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為何就沒能中興大清王朝呢,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大清到了乾隆晚年時,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如吏治腐敗、土地兼并嚴重、各地起事不斷等。不過話又說回來,問題是有可經(jīng)過康、雍、乾三代帝王的精心治理,局面倒也還不至于無法收拾,假如嘉慶帝勵精圖治,中興大清王朝也不是沒有可能。
嘉慶帝在位二十五年,他所用的親信大臣多能清廉自愛,以“賢相”著稱于世。遺憾的是,這些人雖能自持端謹,但都不是濟世之才,其中平庸無所作為的,竟占了一多半,這恐怕是嘉慶帝一生執(zhí)政最失誤的地方。
嘉慶朝最得寵的大臣,除了他的師父朱珪以外,還有劉墉,王杰,他們可謂鼎足而立。嘉慶帝親政后,頗有一番勵精圖治的雄心,他采取了重用漢人的措施,任用劉、王這些漢臣為軍機大臣,試圖讓他們推行自己的維新舉措。
王杰,陜西韓城人,乾隆朝狀元。和珅當權時,他絕不與之交往,除議政外,便找了一個與和珅甚遠的位置,默然獨坐。嘉慶整治和珅時,王杰為首席裁判,被嘉慶帝任命為首席軍機大臣,時年已有七十有五了。據(jù)稱,王杰身居高位四十年,仍清貧如洗,有時他的門生從外地回來看望他,帶些金銀財物、地方特產(chǎn)給他,都被他拒絕。嘉慶七年退休回鄉(xiāng)時,嘉慶帝賜詩給他,有“清風兩袖返韓城”的贊語。
劉墉,山東諸城人,乾隆朝進士,著名大臣劉統(tǒng)勛之子,人稱“小諸葛”。民間流傳著很多他和和珅斗智斗勇的故事,把他演繹成一個機智幽默,敢于挑戰(zhàn)皇權的人,當然這些并不足信。劉墉也以清名著稱,和珅當權時,朝官都以衣冠華美相尚,唯有他穿著破舊朝服,列于諸官之間。嘉慶親政時,劉墉已八十歲,死于嘉慶九年。
嘉慶時的賢相還有董誥,他是乾隆晚年始任大學士。董誥的度量,在當時就頗為人稱道也備受嘉慶帝器重。當時董誥也是七十多歲的人了。除此之外,像戴衢亨,劉權之等人也是嘉慶一朝的重臣,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清廉。
或許,有的讀者已經(jīng)看出些端倪了,嘉慶所重用的這些老臣都是乾隆朝遺留下來的,而且基本上都是七十歲以上的老臣。對于太平盛世來說,這些老臣無疑就是朝廷的典范,官員的楷模??蓡栴}是,嘉慶親政后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并不是要樹立榜樣,而是要進行一場力度空前的改革。
以朱珪、劉墉、王杰等人的年邁之身,讓他們?nèi)?chuàng)新去改革,這顯然是不切實際的。但這都不是重點,最關鍵的問題是他們都是乾隆一手培養(yǎng)出來的,受到乾隆帝數(shù)十年的約束,只懂得按規(guī)矩辦事,抱著無過即是功的心理。
乾隆執(zhí)政時期,向來標榜“以一人治天下”,絕不容皇權由他人染指。在他看來,大清朝沒有名臣,只有忠臣。上至中央下至各省的官員都得按章辦事,按他的旨意形事。試想,嘉慶帝所重用的幾位軍機大臣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成長了數(shù)十年,早已形成了固有的思維方式,哪里還有銳氣。
事實上,豈止是他們,就是嘉慶帝自己也是這樣的人?;矢盖‰m然早已去世,可余威仍在,他生前定下的家法祖制豈是他敢改的。因此,嘉慶一朝就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怪現(xiàn)象:每當嘉慶帝試圖打破祖制或是創(chuàng)新變革時,起初都是信誓旦旦,到了最后都不得不讓步退縮,最終不了了之。
嘉慶帝所用的這些大臣,雖然品行端方,對皇上也是死心塌地,但畢竟垂垂老矣。沒有一個年輕精干的領導班子,如何能指望他們創(chuàng)造出生氣勃勃的新局面呢?通過嘉慶所用之人,即可看到他的統(tǒng)治才能之一斑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