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縣起兵名望極高的蕭何為什么沒能讓大家臣服?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漢朝的開國皇帝,漢高祖劉邦,一生是頗具傳奇色彩。原本是地痞無賴,最后卻成為大漢的天子,這樣的經歷無不讓人贊嘆。劉邦能從農民一步步的成為帝王,離不開身邊賢臣的幫助,比如蕭何、韓信、張良等人。但沛縣起兵是劉邦通往成功的一個起點,當時的劉邦不過是一個小小的亭長,更是當地臭名昭著的無賴。而此時的蕭何是沛縣的官員,不論是出身還是品行、名望,劉邦都是遠不能及,為何沛縣起兵,眾人都是堅定的擁戴劉邦做首領呢?
名望極高的蕭何
劉邦、蕭何
蕭何雖然官職不大,但頗受當地人的敬重,沛縣百姓家中有什么事,一般都會去找蕭何來主持。劉邦就與蕭何大不一樣了,他是人人都極為厭煩的對象,每天不務正業(yè)、混吃混喝是當時百姓對劉邦的典型代表。此時的劉邦身上并沒有表現出英雄氣息,更沒有帝王之氣,誰在當時要是說劉邦日后是帝王,能成就一番大業(yè),那他一定是瘋了。蕭何似乎也沒有表現出他的宰相之才,更沒有表現出他治國安邦的能力。
不論怎么比較,蕭何在當時都是強于劉邦,日后說不準,但在沛縣就是這樣的情況。呂太公舉辦壽宴時,全程都是由蕭何一手操辦,劉邦不過是觍著臉去混一頓酒席。當劉邦萬萬沒想到,這頓酒席會讓他的人生發(fā)生改變,他結交了蕭何,更娶了呂太公的女兒呂雉。對于劉邦這樣的地痞無賴來說,這已經是天大的好事?;蛟S,劉邦從這一刻開始改變自己。
顧及名節(jié)的蕭何
蕭何
秦朝末年,統治者橫征暴斂,各地百姓都是苦不堪言。當陳勝、吳廣吹響了反抗的號角時,全國各地并出現了大量的農民起義軍。此時的沛縣縣令見起義軍如火如荼,便有些擔心,萬一哪天起義軍打過來,自己不就身首異處了。為了自保,沛縣縣令也想起義,他便找蕭何進行商量,蕭何很贊同這樣的做法,并舉薦劉邦來領導。沛縣縣令答應了,可又擔心事情敗露,最終不敢起義,改把蕭何抓了起來。最后,沛縣百姓殺死縣令,救出蕭何,還迎回可劉邦,劉邦自然而然就成了起義軍的頭目。根據《史記》記載,眾人沒有擁立名聲更好的蕭何的原因,就是蕭何珍惜自己的名節(jié),擔心起義不成功,自己的家人受到牽連。
小編覺得,《史記》的一句話就點明了眾人為何擁戴劉邦,而不擁戴蕭何,這或許與二人的性格、經歷有過。蕭何膽小如鼠,沒那么大的勇氣去做起義軍領導者,擔憂太多始終阻礙了他的發(fā)展。但劉邦無牽無掛,名聲不好也不用顧及那么多,爽朗便是劉邦能讓眾人臣服的原因。
結語
劉邦
小編認為,倘若蕭何有足夠的勇氣,不那么膽小怯懦,眾人擁戴的就是他,歷史或許會發(fā)生改變。但歷史沒有如果,他只相信發(fā)生的和會發(fā)生的。蕭何名望極高卻有著自己的小心思,他將起義的利弊看得一清二楚,或許連自己的退路都已經籌劃號。劉邦雖各方面不如蕭何,單純的考慮是劉邦一直所堅持的,這或許就是日后帝王將相的根本區(qū)別。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