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含羞著史記,司馬遷的一生有哪些傳奇故事?
到司馬遷大家都會知道或者了解過這個偉大的歷史人物,因為他寫了《史記》,讓他留名于世,實際上關(guān)于他的一生還有很多的傳奇,也許是你不知道的。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fā)奮繼續(xù)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chuàng)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1、少年授業(yè)
10歲,司馬遷隨父親至京師長安,得向老博士伏生、大儒孔安國學習;家學淵源既深,復從名師受業(yè),啟發(fā)誘導,獲益不淺。這個時候,正當漢王朝國勢強大,經(jīng)濟繁榮,文化興盛的時候,張騫奉使通西域,衛(wèi)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漢武帝設(shè)立樂府,也是司馬遷在京城里豐富見聞,熱情迸發(fā)的時候。
2、壯年游歷
司馬遷大約22歲開始外出游歷——“南游江、淮,上會稽,探禹穴,窺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講業(yè)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xiāng)射鄒、嶧,厄困鄱、薛、彭城,過些農(nóng)業(yè)勞動。后來他的父親司馬談到長安做了太史令,司馬遷隨父親也到了長安,司馬遷然后在父親的指導下,他刻苦讀書,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礎(chǔ),他拜了很多名師做老師。司馬遷的家族,就是他這個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為史官,他有責任來記載帝王圣賢的言行,也有責任來搜集整理天下的遺文古事,更有責任通過敘事論人而為當時的統(tǒng)治者提供借鑒。
他的父親司馬談就有志于整理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歷史,試圖撰寫一部規(guī)??涨暗氖分?,就是寫一部史書。從他父親開始就已有這么一個理想,他的父親做太史令之后,就開始搜集閱讀史料,為修史做準備。但是司馬談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獨立地修成一部史著,無論是時間、精力,還是才學知識都還不夠,所以司馬談寄厚望于他的兒子司馬遷,希望他能夠早日參與其事,最終實現(xiàn)這樣一個宏愿。
3、司馬遷和父親洛陽相會
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漢武帝舉行大規(guī)模的巡行封禪,步騎十八萬,旌旗千余里,浩浩蕩蕩。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是史官,司馬談這時候卻病了,經(jīng)過漢武帝的允許留在洛陽養(yǎng)病,正好司馬遷從長安匆匆趕去追隨漢武帝,在洛陽見到了他奄奄一息的父親司馬談。
司馬遷在為《史記》寫的“自序”里,詳細記錄了司馬談在“河、洛之間”對他說的那番語重心長的遺囑。司馬談?wù)f:
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絕于予乎?汝復為太史,則續(xù)吾祖矣。今天子接千歲之統(tǒng),封泰山,而余不得從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稱頌周公,言其能歌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風,達太王、王季之思慮,爰及公劉,以尊后稷也。幽厲之后,王道缺,禮樂衰,孔子修舊起廢,論《詩》、《書》,作《春秋》,則學者至今則之。自獲麟以來,四百有余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nèi)一統(tǒng),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
司馬遷俯首流涕,對父親發(fā)誓說:“我雖不聰敏,請容許我把您已記錄編排過的有關(guān)過去的傳聞,完整地書寫出來,絕不敢有缺漏?!甭尻栂鄷?,就這樣成為這一對鐘情于歷史學的父子之間的生死之別。
流傳事跡
含羞忍辱著史記
公元前99年,司馬遷為投降匈奴的李陵說了句公道話,結(jié)果觸怒了漢武帝,遂遭受了當時最屈辱的宮刑。
司馬遷受刑之后本想一死了之,但想到自己多年搜集的資料和父親的遺愿,他決心忍辱負重,終于于公元前91年完成《史記》,光耀后世。
幾年后,漢武帝改元大赦天下,司馬遷出獄后當了中書令,在一般人看來,這似乎是一個令人艷羨的職位。因為一旦身任此職,即得以掌管機要文書,成為皇帝身邊的親近侍從。然而,司馬遷卻始終懷著一種刻骨銘心的恥辱感,把中書令一職視為“閨閣之臣”,不但絲毫不以此為榮,反而以為是莫大的羞辱。因此,自任職以來,除應(yīng)付必要的公務(wù)外,他息交絕游,集中心思和精力寫作《史記》,也只有這項事業(yè)才是自己生命價值的真諦之所在。
譚論古今,讓歷史告訴未來,讓歷史照亮人生!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