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元林丹汗是指北元時期蒙古最后一位皇帝,名叫林丹巴圖爾,他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也是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生平最大的勁敵。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公元1604年,十三歲的林丹汗即位。此時,蒙古帝國衰落已久,林丹汗勵精圖治,打算重現(xiàn)往日榮耀,因而他在位期間,曾推出一系列為政舉措,雖沒能挽回蒙古帝國沒落的國運,卻也不失為一位英明強悍的君主。
關于北元林丹汗的生平事跡,最早在1606年明朝大臣的奏章《邊事大略》中提到。那時,正是林丹汗即位之初,明朝邊境武將稱之為“窮餓之虜”,可見明朝軍事將領們對這位年少即位的“胡虜天子”抱有輕視之心,并未想到他日后會悍然發(fā)兵南侵。
公元1612年,林丹汗實力與威望都有長足進步,于是,他親率三萬大軍入侵明朝,雖收效不大,卻也一戰(zhàn)成名。兩年后,他再度率軍征討大明,并通過加強汗權的施政手段得以與草原其他部落聯(lián)合,致使明朝在薩爾滸之戰(zhàn)中敗北,由此,北元林丹汗威名遠播,引起了同樣懷有南侵之心的金漢國皇帝努爾哈赤的高度警惕。
金漢國王努爾哈赤的實力漸強之后,曾有意拉攏林丹汗與其一同征伐大明。林丹汗卻一早已然洞悉金人的野心,于是拒絕,并一度停止南征,與明朝一同聯(lián)合抗金。直到滿清入關前,北元林丹汗與清太宗皇太極的多年征戰(zhàn)才以林丹汗的失敗而告終。
林丹汗在誰統(tǒng)治時期被完全征服
北元林丹汗在誰統(tǒng)治時期被完全征服?有關這個疑問,或許應該從明末清初的歷史文獻中尋找答案。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公元1617年,林丹汗與大明王朝征戰(zhàn)的硝煙剛剛散去。與此同時,東方的努爾哈赤建立了后金汗國,并在其治理之下,國力迅速攀升,一度對蒙古帝國形成了新的威脅。
努爾哈赤頗有政治手段,他曾試圖與林丹汗聯(lián)合征伐大明,并承諾滅了大明之后與蒙古共同分享勝利果實。高瞻遠矚的林丹汗一早洞悉了金人的野心,自然不為所動。不僅如此,林丹汗經(jīng)過深思熟慮后,毅然決定停止與明朝交戰(zhàn),轉(zhuǎn)而聯(lián)明抗金,由此,林丹汗與后金皇帝交惡,為日后的戰(zhàn)火埋下了伏筆。
在努爾哈赤執(zhí)政時期,后金與北元多次交戰(zhàn),雙方各有勝負,然而因為北元與明朝的戰(zhàn)略同盟關系,金人吞并蒙古草原的野心一直未能實現(xiàn)。
至于林丹汗在誰統(tǒng)治時期被完全征服,這便是后話了。努爾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極即為,便是后來的清太宗。
皇太極登基后,林丹汗便成為其最大的勁敵。從公元1631年4月至1632年3月,皇太極兩次出兵遠征察哈爾林丹汗,更傳令歸順后金的蒙古各部速率部來會。
當年五月,皇太極集結(jié)十萬大軍,兵分三路窮追林丹汗殘部,五月下旬,清軍進駐歸化城,得知林丹汗已渡黃河而去,于是停止追擊。
公元1634年夏秋,復國無望的林丹汗病逝于青海大草灘。由此,問林丹汗在誰統(tǒng)治期間被完全征服,答案當然應該是清太宗皇太極。
皇太極擊敗林丹汗
滿清歷史典籍上,記載有關清太宗皇太極擊敗林丹汗的輝煌戰(zhàn)績。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公元1632年3月,皇太極親自領兵第三次遠征察哈爾林丹汗,并傳令之前歸順后金的蒙古各部率部前來參戰(zhàn),共同征伐北元。一時間,十數(shù)萬大軍浩浩蕩蕩開赴蒙古草原,一場惡戰(zhàn)即將打響。
四月間,蒙古科爾沁、札魯特、阿蘇特等部的部長及主帥領大隊人馬會集于西拉木倫河岸,十萬雄兵整裝待發(fā)。數(shù)日后,皇太極率領后金大軍越過興安嶺,駐守都埒河,開始商議排兵布陣大計。
據(jù)清宮檔案記載,皇太極擊敗林丹汗一戰(zhàn),并非一帆風順,其間,也遇到過一些阻力。比如大軍駐扎都埒河畔當夜,鑲黃旗有兩名蒙古族部將偷馬出逃,將后金大軍壓境的消息報告給林丹汗,使林丹汗對此一戰(zhàn)有所準備,因而皇太極的偷襲計劃并未能得逞。
林丹汗得悉后,立刻召集部將準備抵御。起初,他欲率軍撤至漠北喀爾喀,伺機展開反擊,然而喀爾喀的三位大汗素日與他不和,此刻并不打算伸出援手。無奈之下,林丹汗率領十萬部將,向西奔逃至庫赫德爾蘇,又渡黃河前往達鄂爾多斯。失去戰(zhàn)斗先機的皇太極遂分兵三路,追趕林丹汗部。歷經(jīng)四十一天的追捕,終一無所獲。
時至五月下旬,皇太極大軍進駐呼和浩特,此時他才得知林丹汗早已南渡黃河而去,哪里還追得上。不得已,皇太極下令停止追擊,大軍折返。
次一番雖未正面交戰(zhàn),然而皇太極在途中收攏了林丹汗所遺部眾數(shù)萬人之多,北元王朝大勢已去,皇太極擊敗林丹汗已成不爭的事實。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