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為大家?guī)砹艘黄P于劉備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要先知道這兩個人在劉氏政權(quán)中的地位,因為諸葛亮已是婦孺皆知,所以在此我就不再贅述,我們重點來看看李嚴。
李嚴與諸葛亮同為劉備臨終前的托孤大臣,但是李嚴和諸葛亮不一樣,他以前在劉表手下干活。后來投奔劉璋,雖然換了主子,但是劉璋非常器重李嚴,甚至還任命他為護軍,在綿竹一帶對抗劉備。
但是李嚴直接投降再次認劉備為主,同劉備一起平定成都。劉備拿下益州之后,李嚴和諸葛亮、法正、伊籍、劉巴五個人一起制定了《蜀科》,改變了益州法不威、德不舉、刑不嚴的禍根。
可以說李嚴是構(gòu)建蜀漢法律體系的基礎的重臣之一。劉備在和曹操爭奪漢中的時候,李嚴坐守后方,盜賊馬秦、高勝起兵謀反,聲勢浩大參與人數(shù)過萬,一路攻取打到了資中縣。此時劉備戰(zhàn)事吃緊,沒有余力顧及鎮(zhèn)壓之事,而李嚴僅僅率領半數(shù)于對方的五千士兵前往討伐,直接將謀反的馬秦、高勝等人一并擒殺。事情平息了不久,越嶲郡高定也率軍圍攻新道縣,救火隊長同樣是李嚴,高定兵敗逃走以后,劉備加封李嚴為輔漢將軍。
我們可以看出李嚴有很強的軍事才能,但是如果你認為李嚴僅僅是一個將才那你就錯了,他在犍為任職太守的時候,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興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悅之”。可以說李嚴在內(nèi)政方面也有些許的才華。
李嚴功勞不小,但是遠遠沒有到達和諸葛亮齊名的地步,但是為什么劉備要托孤于他呢?并且軍事重權(quán)交給了李嚴,只讓諸葛亮主持內(nèi)政。有很多人猜測是劉備不信任諸葛亮,怕諸葛亮取劉禪而代之,但是我認為恰恰相反,劉備其實是非常信任諸葛亮,反而不信任李嚴,你且聽我慢慢說來。
劉備入蜀以后,以劉備為核心的荊州集團取代了以劉璋為首的東州集團(法正、李嚴、孟達、吳懿等人)。除了以上兩個政治團體以外,還有本地貴族豪紳所代表的益州集團。東洲集團和益州集團一直就不對付,但是劉璋靠著法正、李嚴等人維持著統(tǒng)治。
劉備作為第三方進入益州,致使劉璋的東洲集團出現(xiàn)分化,有的人服他,有的人不服他,而李嚴、法正等人是前者。劉備奪取西川后還聽取法正建議娶了吳懿的妹妹,這是為了拉攏東洲集團的人心,以穩(wěn)住自己在這里的腳跟。但是他畢竟是一個外來統(tǒng)治者,人家本地的貴族豪紳本來就對劉璋虎視眈眈,劉備取代劉璋根基不牢,人家肯定也有想法,要不然為何還會有人頻頻造反呢?
所以遏制這些人就得靠常年和他們打交道的東洲集團,事實也證明劉備是對的,李嚴的確阻止了多起反叛實力。
所以劉備之所以托孤給李嚴,一是為了拉攏東洲集團的人心,二是要靠李嚴這些人解決內(nèi)患。
但是劉備用他卻不信他,我們可以看出來表面上是兩位托孤大臣,但是兩個人的分量是不對等的。諸葛亮無論是權(quán)利地位還是人心所向都壓著李嚴一頭,劉備都想好了,如果李嚴有謀反的意圖就讓諸葛亮及時扼殺在搖籃中。
自古以來的確有君王為了維護自己的宗室統(tǒng)治,托孤多位大臣讓他們互相牽制,但是被托孤的大臣往往應該是權(quán)利地位相等的,要不然根本起不了相互制衡的作用。我們上面也說了諸葛亮穩(wěn)壓李嚴一頭,這正說明劉備壓根就沒想讓他們互相牽制,就是讓諸葛亮看住了當時以李嚴為代表的東洲集團。
諸葛亮陪著劉備一路走來建立蜀國,為了興漢鞠躬盡瘁,而李嚴是背叛劉璋的降臣,劉備是做君王的人,該防著誰他肯定心里能沒有底嗎?諸葛亮扳倒李嚴以后獨攬大權(quán),直到死也沒有逼劉禪讓位。
話說到這,我們回到問題
劉備臨終前為何將兵權(quán)給李嚴,而不是交給諸葛亮?
我認為有以下幾條原因:
一、劉備夷陵敗給陸遜,國力虛弱,外患雖重,內(nèi)憂更甚,怕自己死后國內(nèi)矛盾爆發(fā),萬一反叛勢力再次興起,要靠李嚴等東洲集團的人協(xié)助遏制。
二、蜀國后期人才凋零,能承擔重任的人沒有幾個,而李嚴算是一個軍政全才,可以利用。
三、安撫東洲集團的劉璋舊部,盡可能緩解東洲集團和自己本家的矛盾,統(tǒng)一戰(zhàn)線。
四、諸葛亮治國雖強,但是領兵能力不如李嚴,劉備又想用李嚴,就得以諸葛亮為手、以李嚴為槍,讓手得握住槍。
劉備和曹操孫堅他們相比,起勢太晚,根就沒有扎牢,蜀國后期內(nèi)部關系錯綜復雜,各個派別相互爭斗,諸葛亮也是苦苦支撐,通過戰(zhàn)爭轉(zhuǎn)移內(nèi)部矛盾。
諸葛亮死后,姜維繼承衣缽企圖力挽狂瀾,可惜已經(jīng)無力回天,蜀國作為漢朝的代表,率先退出三國爭霸的歷史舞臺。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