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你一定不知道吧,齊威王才是“一鳴驚人”成語的原創(chuàng),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欣賞。
一直以為成語“一鳴驚人”的出典是楚莊王,獨此一家,別無分號,但其實,還有另一位君王也說過“一鳴驚人”。
楚莊王的“一鳴驚人”出自《史記·楚世家》和《韓非子·喻老》,《韓非子》的敘述更詳細一些。
楚莊王即位三年,啥事也不干,整天歌舞弦管、醇酒美人,大臣伍舉(伍子胥的爺爺)想勸說楚莊王勵精圖治,就問:“有鳥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鳴,是何鳥也?”楚莊王心知肚明,回答說:“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
之后,楚莊王大展拳腳,一飛沖天,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兩百多年后,相似的場景在齊國再次上演。
齊威王和當(dāng)年的楚莊王一樣,成天轟趴,國家一塌糊涂,這時候,一個上門女婿出馬了,這個人叫淳于髡。
淳于髡說:“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齊威王回答說:“此鳥不蜚則已,一蜚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p>
之后,齊威王改革圖強,稱雄于諸侯。
齊威王“一鳴驚人”的故事記載在《史記·滑稽列傳》中。
從年代上說,楚莊王的“一鳴驚人”更早,這是毫無疑問的,那么是不是說齊威王就是拾人牙慧呢?未必。
原因就是,楚莊王說“一鳴驚人”有可能是編造出來的。
理由主要有兩個,都是和其他確實的歷史事件相互印證的結(jié)果。
《左傳》里記載了一個“楚才晉用”的故事,這個故事發(fā)生在公元前547年,說的是伍舉的老丈人畏罪逃跑,有人造謠是伍舉通風(fēng)報信,伍舉說不清,只好先逃到鄭國,再逃到晉國。
楚莊王是公元前613年即位的,那么,“一鳴驚人”就發(fā)生在公元前611年或者公元前610年。
公元前547年和公元前613年相差了66年。
伍舉進諫的時候,擔(dān)任的官職是右司馬,主要掌管軍政和軍賦等與戰(zhàn)爭相關(guān)的事務(wù),相當(dāng)于國防部副部長。這是一個很有實權(quán)的位置,小年輕根本鎮(zhèn)不住,就算伍舉當(dāng)時25歲,逃亡的時候也要超過90歲了,就算是老夫少妻,老丈人歲數(shù)比伍舉小,邏輯上也很難說得通。
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伍舉逃亡,可是他的兒子伍奢完全沒有受到影響,做到了太子太傅,這可能嗎?
還有一個理由。
楚莊王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598年,楚國和晉國之間爆發(fā)了邲之戰(zhàn)。在這次戰(zhàn)役中,楚莊王面對荀林父(荀子和中行說的祖先)率領(lǐng)的晉軍,打起了退堂鼓,這時,楚莊王身邊的“嬖人”伍參說服了楚莊王,“改乘轅而北之”,才取得了最后的勝利。
問題就在這個伍參身上,這個伍參是伍舉的爸爸。
很難想象,十四年前就做上右司馬職位的伍舉,居然有個“嬖人”爸爸。
戰(zhàn)國時,有很多策士為了說明一個道理,經(jīng)常會胡編亂造一些東西,而司馬遷對這些東西卻很感興趣,經(jīng)常會選擇一些說不清出處但很有看點的資料。
就拿楚莊王“一鳴驚人”的故事來說,《左傳》、《國語》這樣的史料壓根沒有提及,所以很可能是無中生有。
如果是這樣,那么,齊威王才是“一鳴驚人”的原創(chuàng)。
所以,讀史不能不信,也不能盡信,尤其是在讀《史記》的時候。
常言道“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鑒以往可以知未來”。但歷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讓我們遇見未來這么簡單,讀到深處的人一定明白,讀史只不過讓我們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動性去創(chuàng)造未來。
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在高曉松的歌詞里,我們除了體驗了一把文藝情結(jié),更重要的是追求內(nèi)心的自由與情懷。詩歌為我們締造了一個精神的烏托邦,而史哲讓我們更清晰地認(rèn)識現(xiàn)實,我們不僅要活在現(xiàn)在,更要活在未來。跟著這些經(jīng)典,遵循著歷史的足跡,一點點掀開面紗,還原真實的場景,感受時光的流逝,追逐著哲人的思想,一點點探究人類的精神世界,一天天遇到更智慧的自己。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xué)院校在線查
高考熱門一鍵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