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謀略比張良高,官做得比張良大,為何后世卻反而稱頌張良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guān)系,小編告訴你。
張良,相信沒有人不知道的,身為“漢初三杰”之一,高祖劉邦對其更是稱贊有加,被譽為“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
張良,韓國人,出生于宦官世家。先輩在韓國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祖父連任三朝宰相,父親也是連任兩朝宰相。獨獨到張良這一輩時,韓國國力衰弱,最終,在秦國的征討下滅亡了。國破家亡后,張良后游走于各地,但他卻并未被現(xiàn)實打倒,反而成長為一代名臣、流芳百世。
一次機遇之中,張良得遇“圯上老人”、也就是隱居的黃石公,憑借良好的心性與態(tài)度,張良得黃石公看重、授書(著名的《太公兵法》)。得到這本兵書的張良如獲至寶,日夜研習下,將書中大道化為己有,后期的張良可謂是文武兼?zhèn)淞恕?/p>
都說了,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胸有丘壑的張良,自然得尋個有前途的“主兒”,而這個人選誰?大家都知道的,他就是大漢王朝的開創(chuàng)者——劉邦!在跟隨劉邦打江山的旅程中,張良又發(fā)揮著怎樣的作用呢?
劉邦、項羽關(guān)中王之爭相信都不陌生吧!楚懷王下令誰能先一步進入關(guān)中,誰就是關(guān)中王。劉邦占據(jù)潁川后,與張良順利會師,其后,兵不血刃的拿下宛城、過峣關(guān),順利進入咸陽。如果說,劉邦此人最大的優(yōu)點是知人善用,那么他的缺點就當屬好色貪財。
作為一代君王的宮殿,秦宮內(nèi)的奢華是可想而知的,財寶美女數(shù)以千計。初入秦宮的劉邦也是被眼前的奢華晃花了眼、勾的走不動了道,就想著在此長住,連樊噲上前勸說都沒用。緊要時刻,張良出馬進行勸說:
秦為無道,所以,沛公您此時才會出現(xiàn)在這里。如今,您剛?cè)肭貙m,就想安于享受,這跟“助紂為虐”有什么兩樣!千萬不要被眼前利益所蒙蔽。一番勸說下,劉邦終是醒悟過來,同時,在張良的建議之下,下令安撫秦朝百姓、全軍忌驕奢,取得民心。
劉邦這邊是舉軍歡慶,項羽此時卻是火冒三丈。原因便是:項羽率軍抵達函谷關(guān)時遭到了阻擋,而函谷關(guān)城門緊閉正是劉邦下的命令,為的就是拖住項羽入關(guān)的步伐。大軍遲遲不能入關(guān),又有來報稱劉邦已經(jīng)攻占秦宮,項羽怎能不氣,于是決定與其決一死戰(zhàn)。
在這關(guān)中之爭中,劉邦雖是占了先機,可是,那也是用了巧計,要真的硬對上項羽,可以說是毫無勝算。但是,因其與項伯的私交,張良提前得知消息,且沒有聽從項伯建議獨自逃走,而是與劉邦一同面對。在劉邦與張良的一番周旋下,項伯最終同意為其向項羽周旋求情。
結(jié)果,大戰(zhàn)雖沒有在這個時候爆發(fā),卻有了歷史中著名的“鴻門宴”!
在這場奪命宴會中,張良將其大智大勇發(fā)揮的淋漓盡致。項伯走后連夜為劉邦分析項羽此人性情,決定宴會之時如何解釋應(yīng)付。宴會中,面對不利情形,知道樊噲這種“性情中人”更能取信于項羽,當機立斷將其召入,以打斷項羽謀士范增殺劉邦的計劃。
見項羽猶豫不定之時,立即讓樊噲護送劉邦“尿遁”,自己則留下“善后”。這一連串的決定,成功助劉邦逃過一劫,同時,還離間了項羽的核心成員、埋下君臣相隙的禍根。既然劉邦示弱,項羽也就沒有必要遵守先入關(guān)者為王的約定,自立為“西楚霸王”,同時,“計功割地”,將劉邦分封到巴、蜀之地,為漢中王。
巴蜀向來荒涼偏僻,劉邦自然心有不滿想著反攻,最終,被張良等謀士勸阻,但是,要能爭取更多的利益自然是好的。于是,張良再一次賄賂拉攏項伯,讓其成功勸說服項羽、為劉邦加封漢中地區(qū),至此,劉邦占據(jù)巴、蜀、漢中三郡。
劉邦率軍去往封地的途中經(jīng)過裹中,此地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能靠凌空的棧道度人。張良見此便獻計,讓劉邦一行人過后就將棧道燒毀,以示漢軍再無東顧之意,打消項羽的猜忌,還能防備敵人襲擊,以休養(yǎng)生息。
入漢中后,劉邦勵精圖治,休整軍隊,而后暗度陳倉定三秦,占據(jù)漢中。
到公元前205年,劉邦的勢力發(fā)展到足以支撐他與項羽一戰(zhàn)。張良也因項羽殺了韓王成、自己相韓無望而逃出彭城,徹底歸順劉邦。這一年,項羽率軍攻打田榮,忽略了后方陣營,劉邦則趁機攻占楚都彭城,可惜被勝利沖昏頭的劉邦,未能及時進行部署,彭城又被項羽搶回去了,漢軍被迫逃至下邑。
面對這樣的局勢,劉邦深感無計可施,于是,問計張良:若以關(guān)東為“彩頭”,誰能成為自己的聯(lián)盟、共同反楚?張良此時提出三人:
一為九江王黥布,他雖為楚國猛將,卻與項羽有嫌隙,在彭城之戰(zhàn)中項羽讓其相助,他卻選擇隔岸觀火;
二為彭越,他早就因未受到分封而對項羽不滿,田榮反楚就曾聯(lián)絡(luò)過他;
而漢軍之中,唯有韓信尚可獨當一面。
以關(guān)東為利,這三人組成內(nèi)外聯(lián)盟,拿下楚國就不成問題了。雖反楚之戰(zhàn)中有些意外,比如,韓信奪齊地自立為王,劉邦還不得不在張良的勸說下,派人前去授予齊王印;再比如,離勝利只差“臨門一腳”時,韓信、彭越卻因劉邦沒有明確賜予他們封地而不派兵,逼得劉邦戰(zhàn)前就得先賜予其封地。但是,總的來說,劉邦還是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項羽于垓下自刎。
公元前202年,漢朝始建,劉邦稱帝,而后,張良在權(quán)衡利弊后勸說劉邦定都關(guān)中。至此,我們看到的都是張良的足智多謀、運籌帷幄。
其實,張良最終能夠功成身退、名留青史,還離不開他的進退有度。
劉邦寵愛戚夫人是眾所周知的,后來,甚至產(chǎn)生廢太子,重立戚夫人之子趙王為東宮的想法。重立太子對朝堂來說是何等大事,這個想法一提出,大臣自然是諸多爭議,遲遲未定。眼看太子之位危矣,呂后想起留候張良,于是,派遣呂澤前去問計。
面對這個問題,張良最初的回答卻是模棱兩可的,總之一句話,如今天下大定,高祖若是鐵了心按自己的喜好來定太子,就算群臣上諫也是沒用的。聽了這回答呂澤哪敢就這么回去啊,于是,再加追問,最終,張良道:此難以口舌爭之(就是光勸說高帝是沒用的,得直接行動)。
最終,張良給出一計:讓太子去請高帝都敦聘不至的“商山四皓”出山。
“商山四皓”是秦朝末年四位信奉黃老之學的博士:東園公唐秉、夏黃公崔廣、綺里季吳實、甪里先生周術(shù)。他們是秦始皇時七十名博士官中的四位,分別職掌:通古今;辨然否;典教職。后來,他們隱居于商山,后人則用“商山四皓”來泛指有名望的隱士。
高帝見太子有這四隱士相助,覺得太子羽翼已豐,自然就不會再提易太子一事,結(jié)果,果然如其所料。在這件事中、張良最初是擺出旁觀者的態(tài)度,就算后來給出良計,自己也未曾參與其中,更別說是像從前一樣勸說高帝了。
同當初推讓齊地三萬食邑一樣,這就是張良另一個聰慧之處——看得清局勢,不會枉自稱大、當退則退。從“帝者師”到“帝者賓”,位極人臣、實現(xiàn)人生目標的張良,更像是看透了人生,從而推崇起“虛無主義”!
《留候世家》中記載道:
“家世相韓,及韓滅… …封萬戶,位列候,此布衣之極,于良足矣。愿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就如文章開篇寫道,張良往上幾代皆為韓國宰相,韓被滅,張良走上向秦復仇之路。而后,憑借才智在劉邦身邊某得一席之地,成為帝師。被封萬戶食邑,位列諸侯,對變?yōu)槠矫癫家碌膹埩紒碚f已是莫大榮耀,余生目標完成,足矣。
最后,他決定放棄一切,辭封歸隱,與赤松子一同專心修道,之后,更是學辟谷(也就是絕粒),以輕身成仙。再后來,劉邦去世,最終,由呂后掌控朝政大權(quán)。經(jīng)過廢太子一事,張良對呂后也算有恩,呂后聽說張良辟谷一事后,就曾多次勸說他,讓他“勿自苦”。一番思索下,張良也覺得人就匆匆一世,自己又何必苦行到此!于是,又恢復了正常進食。
相傳,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后,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張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chuàng)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shù)睾⒆游淖?。伐桂書院遺址位于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后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無論張良是真的一心向道,還是單純的歸隱避世,他的才智、謀略,他的生平事跡,都跟他的傳奇故事一樣,為后世人們津津樂道。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