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瓚死于199年,字伯珪,遼西令支(河北遷安)人,他的長相異常瀟灑,帥氣,五官精美且聲音洪亮,聰明伶俐而且從小家庭條件優(yōu)越,但是由于家里母親地位卑賤,結果只是當了個郡中小吏。直到后來得到了涿郡劉太守的賞識,將自己的女兒許配了給公孫瓚,公孫瓚才算是時來運轉得以展現(xiàn)自己的才華。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公孫瓚工作勤懇認真,一路做到了中郎將,帶領軍隊勇猛的對抗北方游牧民族,百戰(zhàn)百勝,威震邊疆。由于他過于好戰(zhàn),最后和主張和平為主的上司劉虞不和,兩個人矛盾連連,最后竟然在一起互相攻打,公孫瓚得勝殺死劉虞后,銳氣不如從前,對部下不再像以前那樣信任百倍,導致自己連連敗退,最終被袁紹打敗,然后殺掉妻兒,自己也自殺身亡,勢力被袁紹吞并。
公孫瓚打的勝仗頗多,歷史評價也是很高,魏攸對他贊不絕口:“瓚,文武才力足恃,雖有小惡,固宜容忍。”王勃也是對他贊賞有加寫下了“區(qū)區(qū)公路,欲據(jù)列郡之尊;瑣瑣伯珪,謂保易京之業(yè)”。范曄卻不太認同公孫瓚這個人,認為其兇殘無比:“瓚恃其才力,不恤百姓,記過忘善,睚眥必報?!笨梢姽珜O瓚的曲折人生。
《三國演義》中,劉備對公孫瓚如兄長和恩人一般,劉備投靠公孫瓚的時候,因為公孫瓚和劉備有學友之誼,所以在討伐黃巾軍的時候起用了劉備,讓劉備有機會建立功績,使其駐守平原。可見公孫瓚也是個重情義的熱血男兒。
公孫瓚為什么失敗
公孫瓚從小便是優(yōu)越家庭,即使是母親的地位卑賤,也最終當了個郡中小吏。而且他為人正直,聰明伶俐,對人也是禮讓三分。最終也是獲得了涿郡劉太守的賞識,最終還抱得美人歸,得到了劉太守的女兒。不斷的發(fā)展壯大,最終做到了中郎將,并且勇猛善戰(zhàn),一步一步的對抗這北方游牧民族,戰(zhàn)績輝煌在邊疆也是赫赫有名。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正是由于公孫瓚過于好戰(zhàn),是導致其最終失敗的一大因素。眾所周知,軍事上的失敗必然有政治、經(jīng)濟原因的主導,政治上,首先,袁紹集團雖說不上政通人和,但是人才眾多,有許攸,田豐等謀士為他出謀劃策,而公孫瓚周圍大多為武將。所以在計謀方面輸于袁紹太多,公孫瓚單憑一介猛夫之力,根本沒法和袁紹抗衡。
再者,袁紹家族四世三公,擁有很強悍的政治號召力和行為影響,在袁孫征戰(zhàn)之中,輿論大都會指向公孫瓚,所謂師出無名;公孫瓚的策略不是很到位,雖然他和袁術等大將為同盟,但是盟友幾乎是幫不到他的忙。反過來看袁紹,即使當時只有曹操一個盟友,卻給了公孫瓚很多的壓力。
最后是經(jīng)濟,袁紹當時是在冀州,是當時東漢人口最多,經(jīng)濟也是很繁華,經(jīng)濟最繁華的富豪之地,而公孫瓚的幽州是在內(nèi)蒙一帶的山西,人口少環(huán)境也不利,資源更是不夠,這也一方面的降低了公孫瓚的軍隊戰(zhàn)斗力。這次戰(zhàn)役是公孫瓚一生中最大的失敗之處,也是這次戰(zhàn)役,最終使得公孫瓚死在了袁紹手中。
公孫瓚被誰所滅
公孫瓚年輕的時候就是英勇善戰(zhàn),聰明伶俐,雖然開始只是個小官,但是最終還是得到賞識。后來逐漸進入了人生的巔峰,娶了劉太守的女兒,然后在邊疆和游牧民族作戰(zhàn),百戰(zhàn)百勝。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導致公孫瓚最后失敗的是他和袁紹為爭奪冀州而拉開的界橋之戰(zhàn)。
公元191年,公孫瓚和袁紹在界橋南二十里出交鋒,公孫瓚的白馬義從被袁紹的麴義所破,這讓公孫瓚的作戰(zhàn)雄心降低了很多,隨后便自己建立了易京樓,在里面貪圖享樂。
公元198年,本來袁紹是要和公孫瓚講和的但是公孫瓚沒有理會袁紹,袁紹便帶了大量的軍隊過來攻打公孫瓚,公孫瓚形勢漸漸不妙。公孫瓚派人給公孫續(xù)送密函,并且說以點火為信號,里外攻擊袁紹軍。不料被袁紹的哨兵給截了,袁紹就將計就計,讓公孫瓚誤以為救兵到了,領兵攻出來,一下便遭到袁紹重兵的痛擊,公孫瓚只得又退到城內(nèi)。袁紹就開始挖地道,一直挖到臺樓下,用柱子頂著樓臺,然后用火燒支柱,樓臺也就崩塌了。公孫瓚無路可逃,于是殺了妻子和兒女,然后自殺了結生命。至此,袁紹占據(jù)了幽州,最終兼并了公孫瓚的軍隊。
公孫瓚晚年的時候和他年輕時候相差太遠,不論是軍隊實力還是個人實力。晚年的公孫瓚邊角貪圖享樂,據(jù)說他建立的易京樓七歲以上的男子都不可以進入。對部下的任用也是走上昏庸的道路,親信奸詐小人,所以最終被袁紹擊敗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