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隋唐武力最強將軍之一,前半生叱咤風云,后半生竟成大唐邊緣人物很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馬踏黃河兩岸,锏打九州三十六府一百單八縣,鎮(zhèn)山東半邊天,孝母似專諸,交友賽孟嘗——《隋唐演義》里如是說到秦叔寶。古往今來,受演義小說的影響,秦叔寶在世人眼中形象很是高大,被尊稱為秦二哥或秦二爺,他頗具傳奇色彩的一生曾令無數(shù)少年心生向往。然而,演義小說與真實歷史始終有出入,書中瓦崗寨上當兵馬大元帥,投唐后封護國公的秦叔寶,走出小說,他的一生,其實充滿遺憾。
從來乎兒手下小卒,到跟隨隋煬帝征東,追隨張須陀,秦叔寶年少成名,名揚天下。后張須陀敗亡,他又隨裴仁基降瓦崗,之后輾轉(zhuǎn)王世充麾下到降唐,短短不到二十年里,他識盡天下梟雄。這樣風云際會的前半生,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但這樣的前半生,對于秦叔寶而言,卻有許多心酸,因為伏擊盧明月,亂軍陣中救李密,三戰(zhàn)尉遲恭皆勝,后人謂之隋唐猛將中的佼佼者的他,在面對失去時無能為力,從來乎兒到張須陀,他遇到了一位又一位伯樂,卻又一次次失去知己,對于一個重情重義的男人來說,這是一次又一次的打擊。與此同時,與演義小說里出入最大的事實是,自李世民登基后,秦叔寶便因傷不再征戰(zhàn),而且不久后就去世了,彼時他大概四十歲左右。
當我們真正走進歷史,再次認識秦叔寶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正史里關于他的記載并不多,也不詳細,秦叔寶的事跡更多見于通俗小說,在人們的口口相傳里,他的名氣水漲船高。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不知不覺里,他身上的主角光環(huán)消散,他從神壇下走了下來,不再是神,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由此,我們有理由相信,雖然在后世傳說里,秦二爺備受敬仰,但在當時,在唐代,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并沒有今時今日后人想象的那么高,為什么呢?筆者認為,這和在追隨李世民后,秦叔寶的才能并沒有機會得以全部展現(xiàn),他在政治上并沒有太多建樹有關。而之所以會這樣,原因有兩點。
第一點,秦叔寶在加入李世民的陣營之前,已經(jīng)換了五個主公,雖然李世民也能理解他的苦衷與無奈,但秦叔寶對于李世民來說還是有陌生感的,對秦叔寶自然不如對殷開山、柴紹、長孫、獨孤等人親切,給他展現(xiàn)的機會也不多。
第二點,秦叔寶由于多年征戰(zhàn),傷痕累累,常常舊疾復發(fā)。在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剛剛確定了自己的統(tǒng)治地位正需要有才能的人為他開疆拓土,秦叔寶卻臥病不起了,作為一名武將不能再征戰(zhàn)沙場,自然而然的就變成了政治邊緣化人物。
不過,縱然如此,秦叔寶也是幸運的,因為即使在當時,他沒有在那個時代備受矚目,可千年之后,他的名字在歷史長河里熠熠生輝,他的故事流傳了下來,人們通過想象他身騎戰(zhàn)馬,手持長槍,剽悍勇武,血染沙場的身姿,看到了何為豪情萬丈。他的身影聚焦了我們對鐵血大唐的無限向往,讓豪杰輩出,逐鹿天下,英雄的傳奇久久在我們心中風云激蕩。
雖然翻開史書,秦叔寶的一生,其實是一個悲劇,年輕時候顛沛流離,等到機遇來臨之時,又纏綿病榻,演義小說里越是塑造他的輝煌燦爛,就越是與他真實人生形成鮮明反差,留給人無盡的嘆息。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