濫竽充數(shù)屬于社會惰化現(xiàn)象。社會惰化是指個人與群體其他成員一起完成某種事情時,或個人活動時有他人在場,往往個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單獨時偏少,不如單干時出力多,個人的活動積極性與效率下降的現(xiàn)象,也稱之為社會惰化作用,另也叫社會干擾、社會致弱、社會逍遙、社會懈怠。
濫竽充數(shù)的典故
戰(zhàn)國時期,齊國的國君齊宣王喜歡聽吹竽,尤其喜歡聽300人一起合奏,參加合奏的人都會有獎賞。有個叫南郭先生的人不會吹竽,可他想得到那份獎賞,他想:300人一起合奏,我只要裝裝樣子不出聲,國王根本聽不出來的。于是他便來到國王跟前,吹噓自己說:“大王?。∥沂沁@個世上最會吹竽的高手,如果您不收我,會后悔莫急的!”齊宣王一聽,欣喜萬分,如獲至寶,從此南郭先生就過起了濫竽充數(shù)的日子。隨著時間的流逝,齊宣王的兒子即位了,他只喜歡聽獨奏,沒有真材實學的南郭先生只好連夜逃走了。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弄虛作假是經(jīng)不住時間考驗的,終究會露出馬腳。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