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么會能善待殺子仇人張繡?,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guān)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常言道:“天下紛紛,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在那個烽火連天、戰(zhàn)亂不休的年代,一代梟雄曹操為何善待有殺子之仇的張繡呢?這背后有著什么樣的隱情?
首先,我們先來捋一捋曹操和張繡結(jié)下的疙瘩——殺子之仇。說道這件事這就必須提到著名戰(zhàn)役——宛城之戰(zhàn)。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率軍討伐占據(jù)宛城的張繡,張繡率部降曹。曹操擺酒宴邀請張繡等人一并參加。但宴請張繡的過程并不輕松,因為大將典韋始終持著大斧站在曹操身后,還時不時“舉斧迫視”。酒桌子上張繡本來就心里很不暢快,他不敢直視曹操。
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曹操對張繡的嫂子鄒夫人一見鐘情。不久,就想辦法把她納為小妾。又加上曹操利用黃金等貴重財物拉攏張繡的心腹胡車兒。這一切讓張繡的心里猶如打翻了五味瓶——羞辱、憤怒、猜忌像波濤一樣在張繡心中激蕩。
曹操是明白人,他知道張繡心懷不滿。沒多久,他對張繡動了殺意。但是消息很快泄露了,張繡先下手為強——起兵反曹。張繡奇襲曹營,臂力過人的曹操愛將——典韋戰(zhàn)死,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也慘死在張繡的利刃之下。他們保護曹操躲過了這場劫難。
在這次戰(zhàn)役中,曹操損失慘重。他失去了一員忠誠驍勇的大將,還痛失愛子,就連他的夫人——衛(wèi)夫人也與他分道揚鑣。曹操心頭充滿了怨恨。
那么,曹操為什么不殺了張繡以解心頭之恨呢?
我們順著時間來梳理一下當(dāng)時的情形。
宛城之戰(zhàn)后,張繡重新和劉表結(jié)成聯(lián)盟。但謀士賈詡陳述利弊、積極獻言,在建安四年(199)張繡重新降曹。
既然張繡來了,面對錯綜復(fù)雜的局勢,曹操不得不籠絡(luò)各路人馬為自己所用。曹操用超常的氣度化解前嫌,他不僅執(zhí)著張繡的手一起參加宴會,還和張繡結(jié)成了兒女親家——讓自己的兒子曹均娶了張繡女兒。
成就大事者往往能夠容難容之事。曹操的過人之處正在于智謀長遠、不計前嫌。
建安四年(199年),袁紹大軍開始南下。曹、袁大軍的對峙已經(jīng)迫在眉睫。由于張繡駐軍的位置較為重要,曹、袁雙方都有拉攏之意。
張繡夾在中間,如何是好?
這時候謀士賈詡提議“不如跟著曹操干。”
一是袁強曹弱;二是我和他素有仇怨,怎么能投靠他呢?一聽賈詡的建議,張繡立即目瞪口呆。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跟著他可以贏得人心,這是第一個原因。袁紹兵強馬壯,不在乎我們這一點人馬;而曹操人手單薄,我們投靠過去,他會很是高興,這是第二個原因。凡是古往今來成就大事業(yè)的人都能明志四海、緩釋私怨、棄利重義,這是第三個原因。
賈詡?cè)绱诉@般的陳述,堅定了張繡投奔曹操的決心。
果然,曹操對張繡高看一眼。張繡對曹操一心無二。
在官渡之戰(zhàn)中,張繡立下了汗馬功勞,成就了歷史上一段很是光彩的君臣佳話。
有意思的是,歷史似乎把曹操和張繡之間從前的仇恨留給了曹操的后人。
張繡到底是怎么死亡的?一直有人猜測是曹操之子曹丕干的。
建安十二年(207年),張繡死于隨曹操征討烏桓的途中,謚為定侯,其子張泉襲爵,封長樂衛(wèi)尉。但后來也沒有善終,卷進了謀反事件,有人認(rèn)為是同伙所為。
倘若張繡與其子的死亡都與曹操后人有關(guān)的話,那還真是人性的不幸呢。而真相到底如何,還留待人們研究。
我們說,曹操之所以善待有殺子之仇的張繡,是因為形勢的需要。他有一統(tǒng)天下的雄才大略,而當(dāng)時迫切需要的是對抗強敵袁紹。曹操是一個能夠搞五湖四海的人物,他不能因為張繡殺了自己兒子就把私仇置于心頭。
在理智和情感的天平上,砝碼始終傾向理智那邊。曹操舍小利、求大義——他讓殺子仇人為己所用。
這就是曹操的人格魅力。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