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丞相和王司徒的驚天辯論,估計大家早已耳熟能詳。兩位老人家不辭辛勞在兩軍陣前高聲激辯,實際上一開始圍繞的還是雙方政權合法性的問題。只是后來丞相把辯論變成了一場人身攻擊的罵戰(zhàn),以致王司徒含恨而終。
回到前面的話題,在辯論中,諸葛亮言必稱“漢室”、“曹賊”,儼然是將蜀漢政權歸為正統(tǒng),而曹魏只是篡權奪位的國賊。而王朗這邊則剛好相反,稱諸葛亮北伐軍為“無名之師”,犯上作亂。
網絡配圖
拋開個人好惡不說,其實王司徒的說法是更有道理的。話說東漢末年分三國,從一個大一統(tǒng)的王朝分成了三個國家,皇帝自然也從一個變成了三個。雖然這三個皇帝,均自有說辭,說自己稱帝名正言順。但實際上,按古代的禮制,曹丕是正式接受了漢獻帝的禪讓而登基的。
不管獻帝是否心甘情愿,曹丕手上是有傳國玉璽和禪讓詔書,舉行了禪讓儀式而登上的皇位。歷史上將三國時期的曹魏政權歸為正統(tǒng),就是出于這個原因。
曹丕接受禪讓成為皇帝,立馬就讓劉備的地位非常尷尬。過去三國爭霸時期,曹丕是魏王,劉備是漢中王,大家地位對等,有事好商量。但曹丕稱帝后,蜀漢政權的合法性就成了一個大問題。另外,天下間的人才選擇要投靠的主子時,劉備這邊就比曹丕低了一級,不利于招攬人才。
網絡配圖
因此,找一個理由讓劉備稱帝成為了蜀漢政權的當務之急。但是劉備稱帝有一個很大的阻礙,就是漢獻帝的存在。劉備既自稱皇叔,那是以漢臣自居的。正史記載,曹丕接受禪讓后,將漢獻帝封為山陽公,好好地保護了起來。因為對曹丕而言,獻帝活著已經掀不起什么大風浪,讓他活著還可以繼續(xù)用來牽制劉備等人。
對于這個難題,《三國志·先主傳》中是這樣記載的:“或傳聞漢帝見害,先主乃發(fā)喪制服,追謚曰孝愍皇帝。”意思是說,曹丕登基后,有傳聞說漢獻帝被曹丕害死,劉備既未求證也未責問,直接就為獻帝發(fā)喪,給他舉辦了一場隆重的葬禮。完了之后,宣稱曹丕殺死獻帝,自己繼承大統(tǒng)于西川,成功達到了稱帝的目的。
網絡配圖
然而,盡管當時劉備稱帝是形勢所迫,但當時獻帝并未遇害,劉備就聽信傳言為其發(fā)喪,是不義之舉。如此登上的皇位多多少少都會給后人留下口實,有損其賢德之名。
可是,由于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為了凸顯劉備的正面形象,將這段歷史篡改為曹丕殺害了漢獻帝,給了劉備一個名正言順的稱帝理由。不知各位讀者朋友們,對此做何感想。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