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于同樣都是抗倭名將,為什么戚繼光比俞大猷出名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俞大猷一生幾乎都在與倭寇作戰(zhàn),戰(zhàn)功顯赫,他所率領的“俞家軍”甚至能將敵人嚇退,與戚繼光并稱為“俞龍戚虎”,掃平了為患多年以及趁機作亂的偽倭寇。俞大猷雖然戰(zhàn)功累累,卻經(jīng)常被彈劾而遭到免官,甚至多次被他人冒領軍功,但俞大猷卻從來不會計較,仍舊全力打擊倭寇。
俞大猷創(chuàng)立兵車營,設計創(chuàng)造了用兵車對付騎兵的戰(zhàn)術。官授平蠻將軍,死后被追謚為武襄。著有《兵法發(fā)微》、《劍經(jīng)》、《洗海近事》、《續(xù)武經(jīng)總要》等軍事、武術作品,后人將俞大猷生平所作詩詞等編匯成《正氣堂集》。應該說這位俞將軍十分厲害了,可是為什么在后人看起來,他反倒像戚繼光的陪襯呢?
重文輕武的政策所致。在重文輕武的傳統(tǒng)下,武官的戰(zhàn)績往往取決于廟堂筆墨,武將若想獲得晉升,就不得不依附于文官為主的權貴集團,懂得人情世故。年輕的戚繼光,心思活絡,情商極高。他極為了解官場上,迎來送往背后的門道,因此哪怕他再無奈,他也會在抗倭之余,打點人情世故。俞大猷也許是受儒家思想的影響,這位大將身上有些君子的自傲,再加他性情耿直,從不肯委曲求全。
“四為參將,六為總兵,兩為都督”的背后,是“七次屈辱,四次貶官,一次入獄”。性格使然,或者說俞大猷情商不高,不會做人,或者說不會討好上司。年輕的俞大猷總是有滿腔的熱血等著去揮灑,他想要血戰(zhàn)疆場,報效國家。所以由武舉會試而當上金門千戶的俞大猷,他坐不住了。在這個地方呆了五年之久,卻根本沒有上戰(zhàn)場的機會。
熱血未冷的俞大猷,懷著自己的信念給自己的上司寫了兩封信。一封《上僉憲伍山陳公條陳用兵二弊二便書》,一封是《又呈畫處官澳三策》。他的請求并沒有得到上司的認同,反而覺得官威受損,因此俞大猷被杖責免職。這樣的情況不是第一例,而是伴隨著俞大猷在官場的一生。所以俞大猷并不得上司喜愛,沒有戚繼光會做人。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