺鍪箽J察汗國,冊封術赤后王脫脫為肅寧王。

          武宗時,元朝與高麗的關系得到進一步發(fā)展。高麗前王王璋(忠宣王)曾在大都參與扳倒卜魯罕、阿難答及擁立武宗的定策中,武宗繼位后封他為沈陽王。至大元年(1308年),元武宗還應高麗之請,將征東行省的數(shù)百名官僚盡數(shù)撤回元朝國內(nèi),僅保留高麗王為丞相,此后元朝再也沒向高麗派駐流官。同年高麗忠烈王王昛去世,武宗冊封王璋為高麗國王,并給予他莫大的恩寵,從而密切了元麗關系。

          武宗時,元朝繼續(xù)保持與安南的宗藩關系,派尚書安魯威到安南告即位。安南世子(實為國王)陳日派使者奉表朝賀。使臣中有一個叫莫挺之的,在元朝與武宗君臣發(fā)生許多趣事,傳為中越關系史上的佳話。至大二年、四年,安南又分別遣使朝貢。

          歷史評價

          明朝官修正史《元史》宋濂等:“武宗當富有之大業(yè),慨然欲創(chuàng)治改法而有為,故其封爵太盛,而遙授之官眾,錫賚太隆,而泛賞之恩溥。至元、大德之政,于是稍有變更云。”

          明人何喬新:“史臣之贊武宗,謂其慨然欲創(chuàng)制改法而有為,斯言過矣。元之諸帝,安于舊俗,而不遵中華之法,非一日也。雖以世祖之英武,仁宗之恭儉,無能改于其俗,況于武宗視二君尤劣者乎!武宗在位四年,無一善可稱者。沙的伶人也,以為平章;李邦寧閹豎也,以為司徒;教瓦班番僧也,以為學士承旨。它如進鷹坊之秩為二品,畀西域賈人以虎符,所溺者酒色,所好者游畋,斯豈有為之君哉!其所創(chuàng)改者,不過置尚書省、行至大銀鈔二事而已,是皆毒民之法,豈為治之先務耶?使武宗果有志于創(chuàng)制改法,則當召用名儒,稽式古典,正彝倫、厚風俗、修法度、定官名??颊路?,以革左衽之陋;制雅樂,以變優(yōu)價之聲,庶幾乎魏孝文、金世宗之所為矣。顧武宗性質(zhì)凡下,豈足以語此哉?”

          清朝史學家邵遠平《元史類編》:“冊曰:北藩入嗣,三宮協(xié)和;慨然創(chuàng)治,爵濫賞阿;貳省亂政,令教繁訛;有為何裨,變政已多?!?/p>

          清朝史學家畢沅《續(xù)資治通鑒》:“帝承世祖、成宗承平之業(yè),慨然欲創(chuàng)制改法;而封爵太盛多遙授之官,錫賚太優(yōu),泛賞無節(jié)。至元、大德之政,于是乎變?!?/p>

          清朝史學家魏源《元史新編》:“武宗始以懷寧王總兵漠北和林,與叛王海都勁敵對壘,屢摧其鋒,中間幾瀕險危,披堅陷陣,威震遐荒,可謂天潢之杰出,天授之雄武矣。入紹大統(tǒng),謂有宏圖,而始終誤聽宵人,以立尚書省為營利之府,何哉?夫世祖立制,以天下大政歸于中書省,任相任賢,責無旁貸。故小人欲變法,忌中書不便于己,則必別立尚書省以奪其權。阿合馬、桑哥之徒相繼亂政,毒流海內(nèi),是以世祖深戒前轍,不復再蹈。乃當席豐履厚之余,慨然欲變更至元、大德之舊。封爵太盛,而遙授之官多;錫賚太侈,而濫賞之卮漏。母后市恩左右,撓其恭儉,于是言利之臣迎合攘袂,以爭利權。雖柄操自上,不至如阿合馬、桑哥之甚,而仁心仁聞漸蔽于功利,幾同于宋之熙、豐。故仁宗紹統(tǒng),翻然誅殛,盡復舊章。蓋變法不得其人,則不如勿藥之尚得中醫(yī)也。又考陶九成《元氏掖庭記》,則瓊島水嬉之華,月殿霓裳之艷,亦自帝大濫其觴,而《本紀》諱之,不載一字,亦英雄酒色之通病歟!惟授受之際,堅守金匱傳弟之盟,雖有內(nèi)侍李邦寧,慫恿離間,帝言:‘朕志已定,汝自往東宮言之?!箘t磊落光明,勝宋太宗萬萬。綜計始末,固不失為一代之英主焉?!?/p>

          清朝史學家曾廉《元書》:“論曰:武宗擐甲臨邊,至登大位,宜有雄武之風,而頹然晏安,惟鞠蘗薌澤之為樂,元業(yè)自是衰矣。遂至鼎鼐充庭,名器之賤如履。而欲后人惜其敝袴,得乎?易日負且乘致寇至,武宗啟之矣?!?/p>

          民國史學家屠寄《蒙兀兒史記》:“海山汗濫賞淫威,非恭儉之主也。明知尚書省貳政病民,排眾議而立之。更鈔鑄錢,將以理財,而財政愈紊,前史稱其慨然欲有所為,然郊天、祀孔、親享太廟諸虛文外,無足紀者。惟終身遠鐵木迭兒,雖以母后之命,不使得預朝政。由后校之,殆有所先見矣。若乃三宮協(xié)和,始終不受讒慝,其自處骨肉之間,蓋亦有道焉爾?!?/p>

          民國官修正史《新元史》柯劭忞:“武宗舍其子而立仁宗,與宣公舍與夷而立穆公無以異。公羊子曰:宋之亂,宣公為之。然則英宗之弒,文宗之篡奪,亦帝為之歟?《春秋》貴讓而不貴爭,公羊子之言過矣。帝享國日淺,濫恩幸賞無一善之可書。獨傳位仁宗,不愧孝友,其流祚于子孫,宜哉!”

          民國學者蔡東藩:①“武宗易喜易怒,若明若昧……夫以武宗之名位論,敦不謂其當立,然吾謂其得之也易,故守之也難。嗣位未幾,即耽酒色,由是嬖幸臣,信淫僧,種種失政,雜沓而來。《書》所謂位不期驕,祿不期侈者,匪特人臣有然,人主殆尤甚焉!故武宗非一昏庸主,而其后偏似昏庸,為君誠難矣哉!”②“武宗在位四年,秕政甚多,惟孝友性成,不私天下,較之曹丕、蕭繹,相去遠矣!”

          傳統(tǒng)觀點對元武宗海山的評價負面多于正面,甚至認為他是一名昏君。但近來的研究則越來越強調(diào)武宗統(tǒng)治的積極意義。2010年7月,由南開大學、中國元史研究會、張北縣政府共同舉辦的“元中都與元后期政治文化研討會”在河北張北縣舉行。會上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張帆認為應將武宗朝政治置于元中期政治史的大背景下進行研究,根據(jù)留存到今天的片段資料來看,武宗并不是頭腦簡單的一介武夫,他重構(gòu)的以尚書省為代表的臣僚也并非“保守”、“落后”、“反漢化”的人物,而其所采取的措施是針對前朝積弊作出的改良,只是因時間短暫而未能得到充分貫徹實施。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劉曉以“元中都與武宗政治”為題闡述了元武宗即位之初施行的濫賜、設立尚書省、發(fā)行至大銀鈔、建立中都等措施實際上別有用意,說明中都的建設與當時的政治背景有關。成宗去世后,仁宗搶先奪權,但懾于武宗的挑戰(zhàn),最終與武宗達成了“兄終弟及、叔侄相傳”的協(xié)議。武宗構(gòu)想了為爭奪當時政治資源、逐步消除與瓦解仁宗集團影響的龐大計劃,建中都只是這個計劃中的重要一環(huán)。這次研討會充分肯定了元武宗海山的歷史地位,認為他是蒙元史上除成吉思汗、忽必烈之外最具影響力的一代帝王。

          日本學者杉山正明認為元武宗海山是一位杰出的君主,“在他的領導下,蒙古上下再次回到了東西和平、齊心協(xié)力的狀態(tài)……已故忽必烈大帝的構(gòu)想,在此時真正實現(xiàn)了……我們也不能忽視海山的作用,正是因為他有融貫東西的視野和資格,以及出類拔萃、受人愛戴的性格,才成就了現(xiàn)在這番大業(yè)?!彼€指出:“海山在明白自己‘松散財政’和‘松散政治’的基礎上,有意地想完成曾祖父忽必烈夢寐以求卻未能完全實現(xiàn)的蒙古勢力大統(tǒng)一。然而此時,海山的周圍已然暗藏陰影,并且由兩處之多。首先,是自然環(huán)境的急劇惡化……另一處陰影出現(xiàn)在政權內(nèi)部?!鄙忌綉岩珊I街啦粚こ?,很可能是愛育黎拔力八達勢力的謀殺,并認為海山死后,“雖說蒙古帝國東西和睦的潮流并沒有因此停滯,但也絕沒有再取得新的進展。海山欲將忽必烈的構(gòu)想在更大范圍內(nèi)予以實現(xiàn)的志向和希望,就此終結(jié)了”。

          軼事典故

          關于名字

          關于武宗名字“海山”的來歷,過去由于史料缺乏,一直眾說紛紜。清乾隆年間修改元史譯名,將海山改為哈尚,并在《欽定元史語解》中解釋其為蒙古語“遲鈍”(qasang)之意;1846年科瓦列夫斯基所著的《蒙俄法辭典》中將海山之名釋為Qayisang,即蒙古語“圍墻”之意。而法國東方學家伯希和則通過釋讀西藏發(fā)現(xiàn)的八思巴文《懷寧王海山令旨》,從語言學的角度論證該令旨中海山的名字Haysan實為漢名。這從史料上亦可得到佐證,袁桷《清容居士集》卷34《玄教大宗師張公家傳》中言:“十八年七月,皇曾孫生,是為武宗,上命擇嘉名以進。”虞集《道園學古錄》卷50《張宗師墓志銘》中則謂:“武宗、仁宗之生也,公皆受命世祖為制名,興圣宮記其事,是以贊書及之?!壁w孟頫《仁靖真人碑》中寫道:“武宗、仁宗之始生也,上皆命公擬名以進。仁宗五歲時,譯為梵文,今廟諱是也。”種種史料證明,“海山”是忽必烈請道士張留孫取的漢語名字,武宗的弟弟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的名字Ayurparvata為梵語“壽山”之意,正好與“海山”相對。同時,元朝大臣程文海為避武宗諱而以字行為“程鉅夫”,亦可為海山是漢名之旁證。元朝諸帝中世祖、成宗、泰定帝、文宗、順帝的名字是蒙古語,仁宗、英宗、天順帝、明宗的名字是梵語,寧宗的名字脫胎于藏語,武宗海山則是唯一漢語名的皇帝。

          中秋泛舟

          至大二年(1309年)中秋之夜,武宗與諸嬪妃泛舟于禁苑太液池中。武宗心情愉悅,對嬪妃們說:“昔西王母宴穆天子于瑤池,人以為古今莫有此樂也。朕今與卿等際此月圓,共此佳會,液池之樂,不減瑤池也。惜無上元夫人在坐,不得聞步玄之聲耳!”這時有一個叫駱妃的妃子,素來號稱能歌善舞,趨出為武宗跳《月照臨》之舞,并歌唱道:“五華兮如織,照臨兮一色。麗正兮中域,同樂兮萬國。”唱完后,武宗聽到她以月亮比喻他自己,龍顏大悅,遂賜八寶盤玳瑁盞,諸妃各起賀。興盡之后,武宗與嬪妃們唱《龍歸洞》之歌而還。

          嗜好飲酒

          武宗迷戀酒色,像其他蒙古皇帝一樣尤其喜歡喝酒。大臣阿沙不花看到武宗面色憔悴,便進諫道:“八珍之味不知御,萬金之身不知愛,此古人所戒也。陛下不思祖宗付托之重,天下仰望之切,而惟曲蘗是沉,姬嬪是好,是猶兩斧伐孤樹,未有不顛仆者也。且陛下之天下,祖宗之天下也,陛下之位,祖宗之位也,陛下縱不自愛,如宗社何?”武宗聽后,大喜道:“非卿孰為朕言?繼自今毋愛于言,朕不忘也!”遂命人給他倒酒。阿沙不花本來就是勸諫武宗不要飲酒,沒想到武宗當場賜了一杯,遂頓首謝絕,說:“臣方欲陛下節(jié)飲而反勸之,是臣之言不信于陛下也,臣不敢奉詔?!弊笥医再R武宗得直臣,武宗也下詔晉升其為中書右丞相。但武宗嗜飲顯然并未因此改觀。

          親屬成員

          父母

          父親:元順宗答剌麻八剌。

          母親:昭獻元圣皇后答己。

          兄弟姐妹

          庶兄:魏王阿木哥。

          弟弟: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

          妹妹:魯國大長公主祥哥剌吉。

          妻妾

          正宮皇后弘吉剌·真哥,脫憐子迸不剌之女,至大三年(1310年)四月立為皇后。元泰定帝泰定四年(1327年)十一月真哥皇后駕崩,謚號宣慈惠圣皇后,升祔武宗太廟。

          速哥失里皇后,元世祖察必皇后之父按陳的從孫哈兒只之女,是真哥皇后的從妹。

          亦乞烈妃子,生元明宗和世,天歷二年(1329年)明宗追謚仁獻章圣皇后。

          唐兀妃子,生元文宗圖帖睦爾,天歷二年(1329年)文宗追謚文獻昭圣皇后。

          洪妃,據(jù)《元氏掖庭記》記載,她“寵于后宮,七夕諸嬪妃不得登臺,臺上結(jié)彩為樓,妃獨與宮官數(shù)人升焉,剪彩散臺下,令宮嬪拾之,以色艷淡為勝負。次日設宴大會,謂之‘斗巧宴’,負巧者罰一席。”

          駱妃,據(jù)《元氏掖庭記》記載,她擅長歌舞。

          兒子

          長子:元明宗和世,生母是亦乞烈妃子。

          次子:元文宗圖帖睦爾,生母是唐兀妃子。

          史籍記載

          《元史》卷二十二:《本紀第二十二·武宗紀一》

          《元史》卷二十三:《本紀第二十三·武宗紀二》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2023高考備考攻略

          高考資訊推薦

          古代歷史

          更三高考中國古代歷史頻道,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故事、中國古代歷史 ... [進入專欄]

          報考信息

          動態(tài)簡章計劃錄取分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