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入獄后說 找到這樣東西可以證明我清白 英宗:清白也要殺你!,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明朝名臣于謙之死,可以和宋朝抗金名將岳飛屈死風波亭并列為歷史上兩大冤案。于謙一生剛正廉潔,在土木之變后挺身而出,組織北京保衛(wèi)戰(zhàn),挽救明王朝于搖搖欲墜之中。這樣一個忠臣,卻在奪門之變后,為徐有貞、石亨等人所嫉恨,以莫須有的的罪名問斬。
對于明英宗來說,處死于謙是為了維護其皇位合法性的需要,對于徐有貞、石亨等人,處死于謙是為了排擠政治對手,他們也害怕于謙這樣一位清正廉明的官員會阻礙他們的權位;對于其他大部分官員來說,于謙在土木之變的非常之時,沒有選擇英宗的兒子朱見深繼位,而是選擇了英宗弟弟朱祁鈺繼位,這本身就是對正統(tǒng)的挑戰(zhàn)和打破。因此朝局回歸正常以后,這些臣子們希望重新回歸秩序,那作為秩序破壞者的于謙成為祭品也是應有之義,于是大家都知道于謙冤死,卻很少有人為他求情。
正因為于謙“非死不可”,因此奪門之變前后許多詭異情節(jié)也就可以解釋了。比如于謙明明手握重兵,而且事先覺察到了徐有貞等人的異動,可于謙沒有阻止,因為于謙知道英宗復位是秩序的回歸,這也是當時朝野上下的共識,所以奪門之變沒有演變成大規(guī)模的暴亂,英宗只是發(fā)布了一道復位詔書,大臣們就照常上朝而再沒有人去關心那個病重的景泰帝去哪里了。
于謙也知道自己非死不可,因此他沒有選擇逃避和反抗。奪門之變當晚,于謙的兒子于冕前來報信,他呵斥道:“小子何知國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第去”。入獄后,于謙被判斬刑,他也不爭辯,因為他知道他的死成全了大明江山的穩(wěn)定。
但大明朝也是有“王法”的,處死于謙這樣位高權重、功勛卓著的名臣,必須要有拿得出手的過硬罪名。于是在徐有貞、石亨的炮制下,于謙最終以欲行不軌、謀劃迎立襄王的罪名入獄。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處死,死在了那座他曾經(jīng)用生命的北京城前,史載:天下冤之!
迎立外藩這一罪名,本來就是編造出來的,其用意有二,一是這罪名夠大,足以判于謙死刑甚至抄家滅族,二是此罪名不容易“證偽”,所謂“意欲”和岳飛的“莫須有”有異同同工之妙。
不過按《菽園雜記》里的一篇記載,于謙、大學士王文以迎立外藩罪名入獄后,于謙曾經(jīng)辯稱,要召親王入京,必須要出示各王府的金印,如果于謙有意迎立襄王,那么宮中所藏的襄王府印就會被使者拿去,因此只要看襄王府印是否還在,就可以洗清于謙的嫌疑了。
結果令人意外的是,當時掌管尚寶監(jiān)的太監(jiān)們?nèi)ゲ榭锤魍醺。í毴绷讼逋醺?。眾人于是也開始懷疑于謙是不是真的有不軌行為。
就是此時,一個已經(jīng)退休的老太監(jiān)說:“在宣德年間,張?zhí)?英宗的母親)曾經(jīng)把襄王金印拿去了,至今沒有歸還。當時執(zhí)行此事的老宮女如今尚在,她一定知道襄王金符的下落?!迸苓^去一問,事情確實如此。
仁宗皇帝去世之時,張?zhí)笳J為國家應該有年長的人來當皇帝,而英宗當時只有6歲,因此張?zhí)笙胝傧逋鮼砝^任皇位,因此取了襄王府符。但此事因為遭到了楊士奇、楊溥、楊榮等人的反對而作罷,府符于是便一直藏在太后宮中。后來太監(jiān)們到張?zhí)髮m中尋找襄王府符,果然找到了,而且由于久未動用,已經(jīng)積灰一寸有余。
但襄王府印的發(fā)現(xiàn)并沒有洗涮于謙的清白,正如前文所說,處死于謙是英宗、徐有貞等人的需要,所謂罪名不過是找一個借口罷了。因此一同入獄的大學士王文在喊冤時,于說只是淡定地說:“這是石亨他們的意思罷了,分辯有什么用處?”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