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遇春(1760年-1837年4月3日),字時齋,四川崇州人,清朝名將。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楊遇春中武舉人。曾隨??蛋叉?zhèn)壓甘肅田五起義、臺灣林爽文起義、古州苗民起義,并參與廓爾喀之役,深受其賞識。自嘉慶二年(1797年)起,率軍鎮(zhèn)壓川楚白蓮教起義,屢戰(zhàn)有功,史稱“遇春謀勇俱絕,劇寇半為所殲”。嘉慶十一年(1806年),平定陜西寧陜鎮(zhèn)駐兵嘩變。嘉慶十八年(1813年),以參贊大臣身份率兵鎮(zhèn)壓天理教起義及陜西南山廂工起義。道光六年(1826年),以代理陜甘總督之職率軍討平張格爾叛亂,收復南疆西四城。道光八年(1828年),正式擔任陜甘總督。張格爾伏誅后,因功繪像紫光閣。
道光十五年(1835年),以年老辭官返鄉(xiāng),進封一等昭勇侯。道光十七年(1837年),楊遇春病逝,年七十八。追贈太子太傅、兵部尚書,入祀賢良祠,謚號“忠武”,故后世稱其為“楊忠武侯”。著有《武備制勝編》十三卷 。
楊遇春歷仕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每遇軍務,無不從伍馳驅。一生交戰(zhàn)數百次,戰(zhàn)法多變,臨戰(zhàn)常頂石冒矢沖鋒陷陣,未曾受傷,被嘉慶帝稱為“福將”,與楊芳并稱“二楊”。在陜甘總督任上十年,請免梨貢,裁減冗員,裁減軍隊,組織屯墾,改良馬政,加強防務,合并機構以節(jié)浮費,為開發(fā)西北邊疆做出貢獻。
人物生平
武舉勇將
楊遇春六歲時開始讀書,十七歲時因家道中落轉而習武。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考中武舉人,任四川材官。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朝廷選用其擔任督標。后跟隨福康安鎮(zhèn)壓甘肅田五起義、臺灣林爽文起義以及貴州、湖南苗民起義,深受??蛋驳馁p識和提拔,接連升任青云把總、千總。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廓爾喀(即尼泊爾)封建主侵犯清朝西藏地區(qū),攻進日喀則,破壞札什倫布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朝廷派福康安為統(tǒng)兵大臣,進行反擊。楊遇春因隨??蛋渤稣饔泄?,升任四川城守右營守備。
乾隆六十年(1795年),古州苗民起義爆發(fā),楊遇春隨??蛋猜受婃?zhèn)壓,因功升任廣東羅定營副將(一作進階都司),賞戴花翎,并賜號“勁勇巴圖魯”。
謀勇兼優(yōu)
嘉慶二年(1797年),參與鎮(zhèn)壓川楚白蓮教起義,受到經略大臣額勒登保所倚重。
嘉慶五年(1800年),以甘州提督身份率軍獨立作戰(zhàn)。起義軍著名領袖覃加耀、羅其清、冷天祿、阮正隆、王廷詔等多人先后被其殺害或俘獲。旋即因功賜云騎尉世職。
嘉慶六年(1801年),晉升騎都尉世職。
嘉慶七年(1802年),升任固原提督,后因其功勛卓著,晉升二等輕車都尉世職。
嘉慶十一年(1806年)六月,陜西寧陜鎮(zhèn)駐兵因減發(fā)銀兩而嘩變,變兵攻城劫獄,殺死官員,發(fā)展到一萬余人,朝廷派德楞泰、楊遇春等人率軍平定。
嘉慶十三年(1808年),楊遇春入朝覲見,兼任乾清門侍衛(wèi),仍授固原提督。
嘉慶十八年(1813年),楊遇春以參贊大臣身份率兵鎮(zhèn)壓天理教起義,進封二等男爵,并獲賜黃馬褂。
嘉慶十九年(1814年),率軍鎮(zhèn)壓陜西南山廂工起義,晉封一等男爵。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八月,清宣宗愛新覺羅·旻寧即位,加楊遇春為太子少保,賜雙眼花翎。
平定張格爾
道光五年(1825年),擔任代理陜甘總督,該職此前很少由漢人承當。
道光六年(1826年)六月,叛國者張格爾在英國殖民主義者支持下,勾結浩罕(今烏茲別克共和國東部)、阿富汗等外國勢力,煽動喀什噶爾(今喀什)、英吉沙爾(今英吉沙)、葉爾羌(今莎車)、和闐(今和田)南疆四城叛亂。同年八月,伊犁將軍長齡上奏朝廷,請求調發(fā)大軍四萬,以五千人分護糧臺,以兩萬五千人進軍討伐。旻寧下旨任命長齡為揚威將軍,任命楊遇春與山東巡撫武隆河為參贊大臣,率領陜西、甘肅、吉林、黑龍江、四川五省清軍會攻叛軍,并調烏里稚蘇臺以及伊犁牛、駝數干、戰(zhàn)馬兩萬軍用。同年十月,陜西清軍先至阿克蘇。提督楊芳攻占阿克蘇西南約二百五十里之戰(zhàn)略要地柯爾坪(今柯坪),既掩護主力在阿克蘇集中,打開西進的通路。十一月,楊遇春與長齡、武隆阿馳往征討。
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初六日,清軍主力由阿克蘇西進。二月十四日,至巴爾楚(今巴楚),留兵三千人,防叛軍迂回后方。二月二十二日,至大河拐,叛軍三千人夜襲清營,被擊敗。次日,抵達渾阿巴特(今伽師東),叛軍兩萬據山崗防守,陣地長五六里。長齡、楊遇春率主力由正面,楊芳由右翼、武隆阿由左翼三路進攻。叛軍多次由山崗上向下反擊,均被擊退,終于不支潰退,輜重牲畜盡為清軍所獲。二月二十五日,至沙布都爾(今伽師西),叛軍數萬據河渠堤壩防守,利用葦湖決水淤地制造水障,以阻止清軍騎兵沖擊;陣地后方并部署有預備隊。清軍以步兵由正面越水障強攻,而以騎兵由兩翼迂回,實施側擊。適叛軍帶火藥爆炸,清軍乘機猛攻,殲敵萬余,叛軍潰逃。
二月二十七日,清軍至河瓦巴特,叛軍數萬占據山崗阻擊。清軍當夜派吉林勁騎一千,分兩路由左右間道秘密迂回至叛軍陣后埋伏。次日拂曉,部署步兵由正面,騎兵由兩翼進攻。叛軍佯退,企圖誘清軍登崗,俟登至半坡時實施合擊。清軍步兵使用迭射、相互以火力掩護逐次接敵,至半坡時,跟隨于火器手后、身著虎皮彩衣的滕牌兵躍出沖鋒,叛軍戰(zhàn)馬受驚混亂,據崗力戰(zhàn)。埋伏于陣后的騎兵,由背后發(fā)起突襲,叛軍大敗,被殲過半。清軍乘勝追擊,于二月二十八日進抵渾河(今博羅和碩河)北岸。張格爾叛軍十萬沿北岸筑壘防守,綿亙二十余里。清軍整夜以小分隊進行襲擾,疲憊叛軍。次夜大風,飛沙障目。長齡以敵眾我寡,懼叛軍乘機反擊,欲退軍十里,俟風停再攻。楊遇春認為天氣昏暗,叛軍難辨我兵力多少,更不利我軍渡河,正宜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機不可失,于是派黑龍江索倫騎兵一千在下游渡河牽制,而以主力乘昏暗由上游急渡,占據上風。天拂曉時,全軍皆渡,集中炮火轟擊叛軍營壘。叛軍遭突襲大亂潰逃,清軍乘勝追擊至喀什噶爾城下。張格爾率少數殘部由木吉(今布倫庫勒西北)經烏孜別里山口逃布魯特達爾瓦斯山(今塔吉克斯坦國境內)地區(qū),清軍取得渾河之戰(zhàn)的勝利。三月初一日,清軍收復喀什噶爾城,生擒安集延軍首領推立汗及薩木汗以下叛軍四千人。三月初五日,楊遇春收復英吉沙爾;三月十六日,收復葉爾羌。五月,楊芳在昆拉(今和田西)擊敗叛軍五千人,擒斬其首領玉努斯,收復和闐。至此,被張格爾叛軍占據一年的南疆西四城,全部為清軍收復。楊遇春因功加太子太保,張格爾逃走后,旻寧命楊遇春先行入關。
道光八年(1828年)正月,楊芳于鐵蓋山擒獲張格爾。捷報傳至北京后,適逢楊遇春入朝覲見旻寧,旻寧論功行賞,正式授楊遇春為陜甘總督,并命人繪其畫像存于紫光閣。
功名兩全
道光十年(1830年),張格爾的兄長玉素普糾結布魯特、安集延數千人馬,進入邊防卡倫侵擾。楊遇春再次作為欽差大臣,帶領本標將士駐扎肅調度,最終平定喀什噶爾等處的叛亂,再次維護清朝的統(tǒng)一。
道光十五年(1835年),楊遇春以年老辭官返鄉(xiāng)。楊遇春辭歸前,旻寧命緩程來京覲見,進封一等昭勇侯,在籍支食全俸。并贈以御制紫光閣畫像一軸。
道光十六年(1836年)冬,四川總督鄂山前往北京謁見旻寧。旻寧特地書寫“福、壽”二字,并拿出內府十兩人參,命鄂山帶回四川賞賜楊遇春。
八旬而薨
道光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1837年4月3日),楊遇春病逝于成都南門外“望禾亭”別墅,終年七十八歲。逝世后,旻寧追贈其為太子太傅、兵部尚書,入祀賢良祠、鄉(xiāng)賢祠,謚號忠武,故后世又稱楊遇春為“楊忠武侯”。
道光十九年(1839年)三月十六日,葬于崇慶州西山上,后移葬崇慶州娘娘崗祖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