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繇錯薦險些釀成大禍,為什么曹魏之還是信任和尊重他?今天給大家?guī)砹讼嚓P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曹操本人相貌不啥地,但他部下卻有不少才貌雙全的人,比如荀彧、崔琰、鐘繇等。荀彧和崔琰我們之前曾談過,不再多說,本文所要說的主人公是鐘繇。
1、天生貴相
鐘繇,字元常,潁川長社人,三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政治家,自小就相貌不凡,聰慧過人。
關于鐘繇的相貌,有個十分有趣的故事。有一次,年幼的鐘繇隨叔父鐘瑜去洛陽,途中遇到一個相士。相士看到鐘繇的相貌,說:“這個孩子面相富貴,但是將有被水淹的厄運,請小心行走?!笔甯哥婅て鹣冗€不以為意,但走出不到十里路,鐘繇就被突然受驚的坐騎掀到水里,差點被水淹死。鐘瑜這才相信相士的話,以為鐘繇真是天生的貴人,從此不惜余力培養(yǎng)鐘繇。
2、功如蕭何
成年后,鐘繇通過舉孝廉任尚書郎、陽陵令,后因病離職。李傕、郭汜作亂長安時,鐘繇接受征召,擔任廷尉正、黃門侍郎。
曹操取兗州后,希望與朝廷建立聯(lián)系,便派使者去長安。李傕、郭汜等認為,曹操此舉別有用心,打算拒絕曹操的請求,后來在鐘繇的勸諫下,李傕和郭汜才答應與曹操建立聯(lián)系。
與朝廷取得聯(lián)系,看似無關緊要,實則為曹操后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奠定了基礎,影響重大。而在此過程中,鐘繇是幫了大忙的。加之荀彧經常向曹操推薦鐘繇,所以,到建安四年曹操準備與袁紹大干一場時,就推薦鐘繇為侍中,兼領司隸校尉,持節(jié)督察關中各路人馬,將后方事務全權委托給他。
這一任命,既是曹操對鐘繇能力的肯定,也是曹操對鐘繇忠誠度的認可。當然,鐘繇也沒有辜負曹操的肯定和信任。到達長安后,便立刻寫信給馬騰和韓遂等人,陳述利弊禍福,并最終說服馬騰和韓遂都送一子到朝廷作為人質,從而穩(wěn)定了關中地區(qū),為曹操集中力量在官渡與袁紹對峙解去了后顧之憂。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曹操在官渡與袁紹相持時,鐘繇還給曹操送去了兩千匹戰(zhàn)馬。這些戰(zhàn)馬,對曹操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讓曹操實施機動作戰(zhàn)、火燒烏巢等戰(zhàn)術成為可能,對曹操贏得官渡之戰(zhàn)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因此,曹操將鐘繇視如蕭何,在給鐘繇的信中說:“您送來的馬匹正是部隊急需,關右平定,朝廷沒有西顧之憂,都是您的功勞。當年蕭何鎮(zhèn)守關中,糧草充足,以至大軍獲勝,也不過與您的功勞相當?!?/p>
3、大義滅親
在負責鎮(zhèn)守關中期間,鐘繇盡己所能做了許多有益的事。比如,鑒于洛陽屢遭戰(zhàn)亂,人口銳減的實際情況,鐘繇招納逃亡之人回到洛陽,設法將關中民眾遷徙到洛陽,如此經過數(shù)年經營,洛陽戶口又逐漸得以充實。建安十六年,曹操征討馬超,后勤無憂,便得益于鐘繇充實洛陽人口的舉措。
作為鎮(zhèn)守一方的大員,除了負有發(fā)展經濟,改善民生等職責外,自然還負有維護一方安定穩(wěn)定的職責,因此,鐘繇有時還得率兵去平定叛亂。
建安七年,南匈奴單于在平陽作亂,鐘繇率領各路人馬包圍他們,卻未能攻下。就在雙方相持不下之時,袁尚所任命的河東太守郭援也抵達河東。
這位郭援,乃鐘繇的親外甥,年輕氣盛,爭強好勝,又帶有大量的軍隊,很不好惹。所以,許多將領主張放棄包圍南匈奴單于,暫時撤離。但鐘繇認為此時千萬不能退,理由有二:
其一、眼下,郭援的兵力強盛,關中地方將領必會暗中與其勾結,他們之所以還不敢公開反叛朝廷,是因為顧忌鐘繇的威名。如果鐘繇此時率軍撤離,那么不僅關中地方將領會反叛,甚至連關中的老百姓也會跟著反叛,到那時,朝廷軍隊就將無處可去,所以,此時決不能向敵人示弱。
其二、鐘繇認為,郭援剛愎自用,爭強好勝,必定會輕視朝廷軍隊,渡過汾河扎營。所以,朝廷的軍隊如果能夠抓住戰(zhàn)機,趁郭援軍還沒到對岸時發(fā)動突然擊襲,定可大獲全勝。
后來的事實正如鐘繇所料,郭援到后,果然不聽眾人勸阻,率眾渡汾河。鐘繇于是發(fā)兵半渡而擊,將其打敗,郭援也被馬騰部下將領龐德斬殺。
戰(zhàn)后,鐘繇見到郭援的首級,痛哭流涕,龐德趕緊向他謝罪,鐘繇抹去眼淚,說:“郭援雖是我外甥,但他是國賊,你何須謝罪呢?”這充分體現(xiàn)了鐘繇在“大義”面前不徇私,公私分明的品德,也體現(xiàn)了鐘繇對曹魏夠忠誠。
4、錯薦一人
由于鎮(zhèn)守關中功勛卓著,所以建安十八年魏國建立時,曹操任命鐘繇為大理,專門負責刑獄等司法工作,后又升遷為相國。
然而,正所謂“福兮禍所伏”,就在鐘繇深受曹操器重,個人事業(yè)順風順水之時,卻突然遭遇到重大的挫折,甚至差點連命都沒了。而讓鐘繇遭遇如此重大挫折的,則是因為他曾給曹操推薦了一個人。
此人名叫魏諷。
魏諷頗具智謀,能說會道,口才極好,且很有蠱惑力和煽動性。后世有人認為,種種跡象表明,魏諷此人極有可能是劉備或關羽安排在曹操身邊的臥底。但在魏諷尚未露出真面目之前,鐘繇哪里能知道啊?相反,當時的鐘繇認為魏諷是個人才,于是就把他推薦給曹操了,并任命其為相府西曹掾。
建安二十四年,魏諷趁曹操出兵漢中與劉備對峙、關羽率軍圍困樊城之機,暗中聯(lián)絡王粲的兩個兒子、劉廙的弟弟劉偉、張繡的兒子張泉等人,又勾結長樂衛(wèi)尉陳祎,準備配合劉備關羽,襲擊魏都鄴城。
但在關鍵時刻,陳祎卻心生恐懼,向留守鄴城的世子曹丕告密。曹丕于是果斷展開大清洗,撲滅了這場正在醞釀中大暴亂,遭此牽連而死者有數(shù)千人之多。這就是三國歷史上的“魏諷事件”。
5、瑕不掩瑜
魏諷是鐘繇所舉薦的人,魏諷圖謀叛亂,鐘繇自然難辭其咎。但曹操、曹丕父子最終并沒有怎樣為難鐘繇,只是罷免了鐘繇的官職。而且,僅過一年,已成為魏王的曹丕就又任命鐘繇為大理,之后,曹丕稱帝,改任鐘繇為廷尉,封崇高鄉(xiāng)侯。黃初三年,曹丕任命鐘繇為太尉,封平陽鄉(xiāng)侯,與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同為曹魏三公。
黃初七年,魏明帝曹叡即位,遷鐘繇為太傅,封定陵侯,上朝可坐轎,由衛(wèi)士抬著上殿就坐,地位十分尊崇。太和四年,鐘繇去世,曹叡身穿素服親往吊唁,謚號曰“成”。
鐘繇錯薦魏諷,差點釀成大亂,實為識人不明,為何還能受到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人的信任與敬重?
原因其實很簡單,主要并不在于鐘繇天生貴相或對曹魏的功勞有多大,而是在于鐘繇對曹魏夠忠誠——否則,曹操就不會逼死荀彧,曹丕就不會逼死于禁——這份忠誠,在曹操、曹丕和曹叡看來,顯然是無價之寶,是他們眼中的“瑜”,至于鐘繇錯推魏諷,那不過只是美玉上的一點點瑕疵而已,瑕不掩瑜,是可以原諒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