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于朱元璋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明太祖朱元璋和清圣祖康熙帝,皆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皇帝,這兩位皇帝前者是開國皇帝,后者雖然不及前者,不是開國皇帝,但也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可以說兩位皇帝都是威名赫赫的。
今天宋安之來說說這兩位皇帝在繼承人身上的問題對比,那便是為什么朱元璋很信任自己的兒子朱標,父子之間親情很濃。康熙卻要提防自己的兒子胤礽,最后搞得是一點親情都沒有了。
這個原因其實很復雜的,大概就是三點,一是朱標和胤礽的性格問題。二是明清兩朝環(huán)境問題。三是朱元璋和康熙給予太子權力多少的問題。
接下來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一、朱標和胤礽的性格問題
在封建王朝,皇帝和太子的關系最為敏感,畢竟一個是現(xiàn)任九五之尊,一個是下任九五之尊。
很多時候一些大臣出于政治投機的想法,會去支持太子,提前加入太子一黨,以方便將來成為從龍之臣。但往往會造成太子勢力太大,威脅到皇權統(tǒng)治的事情,甚至形成父子自相殘殺的情況,因此古代的太子,可以熬到登上皇位的,真的不多。
可以說太子與皇帝的關系是相當之敏感,在最高權力面前,父子二人的關系,是很難把握的。
相對來說朱元璋和朱標父子二人的相處方法,在歷朝歷代可以說是一個不錯的例子。
首先父子二人的性格,朱元璋是霸道強勢,朱標是寬仁,這種組合是很好的。因為父子二人的相處,往往是平衡很難把握的,最好的狀況就是皇帝強勢太子弱勢,這樣最起碼太子不至于滋生出野心。
可以說朱標的性格,很適合當太子的,最起碼是很適合當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的。
而且朱標這個人不只是寬仁,還正大光明,為了保護大臣和與朱元璋政見不合的時候,敢直接說出來敢頂撞朱元璋,雖然有時候氣的朱元璋想拔刀砍朱標,但這樣正大光明的做法還是很好的,朱元璋又不是傻子,事后肯定明白自己兒子是又寬仁還正大光明,不玩什么陰謀詭計,能不放心他嗎?
當然在對待諸位兄弟上面,朱標也是寬仁的作風,史書記載朱標:“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shù)有過,輒調(diào)護之”。
再看看康熙和胤礽這對父子組合
康熙這個人先不說,太子胤礽這個人有著很大問題,雖然這位廢太子被很多人低估,并非一無是處,但就父子相處方面,胤礽是真的一無是處。
諸如胤礽十八弟從病重到病死,胤礽一點傷心難過都沒有表現(xiàn)出來,被父親康熙評價為“絕無友愛之意”。當時康熙年事已高,大家都擔心康熙因為喪子之痛而病倒,胤礽竟然“每夜逼近布城裂縫竊視”。是偷偷的觀看康熙怎么樣,意思很明顯,是巴不得父親康熙病倒然后駕崩,自己好繼位。
光是以這個人來說,胤礽的性格薄情寡義還偏陰險,對于兄弟之死是無動于衷,甚至對父親康熙也是不安好心。
指望胤礽這種人,怎么可能跟父親康熙相處好呢,父子二人的關系只會漸行漸遠,最后出現(xiàn)二廢太子之事也是情理之中了。
可以說朱標的性格,就適合當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處于弱勢一方,威脅不到皇權,所以朱元璋很信任自己這個兒子。而胤礽的性格就顯得薄情寡義了,而且比較陰險,不像朱標那般正大光明,是一個很不穩(wěn)定分子,所以康熙自然要提防他。
二、明清兩朝的分封環(huán)境
明朝在建國伊始,準確來說在還沒有建立明朝的草創(chuàng)時期,就確定了嫡長子繼承制。在朱元璋稱吳王當年,朱標就被立為世子。
建國以后,明太祖朱元璋又迅速確定了藩王分封制,以藩王為中央朝廷的藩屏。這樣客觀上使太子沒有壓力,最起碼藩王成年以后都分封到外地了,對于京城是鞭長莫及,不存在與朝臣勾結對付太子的情況。
可以說明朝的環(huán)境使太子朱標沒有競爭壓力,不存在鋌而走險的風險。
而清朝就不一樣了,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入關以后的第二位皇帝。在康熙之前清朝在繼承人制度其實根本沒有形成一種制度,都是屬于車到山前必有路的選擇。
諸如皇太極是努爾哈赤死后,從四大貝勒中脫穎而出的,他的上位,更多帶有推選性質。順治帝身為皇太極第九子,他的皇位是多爾袞和豪格僵持不下妥協(xié)而來的。康熙帝身為順治帝第三子,能上位很大原因在于他對當時近乎不可救藥的天花免疫。
可以說康熙之前的皇位傳遞,不是漢人的嫡長子繼承制,更不是蒙古的幼子守灶制度,而是沒有規(guī)則的傳遞,而且屬于皇帝死后,或者臨死之際才立儲的。
到了康熙時期,雖然以嫡長子繼承制,早在康熙十四年就立胤礽為皇太子??墒侵叭饰粋鬟f形成的觀念,并不是一時半會可以扭轉過來的。
到了康熙三十七年,皇太子胤礽的六個兄弟被授予爵位和八旗領民。這時候長久以來形成觀念開始顯現(xiàn)出來了,各旗的滿人認為這些皇子都是皇帝的兒子都有繼承權,所以支持作為自己領主的皇子奪嫡,一場九子奪嫡的好戲便開始了。
康熙可以說是九子奪嫡的最大受害者之一,這群兒子為了奪嫡,是想盡辦法擴張勢力,最后甚至威脅到皇權穩(wěn)固。胤礽為什么會巴不得父親康熙病倒自己早點繼位呢,說白了有一部分原因在于競爭壓力太大了。
可以說明朝的環(huán)境使朱標沒有競爭壓力,自然不著急擴張勢力,不存在因此威脅皇權的情況,更不著急繼位。而胤礽所在的清朝環(huán)境,則與朱標所在的環(huán)境恰恰相反。而這種環(huán)境往往造成的就是康熙對他的反感和提防。
在這里再補充一點,康熙不只是提防胤礽,其他參與九子奪嫡的兒子,其實康熙也很是提防??梢哉f這場九子奪嫡,已經(jīng)使父親不是父親,兒子不是兒子了。
三、朱元璋和康熙對于兒子的限制問題
皇帝和太子一般鬧到關系僵硬,甚至互相提防的話,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太子性格不好,還有就是太子權力太大,威脅到皇權,所以矛盾就出來了。
可以說明太祖朱元璋和康熙給予太子的權力多少,也是一個關鍵點。就這點來說,朱元璋干的很漂亮,一開始就沒有讓兒子朱標接觸太多權力,不至于使朱標因為權力而滋生出野心。而康熙則不一樣了,給予太子胤礽太多,使胤礽的野心越來越大。
我們先來看看朱元璋與朱標。
朱元璋看似放心信任兒子朱標,但對于拿捏自己與兒子除去父子之外的君臣關系,還是恰到好處的。
在培養(yǎng)朱標方面,朱元璋給朱標建立了一個豪華的開國功臣團隊來培養(yǎng)他,可謂是煞費苦心。
但在權力上,最初中書省和都督府請求仿元制,立太子朱標為中書令,但朱元璋并沒有采納,認為元制不足為法。
還有朱標的東宮體系并沒有獨立出來,說白了權力不大,而且東宮官屬都是開國功臣的兼職罷了,人家不可能真的是你太子一黨的。
對此朱元璋是這樣解釋的:“朕于東宮不別設府僚,而以卿等兼領者,蓋軍旅未息,朕若有事于外,必太子監(jiān)國。若設府僚,卿等在內(nèi),事當啟聞,太子或聽斷不明,與卿等意見不合,卿等必調(diào)府僚導之,嫌隙易生。又所以特置賓客、諭德等官者,欲輔成太子德性,且選名儒為之,職此故也”。反正解釋的很是充分。
可以說朱元璋對于兒子朱標以父子關系來看,培養(yǎng)的相當盡心盡力。以君臣關系來看,拿捏的很好,沒有給朱標什么大的權力,不至于使朱標滋生出野心,同時還可以使朱標不論在性格上和權力上都處于弱勢一方,所以父子二人的關系自然很好,朱元璋也很信任兒子朱標。
很多人認為是朱標英年早逝了,所以父子二人沒有隔閡,其實深層次的看待這個歷史問題,朱元璋對待兒子朱標的方法可謂說高明至極,以這種方法來看,朱標就是洪武二十五年沒有英年早逝,多活六年,活到洪武三十一年,這父子二人也不會有什么隔閡,也不至于朱元璋提防朱標的。
再來說說康熙和胤礽
說實話康熙立胤礽為皇太子,并且對于胤礽的感情來說,是一個合格的父親。但除去父子關系,在君臣關系上,很明顯康熙沒有拿捏好,沒有主導好胤礽的方向,使胤礽錯的越來越離譜,這也是后來胤礽被兩立兩廢的一個重要原因所在。
因為清朝在康熙以前,沒有立過皇太子,沒有現(xiàn)成的制度可依,所以康熙朝才開始制定太子的各種待遇、各種權力,正因為如此,所以在太子權力方面,因為沒有太多經(jīng)驗,使太子權力很大。
這一點通過康熙批評索額圖的話就可以看出:“昔胤礽初立為皇太子時,索額圖懷私倡議,凡服御諸物,俱用黃色,所定一切儀制,幾與朕相似,驕縱之漸,實由于此,索額圖誠本朝第一罪人也”。通過這個可以看出因為康熙朝是清朝第一次制定皇太子制度,所以很多方面沒有拿捏好,使太子權力過大,最后驕縱過度,是萬劫不復。
胤礽在權力大了以后,因為權力過大,其缺點也無限放大??滴跖u胤礽的這段話就可以看出一二:“朕巡幸陜西、江南、浙江,未嘗一事擾民,胤礽與所屬恣行乖戾,無所不至,遣使邀截蒙古貢使,攘進御之馬,致蒙古俱不心服。朕以其賦性奢侈,用凌普為內(nèi)務府總管,以為胤礽乳母之夫,便其征索,凌普更為貪婪,包衣下人無不怨憾”。
可以說胤礽的悲慘下場,還有使父親康熙提防他,說白了是康熙一手造成的,給了胤礽太大的權力,使胤礽滋生出野心,干了很多驕縱之事,康熙一開始也沒有及時教導他,一味地姑息之愛,最后釀成了自己和胤礽的父子關系緊張,更是使胤礽兩立兩廢了。
以上三點就是宋安之的個人看法,不是太不全面,希望可以給大家提供不一樣的視角。
正所謂以史為鑒,歷史上封建王朝的皇家父子關系,其實不只是單純的父子關系,因為最高權力,更是君臣關系。如果把握不好君臣關系,往往會形成自相殘殺的,把握的太好了,則是只有君臣沒有父子,可以說其中的條條道道還是很多的,簡直是一言難盡,這也是封建家天下社會的一大弊端。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