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馬關談判挨一顆槍子兒為清朝省下一個億,這是怎么回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雖然近代史上中國一直是被魚肉的對象,但是要說成為砧板上的魚肉,開始與哪里那就必須要說,是從甲午海戰(zhàn)之后開始。
在甲午海戰(zhàn)之前 的中國,再不濟也因為所謂的同光中興,成了世界次強。
那個時候的清王朝還是不錯的,北上左宗棠收復新疆,南下打贏了法國,雖然最后也割地賠款,但是至少還有完整主權。
可是甲午戰(zhàn)爭讓這一切萬劫不復也讓洋務運動的虛有其表讓全世界知道。
大東溝海戰(zhàn),無疑是一曲悲壯的挽歌,讓清王朝成了真正的魚肉。
由此才有欺國太甚的《馬關條約》出現(xiàn)。
當時世界列強,如果說英法美是強盜的話,那么日本和俄國就是殺手,強盜只要錢,而殺手要命,而且日本這個殺手為了在甲午一戰(zhàn)成功,幾乎賭上了國家的一切。
最后戰(zhàn)勝了當然要獅子大開口,以求最大的戰(zhàn)爭收益。
所以《馬關條約》談判條件之苛刻就是顯而易見的了。
而去往日本談判的還是老面孔,那就是大清裱糊匠李鴻章。
日本主持談判的伊藤博文點名,非李鴻章本人來談莫屬,其他人不接待,免談。
原因嗎,首先李鴻章是洋務派的代表人物,讓他來見證日本的勝利是最好的羞辱,這是其一。
其二嗎,因為李鴻章聽慈禧太后的,而慈禧本人希望結束戰(zhàn)爭,他害怕再次北巡,只要能用錢解決的問題,慈禧不擔心。大清地大物博啊。
李鴻章原本不想去受到這樣的侮辱,可是在慈禧太后的要求下,不得不前往。
此老夫雖有罪但是舉國之禍非他一人承擔,卻要背負千古罵名,有點為李鴻章不值得。
1895年3月13日,李鴻章抵達日本馬關進行談判。
道理日本之后的他感受更為凄慘,與其說是談判不如說是條約已經(jīng)擬定好了就等清王朝簽字。
在日本看來作為戰(zhàn)敗者的清王朝沒有談判的資格,于是他們在條約中規(guī)定如下。
首先是賠錢,三億兩白銀。
其次是割地,日本要遼東半島還有臺灣和澎湖列島。
最后是權益:增開湖北沙市還有重慶杭州蘇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到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以上三條,條條致命。
錢那是戰(zhàn)爭成本和利潤肯定要收回,日本為戰(zhàn)爭準備的軍費也是1.5億兩白銀,買賣不能虧。地那是日本持之以恒的追求,小國寡民的日本最需要土地。至于通商口岸則是后續(xù)進一步滲透和擴張的根基也少不得。
李鴻章一看日本這架勢也是心知肚明,無奈的他只能用拖字訣。
可是日本人不甘心啊,于是每天都催著李鴻章簽約,今天說簽了吧,明天說簽不簽,后天說在不簽約就繼續(xù)打。
就這樣李鴻章在日本硬扛了一個多月,慈禧太后的回話也給了,只要不繼續(xù)交戰(zhàn),什么條件都能答應。
日本人也非常聰明的從竊聽電報中知道了清王朝的底線,這條約他們認!
伊藤博文看著內(nèi)外線情報還有老態(tài)龍鐘的李鴻章,知道勝利就在眼前。
李鴻章即使不愿意簽約,也走到了簽約門口,誰知道在快要簽約的當口被一個日本憤青給暗殺。
憤青在哪個國家都是無腦的代名詞,日本也不除外,這個日本憤青槍法不咋地只是差點打死李鴻章。
子彈穿面頰而過,讓李鴻章毀容。
也讓日本開始承受力無數(shù)的國際壓力。
這個憤青名叫“小山豐太郎”,屬于日本“激進會”的一員。一般稱呼激進的組織都比較冒進,在他們看來國家大勝而歸,應該一鼓作氣滅亡清朝,吞并中國,談判這樣的事情才是多余的。
算是典型的幼稚無腦吧。
本來就被全世界關注的東亞爭鋒,因為這個刺殺事件再次成為了世界輿論的焦點。
原本對于中日戰(zhàn)爭持中立態(tài)度的無數(shù)歐洲國家開始坐不住了,先是沒有契機和理由,這一看機會來了那有不干涉的道理。
俄國德國法國都開始關注起來了。
俄國關注的原因很簡單,遼東還有東北是俄國黃俄羅斯計劃的一部分,你割讓遼東想過我俄國嗎?
德國關注的原因也很簡單,德國當時沒有多少殖民地,你一口氣割讓這么多,讓我以后在占地盤不是更難了,而且德國支持俄國是為了換取俄國在遠東的支持。
法國則很關注臺灣的走向還有日本對于中國內(nèi)地的滲透。
面對全世界輿論關注,還有外國列強不善的眼光,剛剛打贏戰(zhàn)爭的日本也不敢硬來,吃獨食的事情,是個正常的政治家都會想后果。
伊藤博文無奈只能減免一個億賠款,以求清朝盡快簽約避免列強干涉。
就這樣李鴻章頂著滿頭的紗布與1895年4月17日,和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除了銀子少賠了一億兩,什么都沒少。
所謂的李鴻章面子之說減免一億兩就是扯淡,日本減少賠款的原因不過是世界列強干涉而已,而且這干涉再后來更有實際行動,那就是“三國干涉還遼”。
《馬關條約》簽訂僅僅六天后的4月23日,俄羅斯、德國和法國就為了自身利益不受侵犯,以提供“友善勸告”為借口,迫使日本把遼東還給清政府。
日本政府無奈接受,隨后又敲詐了中國一筆3000萬兩的贖遼費才從遼東半島撤兵(三個月后)。
就此,甲午戰(zhàn)爭后的賠款塵埃落定,日本用這2.3億萬,再次武裝自己進入了高速發(fā)展期,進而在幾年后打敗了曾經(jīng)強迫自己放棄遼東半島的俄國(日俄戰(zhàn)爭)。
而中國則因為沉重的債務負擔開始了小貸生涯,在后續(xù)的日子里迎來了無數(shù)的外國銀行貸款,經(jīng)濟不斷被殖民進而成了砧板上的魚肉。
隨后又迎來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辛丑條約》的簽訂讓清政府就此萬劫不復。
最后李鴻章那一顆花生米價值一個億,其實不過是事件的引子而已,就算沒有這暗殺事件,按耐不住的歐洲國家也會干涉。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