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的詳細經(jīng)過是怎樣的
1936年12月12日,為了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zhàn),一致抗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華清池發(fā)動“兵諫”,扣留了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介石,時稱“西安兵諫”。
西安事變的事件過程
1936年12月12日,時任西北剿匪副總司令的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和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總指揮的西北軍領袖楊虎城在西安發(fā)動兵變,扣留時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中正,以逼蔣“停止剿共,改組政府,出兵抗日”。事變最終以蔣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張而告和平解決,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
西安事變的全程經(jīng)過
事變原因
西安事變的爆發(fā),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張學良將軍在抗爭時期主張的“攘外安內”政策,因與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政策相左而直接導致了西安事件的爆發(fā)。
事變過程
1936年8月29日,得知國民黨特務逮捕秘書、東北大學學生代表、中共地下黨員宋黎和馬紹周、關沛蒼,張學良命譚海率衛(wèi)隊營包圍和查抄了陜西省黨部,即為“艷晚事件”。張學良乃電請蔣委員長親往鎮(zhèn)壓。
1936年12月11日晚間,張學良和楊虎城分別召見東北軍和十七路軍高級將領,宣布第二天清晨進行兵諫。
事變解決后,南京市民自發(fā)放鞭炮到機場迎蔣干,怎么到最后連個簽字都沒有?張回道:“你們政治覺悟沒我高,蔣介石雖然被捕,但是其政治實力還在,既然我們要放他,要把他捧為領袖,那么逼他簽字,他到時還會反悔,要一個君子協(xié)議也很好?!?/p>
尾聲
1936年12月26日蔣介石平安抵達洛陽后,《大公報》稱:“全國民眾聽到這個喜訊,都歡喜得幾乎要發(fā)瘋了。昨天晚間,全國自都市至城關,自成人以至兒童,都熱烈慶祝,歡聲徹夜,這種情形,真是揭開了歷史的新頁”。
結果
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中國提前與日本進入戰(zhàn)爭狀態(tài)。
后繼發(fā)展
西安事變的發(fā)生與和平解決基本停止了內戰(zhàn),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熱情;停止了國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內”政策,迫使國民政府進行國共第二次合作,促成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