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聽聞徐庶晚景為何嘆息?諸葛亮在嘆息什么?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東漢末年,由于中原長期戰(zhàn)亂,大批北方士人與百姓一道南下荊州避禍,其中就包括了徐庶、諸葛亮等人。此后,徐庶和石韜、崔州平、孟建、諸葛亮等人結成十分要好的朋友,后人稱前面四人為諸葛四友。
當時北方曹操全力應對袁紹的壓力,無暇他顧。這些人在富庶安寧的荊襄九郡談天說地,一起研究學問的同時也相互傾訴理想抱負。當時諸葛亮就曾對徐庶等人說過:以爾等之才,可堪任郡守、刺史之職。而當他們反問諸葛亮自己能做什么官職時,他卻笑而不語。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當時定然已經(jīng)做了出將入相的打算。只是頗為奇怪的是,當日后石韜在曹魏做到郡守、典農(nóng)校尉;徐庶做到右中郎將、御史中丞;孟建做到?jīng)鲋荽淌贰⒄鳀|將軍。三人皆為刺史郡守級別的高管后,諸葛亮卻感慨萬分、嘆息不已,這是為什么呢?
為好友的境遇嘆息
諸葛亮晚年,貴為蜀漢丞相,而這一切的起點皆源于當初徐庶對劉備推舉薦。在史書中并未記載徐庶為劉備集團謀劃過什么具體的計策。當公元208年,解決了袁紹后的曹操開始南下,徐庶隨劉備一同南逃,卻被曹軍先鋒曹純率領五千虎豹騎追上并大破劉軍。當曹操俘虜了數(shù)十萬追隨劉備南下的百姓,其中也包括了劉備的兩個女兒和徐庶的母親。最終徐庶前來向劉備辭行,言及為顧全母親而無法相隨,并舉薦了諸葛亮。
顛沛流離之際,劉備得到了諸葛亮支持,并在赤壁之戰(zhàn)、入川之戰(zhàn)和漢中之戰(zhàn)后,逐步站穩(wěn)腳跟,與曹操、孫權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此后荊州關羽敗亡而劉備東征孫權,卻慘敗于夷陵,白帝托孤之后,諸葛丞相漸漸主掌蜀漢大權。位高權重之下,諸葛亮未忘舊情,在公元228年第二次北伐之時,曾寫信托人探查徐庶、石韜等人的下落。得知舊友官職之后,發(fā)出了“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的感嘆,可以理解為好友沒能更進一層而嘆息。
為魏國人才濟濟而憂心
雖然徐庶、石韜等人的官職等階,已經(jīng)達到了自己當年的預測。然而在諸葛亮看來,如此不可多得的人才,顯然也能擔當更高的官職。他們擁有如此才干,卻只能擔任御史中丞、涼州刺史這樣的官職,顯然是魏國朝堂上還有很多才華出眾之士。
諸葛亮北伐之時,曹魏政權已經(jīng)采納了由陳群建議的九品官人法的選官制度,一改曹操時代刻意打壓世家豪族的政策,成為三國之中被世家士族最為青睞的一方陣營。對人才的把控導致曹魏在三國之間的力量對比中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諸葛亮因此而感慨魏國士人之多,隱含了對匡扶漢室前途的憂慮。
對數(shù)十年歲月的感慨
史書之中雖未對諸葛亮的私人情感進行過多描寫,但從他晚年尚且惦記著舊友的行為來看,他是一位頗為重視情誼的人。據(jù)傳徐庶早年曾為游俠,且經(jīng)常做出豪氣云天之事,后雖改換門庭,棄武習文,但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之下,他身邊交往密切之人必定同樣頗具豪情。諸葛亮聽聞徐庶、石韜等人而今的境遇,回想年輕之時談天說地、高談闊論,必定會生出時光易逝、世事滄桑之情誼。
二十年風云,轉(zhuǎn)瞬即逝。當年的好友除了崔州平外,竟都在敵方陣營之中,人生能有幾個二十年。此時的諸葛亮正值第二次北伐期間,當時蜀漢內(nèi)部弊政頗多,既存在土客之爭又存在世家勢力和皇權的爭斗。打出匡扶漢室的旗號,率軍北伐曹魏,幾乎是統(tǒng)合蜀漢內(nèi)部的唯一方法。只是北伐強魏,何其難也。在國力、軍力和人才均不占據(jù)優(yōu)勢的情況下,誰能知曉再過二十年,天下局勢又會是怎樣一番光景。
正因為以上三個層面的原因,諸葛亮才會在晚年知曉舊友境遇之后發(fā)出嘆息。在他的嘆息聲中,不僅是對舊友的惋惜,同樣也包含了對自己二十年歲月的感慨和對蜀漢政權的憂慮。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