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近三百年的統(tǒng)治中,道教始終得到唐皇室的扶植和崇奉。主要特征是尊崇老子,神化老子。老子不僅被尊為唐皇室的“圣祖”,而且先后被冊封為“太上玄元皇帝”、“太圣祖高上金闕玄元天皇大帝”等。事實上,老子成為唐朝的護國神,道教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
網絡配圖
唐代崇奉道教有明顯的政治目的,它利用道教來制造皇權神授的輿論,神化唐皇室。隋末動亂,社會上廣泛流傳著“楊氏將下,李氏將興”、“天道將改,將有老君子孫治世”(相傳老子姓李,意為李氏將得天下)的政治讖言。李淵父子巧妙利用這些讖言,收服人心,發(fā)展勢力,取得了軍事政治上的巨大好處。
建唐以后,更是有計劃、有目的的利用老子編造神話,自稱是老子后裔,以抬高唐皇室的社會地位。不過唐高祖和唐太宗雖然抬高道教的地位,但并不十分崇道,他們只是巧妙利用道教服務于其政治目的。他們不僅沒有在全國大力推行道教,而且對道教的發(fā)展還予以適當?shù)目刂啤?/p>
網絡配圖
唐高宗比較崇道,親至亳州謁太上老君廟,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老子之母為“先天太后”;命王公百僚與舉子皆習《老子》;又敇道士隸宗正寺,道士行立序位在諸王之次。道教在全國有了較快的發(fā)展。
唐代崇道的另一個原因是利用道教來抑制佛教的發(fā)展。隨著佛、道二教在我國的發(fā)展和流傳,統(tǒng)治者如何對待佛、道二教逐漸成為必須考慮的國策之一。對統(tǒng)治者來說,尊道抑佛或尊佛抑道的原因并不在于二教本身的優(yōu)劣,而主要出于政治上的考慮。
以唐初尊道而言,其中除唐皇室需借吹捧老子來神化唐朝和抬高皇室地位外,主要的原因是當時佛教的盛行直接損害國家的利益。佛教在隋末戰(zhàn)亂之機,大量剃度僧尼和搜刮民財,形成龐大的寺院經濟,直接影響國家的財政收入和士兵來源。唐初在抑制佛教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了道教的作用。唐廷通過抬高道教的地位來達到貶值佛教的目的。
網絡配圖
總之,唐代崇奉道教具有十分明顯的政治意圖,而道教則利用唐帝的尊崇獲得了巨大的發(fā)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