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文字幕有码在线视频三级,欧美视频一区亚洲不要,久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久久综合久久首页

          更三高考訂閱頁

          賈誼《過秦論》原文翻譯注釋出處及寫作背景中心思想_文言文大全

          Ai高考 · 文言文
          2022-12-12
          更三高考院校庫

          過秦論 賈誼

          【題解】

          《過秦論》,論秦之過也。原文分為上、中、下三篇。載于《新書》第一卷,《文選》卷五十一,另見于《史記·秦本紀》、《史記·陳涉世家》及《漢書》。全文著重從各個方面分析秦王朝的過失,故名為《過秦論》。本文旨在總結(jié)秦速亡的歷史經(jīng)驗,以作為漢王朝建立制度,鞏固統(tǒng)治的借鑒。

          魯迅先生對賈誼《過秦論》的評價是“沾溉后人,其澤甚遠”的“西漢鴻文”(《漢文學史綱要》),富有氣勢美。從內(nèi)質(zhì)看,述史實,渲染鋪張,材料富瞻,發(fā)議論,簡煉透辟,見解情微。從外形看,起伏多變,文筆放蕩,論證嚴密,語言優(yōu)美。寫秦興,氣焰赫赫,不可一世;寫秦亡,急轉(zhuǎn)直下,迅速覆滅;最后是一錘定音,推出全文論點。讀這樣的文章,不僅使人曉喻歷史經(jīng)驗教訓,明白國家興亡之理,而且為文章的磅礴氣勢而折服,而嘆賞。(摘自《應用寫作》雜志1988年第4-5期《談論說的氣勢美》)

          【作者簡介】

          【 賈生 作者: 唐·李商隱 】

          宣室求賢訪逐臣,

          賈生才調(diào)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

          不問蒼生問鬼神。

          賈誼(前200-前168),世稱賈太傅、賈長沙、賈生。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西漢初期的政論家、文學家。年少即以育詩屬文聞于世人。后見用于文帝,力主改革,被貶。改任梁懷王太傅。梁懷王墮馬而死,自傷無狀,憂憤而死。主要文學成就是政論文,著有《新書》十卷。代表作有《過秦論》上、中、下三篇,《陳政事疏》(亦名《治安策》),《論積貯疏》等?!哆^秦論》總結(jié)了秦代興亡的教訓,實則昭漢之過。《陳政事疏》和《論積貯疏》是批評時政之作,提出用“眾諸侯而少其力”的辦法,鞏固中央集權(quán)制。要“驅(qū)民而歸之農(nóng)”,鞏固政權(quán)。其文說理透辟,邏輯嚴密,氣勢洶涌,詞句鏗鏘有力,對后代散文影響很大。魯迅曾說,他與晁錯的文章“皆為西漢鴻文,沾溉后人,其澤甚遠。”《漢書·藝文志》著錄有賦七篇,被貶長沙途中渡湘水時作《吊屈原賦》,以自諭。謫居長沙三年,作《?鳥賦》,假托與鵬鳥的問答,說明“萬物變化之理”,對死生榮辱,萬物眾生,皆不在意。發(fā)自肺腑,哀傷之情躍然紙上。假辭賦之要,抒憂國之情。其賦皆為騷體,形式趨于散體化,是漢賦發(fā)展的先聲。所著文章五十入篇,劉向編為《新書》十卷,已散佚不全。明人輯有《賈長沙集》,今人輯有《賈誼集》,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原文(上)】

          過秦論·上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舉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而重士,約從離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朋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師,仰關(guān)而攻秦。秦人開關(guān)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已困矣。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以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

          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zhuǎn)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棘矜,非?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譯文(上)】

          秦孝公占據(jù)著崤山和函谷關(guān)的險固地勢,擁有雍州的土地,君臣牢固地守衛(wèi)著,借以窺視周王室(的權(quán)力),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橫掃四海的意圖和并吞八方荒遠之地的雄心。在那時候,(有)商鞅輔佐他,對內(nèi)建立法規(guī)制度,大興耕作紡織,修造防守和進攻的器械;對外實行連衡策略,使山東諸侯自相爭斗。這樣,秦人毫不費力地奪取了西河之外的土地。

          孝公死后,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先后)繼承已有的基業(yè),沿襲前代的策略,向南攻取漢中,向西吞并巴、蜀,向東割取肥沃的地盤,向北占領(lǐng)要害的郡邑。諸侯恐慌害怕,開會結(jié)盟,謀求削弱秦國的辦法。不吝惜奇珍貴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饒的土地,用來招致天下的優(yōu)秀人才,訂立合縱盟約,結(jié)成一體。在這個時候,齊國有孟嘗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魏國有信陵君。這四位封君,都見事明,有智謀,心地誠而講信義,待人很寬厚,對賢能之士很敬重,(他們)以合縱之約擊破秦的連橫之策,將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的部隊結(jié)成聯(lián)軍。在這時,六國士人有寧越、徐尚、蘇秦、杜赫等人為他們出謀劃策,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等人(為各國)溝通意見,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等人統(tǒng)率他們的軍隊。他們曾經(jīng)以十倍于秦的土地,上百萬的軍隊,開往函谷關(guān)去攻打秦國。秦人大開關(guān)門引敵深入,九國的軍隊(卻)遲疑起來,不敢入關(guān)。秦人沒有丟失一支箭那樣的消耗,天下的諸侯(卻)已陷入狼狽不堪的境地了。這樣一來,縱約解散了,各諸侯國爭著割地來賄賂秦國。秦有富余的力量利用對方弱點來制服他們,追趕(九國的)敗兵,百萬敗兵橫尸道路,血流(成河),大盾牌也漂浮得起。(秦人)憑借這有利的形勢,割取天下的土地,(重新)劃分山河的區(qū)域。強國主動表示屈服,弱國(按時)入秦朝拜。待到孝文王、莊襄王依次繼位,他們統(tǒng)治的時間不長,秦國沒有什么大事。

          到始皇的時候,發(fā)展六世遺留下來的功業(yè),以武力來統(tǒng)治各國,將東周、西周和各諸侯國統(tǒng)統(tǒng)消滅,登上寶座來控制天下,用嚴酷的刑罰來奴役天下的百姓,威風震懾四海。向南攻取百越的土地,把它劃為桂林郡和象郡,百越的君主低著頭,頸上捆著繩子,性命聽憑秦的下級官吏處理。于是(又)派蒙恬到北方去修筑長城,守衛(wèi)邊境,擊退匈奴七百多里;胡人(再)不敢到南邊來放牧,勇士不敢拉弓射箭來報仇。接著就廢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燒諸子百家的著作,為的是使百姓變得愚蠢;毀壞著名的城邑,殺掉英雄豪杰;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陽,去掉刀刃和箭頭,用來鑄成十二個金人,以便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然后踏上華山修城墻,借用黃河做護城河,上有億丈高的城墻,下臨不可測量的深淵,作為堅固(的防御工事)。好的將領(lǐng)手執(zhí)強弩守衛(wèi)著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官員、精銳的士卒拿著鋒利的兵器,盤問過往行人。天下已經(jīng)安定,始皇心里自以為關(guān)中的險固地勢,方圓千里的銅墻鐵壁,正是子孫萬代的帝王基業(yè)。

          始皇去世之后,他的余威(依然)震懾著邊遠地區(qū)。可是,陳涉不過是個破甕做窗戶、草繩做戶樞的貧家子弟,是氓、隸一類的人,(后來)做了被遷謫戍邊的卒子;才能不如中等人,并沒有孔丘、墨翟那樣的賢德,也不像陶朱、猗頓那樣富有。(他)躋身于戍卒的隊伍中,從田野間突然奮起發(fā)難,率領(lǐng)著疲憊無力的士兵,指揮著幾百人的隊伍,掉轉(zhuǎn)頭來進攻秦國,砍下樹木作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天下人如同云一樣聚集起來,回聲似的應和他,都帶著糧食,影子似地跟著他。崤山以東的英雄豪杰于是一齊起事,消滅了秦的家族。

          可以斷言,一統(tǒng)天下的秦王朝并不是弱小得(無力抵抗),雍州的地勢,崤山和函谷關(guān)的險固,還是從前那個樣子。陳涉的地位并不比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的國君更尊貴;鋤頭木棍并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那遷謫戍邊的卒子的(作戰(zhàn)能力)并不比九國部隊更強;(至于)深謀遠慮,行軍用兵的策略,(陳涉)也比不上九國的武將謀臣??墒菞l件好者失敗而條件差者成功,功業(yè)完全相反,為什么呢?假使拿東方諸國跟陳涉比一比長短大小,量一量權(quán)勢力量,那簡直是天淵之別了。然而秦憑借著它的區(qū)區(qū)之地,發(fā)展到兵車萬乘的國勢,招致八州的列國諸侯來朝拜自己,已有一百多年歷史;然后將天下作為一家私產(chǎn),用崤山、函谷關(guān)作為宮墻;一個戍卒發(fā)難就毀掉了天子七廟,皇子皇孫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恥笑,是什么原因呢?就因為不施行仁義而使攻守的形勢發(fā)生了變化啊。

          【書評(上)】

          《過秦論》共有三篇。其中寫得最好、影響最大的是這第一篇。它最早附見于《史記·秦始皇本紀》篇末,列為第二篇;后來褚少孫補《史記》,又把它單獨附在《陳涉世家》的篇末?!稘h書》《文選》也都選錄了這一篇。今傳賈誼所撰專著《新書》,當由后人搜輯而成,對此文則明確標出它是三篇中的“上篇”.在《史》《漢》《新書》《文選》四部書中,本篇凡五見,文章字句頗有出入。

          從明、清到當代,幾乎所有的古文選本都選了這篇《過秦論》(上),因此前人對它的評語也很多。如清人姚鼐在《古文辭類纂》中評它為“雄駿宏肆”,近人吳?生在《古文范》的夾批中評它“通篇一氣貫注,如一筆書,大開大闔”.歸納大多數(shù)評論者的意見,主要說這篇文章氣勢充沛,一氣呵成,是古今第一篇氣“盛”的文章。因此吳?的意見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我這篇小文就想先從氣勢充沛這一點談起。

          從語言的角度看,所謂氣盛的文章,多用排比句或?qū)ε季洌酒滩焕猓ㄈ绲?段中從“于是六國之士”以下,先用一“有”字領(lǐng)起,貫穿下面三句,羅列了大量人名,就是排比句式;如“蒙故業(yè)”以下四句,每兩句一對仗,就是對偶句式。也有排比兼對偶的句式,如開頭說秦孝公“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即是)。但這還只是從表面現(xiàn)象去理解。在古典散文名篇中,用排比句或?qū)ε季涞奈恼虏⒉簧?,卻不一定篇篇氣盛。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造句或排或偶,比比皆是,然而讀起來并不感到氣很盛。可見用排比句和對偶句只是使文章氣盛的因素之一,是屬于外在的藝術(shù)技巧,而不是主要因素。

          本篇之所以以氣盛為特點而傳誦不朽,之所以使人覺得有說服力,我以為有三個原因。第一個是最主要的,即這篇文章雖是說理文,其中卻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來敘事。用敘事來說理,可以說是本篇最大的特點。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概括地說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過程和主要現(xiàn)象,同時還貫穿了作者本人的觀點來說明其所以興衰的關(guān)鍵所在。這就幫助我們對這一段歷史事實有比較清楚的認識。這個特點為什么就能使文章讀起來有氣勢呢?關(guān)鍵在于:一、作者既能用概括扼要的筆墨來表達豐富的內(nèi)容,讓讀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這許多東西,自然覺得文章飽滿充沛,讀起來思路自然而然跟著作者的筆鋒走,那當然會顯得氣“盛”了;二、賈誼對秦國由盛而衰、由興而亡的敘述是很有條理的,上來抓住一條縱的線,即從秦孝公之興到秦王朝之亡,始終是按照時間的順序來安排文章的層次先后的;而對某一特定時間內(nèi)的某一點,又突出地加以鋪陳發(fā)揮,使人不僅看到“線”,還看到“線”上的一個個用濃墨重彩著重描述的“點”.于是你不由自主地會順著作者所安排的次序往下推,往下讀,他不中斷,你就不能中斷,他不節(jié)外生枝,你就不能旁及其余。因此,這也給人帶來了氣盛的感覺。

          第二個使讀者感到文章氣盛的原因,亦即本篇所具有的另一特點:賈誼在用寫賦的手法來寫說理散文。寫賦是需要鋪張和夸大的,賈誼寫這篇文章可以說通篇都采用了這種手法。比如第1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舉”“囊括”“并吞”等詞,基本上都同義;“天下”“宇內(nèi)”“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個意思。同一個意思而一連寫上好幾句,既有排比又有對仗,這就是寫賦的夸張手法。下面第2、第4、第5等段中,都有類似的句子,不勝枚舉。所謂“鋪張揚厲”,主要就是指的這一類句子。這樣,氣勢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筆鋒銳不可當,咄咄逼人,讀起來有勁頭,有說服力,而且有欲罷不能之感。這是由于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辭賦作家的緣故。作為作家,賈誼不僅是政治家,也是文學家;作為作品,《過秦論》同樣具有文學作品的藝術(shù)特色。

          還有第三個原因,也是這篇文章所具有的第三個特點,即作者用全篇對比到底的手法寫出了他的論點。對比手法并沒有什么希奇,而本篇精彩處卻在于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即秦國本身先強后弱、先盛后衰、先興旺后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jié)構(gòu)自然宏偉,氣勢也自然磅礴,話也顯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觀形勢的不同,強弱盛衰難易的不同,都從幾方面的對比中顯現(xiàn)出來。而文章氣盛的道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下面我們再一段一段地簡單分析一下。

          前三段,主要寫三個方面:一、秦國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國實力愈來愈強大;三、由于靠實力,秦國統(tǒng)一天下并不很難。第1段著重寫有野心,第2段著重寫有實力,第3段兼而寫之。全篇的鋪排和對比都從這三方面入手,把具體事實貫穿進去,用概括的語言勾畫出大的輪廓來,使敘述的內(nèi)容有了傾向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觀點。如說“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無亡矢遺鏈之費”和第3段結(jié)束處寫“始皇之心,自以為關(guān)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yè)也”等等,都是極寫秦之野心和實力,極寫得天下并不難。與此同時,作者也寫了另一方面,如“四君”“九國之師”“六國之士”等等,愈寫對方也就愈反襯秦之強大,這是烘云托月的手法。但我們卻感到:愈寫秦之強大,就愈見秦之驕橫愚昧;愈寫秦之自信太強,就愈見秦之主觀片面;愈寫秦之野心極大,就愈見秦之眼光短淺。作者雖處處敘而不論,卻處處為最后一段的議論在“蓄勢”.這樣的文章,讀起來自然感到飽滿酣暢了。

          這里想側(cè)重談談第3段。第3段開頭只說了九個字:“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這當然是事實。但也并非一點可寫的事都沒有。可是作者不準備在這里多費筆墨,只把那一條貫穿于秦之各個時期的縱線畫出來就夠了。從行文方面來說,一篇氣盛的文章也不能一點不喘息。第3段開頭的十幾個字,就給全篇形成一個短暫的停頓。明代古文家歸有光就說過,這是“如人吐氣”(見歸有光《評點史記》)。我們固然不能形式主義地看問題,硬要在一氣呵成的文章里安插一個“氣口”;但文章寫到這里,自然有了一個喘息的機會,“如人吐氣”,還是必要的,也是學寫作的人應予注意的。

          前面說過,第3段寫秦始皇:野心與實力,兼而寫之。但第3段與第2段還不一樣。第2段是用正反對比手法兩面寫,第3段卻全從正面寫,把秦始皇的實力和野心描繪得淋漓盡致,愈寫愈足,愈寫愈神氣。甚至到了第4段開頭處,還要找補兩句:“始皇既沒,余威震于殊俗”.吳?生夾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边@就像給皮球或車輪打氣,打到最大限度,再加上兩下,自然球胎或輪胎就非爆裂不可了。然后一下子反跌下來,改從陳涉方面寫起,卻又處處對陳涉寓褒于貶,這就更加寫出秦之滅亡實有自取其禍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論”和“斷”,仍用對比手法把幾個方面綜合到一起,然后得出結(jié)論,即所謂“斷”.為了使結(jié)論下得鄭重,于是又把秦重新提起總說一遍,才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收尾。文章須能放能收,能開能合,始見本領(lǐng)。賈誼在這篇杰作中完全做到了這一點。

          金圣嘆在《才子古文》(歷朝部分)卷二中對本篇加批語說:“《過秦論》者,論秦之過也。秦過只是末句‘仁義不施’之語,便斷盡此通篇文字?!劣谇鞍胗姓f六國時,此只是反補秦;后半有說秦時,此只是反襯陳涉。最是疏奇之筆?!边@是說得相當扼要的。

          應該承認,這篇文章在當時確實起了好影響。賈誼作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統(tǒng)治階級立場為漢王朝出謀劃策;但他卻能認識到農(nóng)民起義的力量,認識到秦王朝滅亡的關(guān)鍵在于失掉民心和過分迷信武力,封建統(tǒng)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終于被人民滅亡。有了這個認識,統(tǒng)治階級才開始考慮如何緩和社會矛盾,以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政權(quán)。這才說明農(nóng)民起義真正推動了歷史前進的車輪。有了賈誼這一番描繪,漢朝的皇帝才能真正總結(jié)秦代由盛而衰、由強而弱的經(jīng)驗教訓。因此,我們一面學會了怎樣作文章,一面也借鑒了歷史。我們讀《過秦論》(上)的目的,也正是為了這個。

          【原文(中)】

          過秦論·中

          秦滅周祀,并海內(nèi),兼諸侯,南面稱帝,以養(yǎng)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風。若是,何也?曰: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滅,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凌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而立私愛,焚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后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詐力,安危者貴順權(quán),此言取與守不同術(shù)也。秦離戰(zhàn)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論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跡,以制御其政,后雖有淫驕之主,猶未有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號顯美,功業(yè)長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領(lǐng)而觀其政。夫寒者利?褐,而饑者甘糟糠。天下囂囂,新主之資也。此言勞民之易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賢,臣主一心而憂海內(nèi)之患,縞素而正先帝之過;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國立君以禮天下;虛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穢之罪,使各反其鄉(xiāng)里;發(fā)倉廩,散財幣,以振孤獨窮困之士;輕賦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約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節(jié)修行,各慎其身;塞萬民之望,而以盛德與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內(nèi)皆歡然各自安樂其處,惟恐有變。雖有狡害之民,無離上之心,則不軌之臣無以飾其智,而暴亂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術(shù),而重以無道:壞宗廟與民,更始作阿房之宮;繁刑嚴誅,吏治刻深;賞罰不當,賦斂無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紀;百姓困窮,而主不收恤。然后奸偽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眾,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自群卿以下至于眾庶,人懷自危之心,親處窮苦之實,咸不安其位,故易動也。是以陳涉不用湯、武之賢,不借公侯之尊,奮臂于大澤,而天下響應者,其民危也。

          故先王者,見終始不變,知存亡之由。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矣。下雖有逆行之臣,必無響應之助。故曰:“安民可與為義,而危民易與為非”,此之謂也。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過也。

          【譯文(中)】

          《過秦論》(中)譯文 秦統(tǒng)一天下,吞并諸侯,臨朝稱帝,供養(yǎng)四海,天下的士人順服地慕風向往,為什么會象這樣呢?回答是:近古以來沒有統(tǒng)一天下的帝王已經(jīng)很久了。周王室力量微弱,五霸相繼死去以后,天子的命令不能通行天下,因此諸侯憑著武力相征伐,強大的侵略弱小的,人多的欺凌人少的,戰(zhàn)事不止,軍民疲憊?,F(xiàn)在秦皇南面稱帝統(tǒng)治了天下,這就是在上有了天子啊。這樣一來,那些可憐的百姓就都希望能靠他安身活命,沒有誰不誠心景仰皇上,在這個時候,應該保住威權(quán),穩(wěn)定功業(yè),是安定,是危敗,關(guān)鍵就在于此了。秦王懷著貪婪卑鄙之心,只想施展他個人的智慧,不信任功臣,不親近士民,拋棄仁政王道,樹立個人權(quán)威,禁除詩書古籍,實行嚴刑酷法,把詭詐權(quán)勢放在前頭,把仁德信義丟在后頭,把殘暴苛虐作為治理天下的前提。實行兼并,要重視詭詐和實力;安定國家,要重視順時權(quán)變:這就是說奪天下和保天下不能用同樣的方法。秦經(jīng)歷了戰(zhàn)國到統(tǒng)一天下,它的路線沒有改,他的政令沒有變,這是它奪天下和保天下所用的方法沒有不同。秦王孤身無輔卻擁有天下,所以他的滅亡很快就來到了。假使秦王能夠考慮古代的情況,順著商、周的道路,來制定實行自己的政策,那么后代即使出現(xiàn)驕奢淫逸的君主,也不會有傾覆危亡的禍患。所以夏禹、商湯、周文王和周武王建立了國家,名號卓著,功業(yè)長久。當今秦二世登上王位,普天之下沒有人不伸長脖子盼著看一看他的政策。受凍的人穿上粗布短襖就覺得很好,挨餓的人吃上糟糠也覺得香甜。天下苦苦哀叫的百姓,正是新皇帝執(zhí)正的憑借。這就是說勞苦人民容易接受仁政。如果二世有一般君主的德行,任用忠貞賢能的人,君臣一心,為天下的苦難而憂心,喪服期間就改正先帝的過失,割地分民,封賞功臣的后代,封國立君,對天下的賢士以禮相待,把牢獄里的犯 人放出來,免去刑戮,廢除沒收犯 罪者妻子兒女為官家奴婢之類的雜亂刑罰,讓被判刑的人各自返回家鄉(xiāng)。打開倉庫,散發(fā)錢財,以賑濟孤獨窮困的士人;減輕賦稅,減少勞役,幫助百姓解除急困;簡化法律,減少刑罰,給犯 罪人以把握以后的機會,使天下的人都能自新,改變節(jié)操,修養(yǎng)品行,各自謹慎對待自身;滿足萬民的愿望,以威信仁德對待天下人,天下人就歸附了。如果天下到處都歡歡喜喜安居樂業(yè),唯恐發(fā)生變亂,那么即使有奸詐不軌的人,而民眾沒有背叛主上之心,圖謀不軌的臣子也就無法掩飾他的奸詐,暴亂的陰謀就可以被阻止了。二世不實行這種辦法,卻比始皇更加暴虐無道,重新修建阿房宮,使刑罰更加繁多,殺戮更加嚴酷,官吏辦事苛刻狠毒,賞罰不得當,賦稅搜刮沒有限度,國家的事務太多,官吏們都治理不過來;百姓窮困已極,而君主卻不加收容救濟。于是奸險欺詐之事紛起,上下互相欺騙,蒙受罪罰的人很多,道路上遭到刑戮的人前后相望,連綿不斷,天下的人都陷入了苦難。從君卿以下直到平民百姓,人人心中自危,身處窮苦之境,到處都不得安靜,所以容易動亂。因此陳涉不憑商湯、周武王那樣的賢能,不借公侯那樣的尊貴,在大澤鄉(xiāng)振臂一呼而天下響應,其原因就在于人民正處于危難之中。所以古代圣王能洞察開端與結(jié)局的變化,知道生存與滅亡的關(guān)鍵,因此統(tǒng)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專心致力于使他們安定罷了。這樣,天下即使出現(xiàn)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沒有人響應,得不到幫助力量了。所謂“處于安定狀態(tài)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義,處于危難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壞事”,就是說的這種情況。尊貴到做了天子,富足到擁有天下,而自身卻不能免于被殺戮,就是由于挽救傾覆局勢的方法錯了。這就是二世的錯誤。

          【原文(下)】

          過秦論·下

          秦兼諸侯山東三十余郡,修津關(guān),據(jù)險塞,繕甲兵而守之。然陳涉率散亂之眾數(shù)百,奮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白梃,望屋而食,橫行天下。秦人阻險不守,關(guān)梁不閉,長戟不刺,強弩不射。楚師深入,戰(zhàn)于鴻門,曾無藩籬之難。于是山東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將而東征,章邯因其三軍之眾,要市于外,以謀其上。群臣之不相信,可見于此矣。

          子嬰立,遂不悟。借使子嬰有庸主之材而僅得中佐,山東雖亂,三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廟之祀宜未絕也。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繆公以來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為諸侯雄。此豈世賢哉?其勢居然也。且天下嘗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險阻而不能進者,豈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勢不便也。秦雖小邑,伐并大城,得厄塞而守之。諸侯起于匹夫,以利會,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親,其民未附,名曰亡秦,其實利之也。彼見秦阻之難犯 ,必退師。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罷以令大國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內(nèi)。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為禽者,救敗非也。

          秦王足己而不問,遂過而不變。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禍。子嬰孤立無親,危弱無輔。三主之惑,終身不悟,亡不亦宜乎?當此時也,也非無深謀遠慮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盡忠指過者,秦俗多忌諱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沒矣。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闔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諫,智士不謀也。天下已亂,奸不上聞,豈不悲哉!先王知壅蔽之傷國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飾法設刑而天下治。其強也,禁暴誅亂而天下服;其弱也,王霸征而諸侯從;其削也,內(nèi)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嚴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內(nèi)叛矣。故周王序得其道,千余載不絕;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長。由是觀之,安危之統(tǒng)相去遠矣。

          鄙諺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quán)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因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

          【譯文(下)】

          秦朝兼并了諸侯,山東有三十多個郡,修筑渡口關(guān)隘,占據(jù)著險要地勢,修治武器,守護著這些地方。然而陳涉憑著幾百名散亂的戌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武器,光靠鋤把和木棍,雖然沒有給養(yǎng),但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飯,縱橫馳騁天下,所向無敵。秦朝險阻之地防守不住了,關(guān)卡橋梁封銷不封了,長戟刺不了,強弩射不了。楚軍很快深入境內(nèi),鴻門一戰(zhàn),竟然連籬笆一樣的阻攔都沒有遇到。于是山東大亂,諸侯紛紛起事,豪杰相繼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東征,章邯得此機會,就憑著三軍的眾多兵力,在外面跟諸侯相約,做交易,圖謀他的主上。大臣們不可信用,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來了。子嬰登位,最終也不曾覺悟,假使子嬰有一般君主的才能,僅僅得到中等的輔佐之臣,山東地區(qū)雖然混亂,秦國的地盤還是可以保全的,宗廟的祭祀也不會斷絕。

          秦國地勢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環(huán)繞,形成堅固防御,是個四面都有險要關(guān)塞的國家。從穆公以來,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個國君,經(jīng)常在諸侯中稱雄。難道代代賢明嗎?這是地位形勢造成的呀!再說天下各國曾經(jīng)同心合力進攻秦國。在這種時候,賢人智士會聚,有良將指揮各國的軍隊,有賢相溝通彼此的計謀,然而被險阻困住不能前進,秦國就引誘諸侯進入秦國境內(nèi)作戰(zhàn),為他們打開關(guān)塞,結(jié)果山東百萬軍隊敗逃崩潰。難道是因為勇氣、力量和智慧不夠嗎?是地形不利,地勢不便啊。秦國把小邑并為大城,在險要關(guān)塞駐軍防守,把營壘筑得高高的而不輕易跟敵方作戰(zhàn),緊閉關(guān)門據(jù)守險塞,肩扛矛戟守衛(wèi)在那里。諸侯們出身平民,是為了利益聯(lián)合起來,并沒德高望眾而未居王位者的德行。他們的交往不親密,他們的下屬不親附。名義上是說滅亡秦朝,實際上是為自己謀求私利。他們看見秦地險阻難以進犯 ,就必定退兵。如果他們能安定本土,讓人民休養(yǎng)生息,等待秦的衰敗,收納弱小,扶助疲困,那么憑著能對大國發(fā)號施令的君主,就不用擔心在天下實現(xiàn)不了自己的愿望了??墒撬麄冏鹳F身為天子,富足擁有天下,自己卻遭擒獲,這是因為他們挽救敗亡的策略錯誤啊。

          秦王滿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錯到底而不改變。二世承襲父過,因循不改,殘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禍患。子嬰孤立無親,自處危境,卻又柔弱而沒有輔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覺悟,秦朝滅亡,不也是應該的嗎?在這個時候,世上并非沒有深謀遠慮懂得形勢變化的人士,然而他們所以不敢竭誠盡忠,糾正主上之過,就是由于秦朝的風氣多有忌諱的禁規(guī),忠言還沒說完而自己就被殺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側(cè)著耳朵聽,重疊雙腳站立,閉上嘴巴不敢說話。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進諫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經(jīng)大亂,皇上還不知道,難道不可悲嗎?

          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會傷害國家,所以設置公卿、大夫和士,來整治法律設立刑罰,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強盛的時候,禁止殘暴誅討叛亂,天下服從;衰弱的時候,五霸為天子征討,諸侯也順從;土地被割削的時候,在內(nèi)能自守備,在外還有親附,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強盛的時候,繁法嚴刑,天下震驚;等到它衰弱的時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因而傳國一千多年不斷絕。而秦朝則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長久。由此看來,安定和危亡的綱紀相距太遠了!俗話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過去的經(jīng)驗教訓不忘記,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鑒)。因此君子治理國家,考察于上古的歷史,驗證以當代的情況,還要通過人事加以檢驗,從而了解興盛衰亡的規(guī)律,詳知謀略和形勢是否合宜,做到取舍有序,變化適時,所以歷時長久,國家安定。

          【總結(jié)】

          賈誼的三篇過秦論

          《過秦論》主旨在于分析“秦之過”,舊分上中下三篇,其實本是一篇,最廣為流傳的《過秦論》是文章的前三分之一,它通過對秦國興盛歷史的回顧,指出秦國變法圖強而得天下,“仁義不施”而不能守天下。而在中篇和下篇,作者則具體地論述了秦統(tǒng)一之后的種種過失。中篇指出秦統(tǒng)一天下,結(jié)束了多年的戰(zhàn)亂,本來處在很好的形勢中,但秦始皇并沒有制定出正確的政策,反而焚書坑儒,以暴虐治天下;到了二世時,也不能改正原先的過失,終致國家傾覆?!哆^秦論》的下篇后部分,作者承接前文,指出在“諸侯并起,豪俊相立”的時候,如果子嬰能改變原來錯誤的政策,“閉關(guān)據(jù)厄”,“荷戟而守之”,是可以守住三秦之地的,以后“安土息民”,徐圖發(fā)展,甚至也可以重新恢復國家的統(tǒng)一,但是遺憾的是,秦朝鉗口閉言的一貫政策,導致上下“雍閉”,子嬰孤立無親,終于不免滅亡的命運。

          相關(guān)人物

          寧越

          戰(zhàn)國時中牟人。相傳他怕種田勞苦,發(fā)憤讀書。別人休息他不休息,別人睡覺他不睡覺。學了十五年終于學成。見漢劉向《說苑·建本》。唐李白《上安州李長史書》:“幸容寧越之辜,深荷王公之德?!?br />
          他家世代種田為生,但他感到種田太辛苦。便問朋友說:“怎樣才能免除種田的辛苦?”他的朋友說:“如果你能立志求學,苦讀30年,就不用再種田了。”

          他說:“別人休息的時候,我不休息,別人睡覺的時候,我不睡覺,我苦讀15年,應當有所成就?!彼炭嘧x書15年,因為品學兼優(yōu),周成公就聘他為師。終于實現(xiàn)了他的志愿。

          相傳晉時有人犯 夜禁被捉到宮里。長官王安期問他為什么犯 禁,他說因為在老師家學習,不知不覺夜深,所以犯 禁。王聽了說:“責罰象寧越那樣勤學的人以樹立自己的威望,是不合理的。”派人把這人送回家。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政事》。

          戰(zhàn)國時齊人攻打廩丘,趙國派孔青率領(lǐng)死士前往救援,抵御齊人,結(jié)果大敗齊軍,俘獲齊軍戰(zhàn)車兩千輛,將三萬具齊軍的尸首葬成兩座大墳。

          寧越對孔青說:“這些車輛、尸首若不加利用太可惜了。不如把齊兵的尸首還給齊人,在齊國境內(nèi)再發(fā)動一次無形的戰(zhàn)役,讓戰(zhàn)車能發(fā)揮另一種運輸?shù)墓δ?,而齊國的府庫就會因掩埋這些尸首而耗竭?!?br />
          孔青說:“萬一齊人拒絕收尸,那該怎么辦?”

          寧越說:“率軍出征作戰(zhàn),不能得勝,是罪一;只準百姓出征,不準百姓返國,這是罪二;不肯接納戰(zhàn)死沙場百姓的尸首,這是罪三。有這三罪,百姓就會怨恨君主,無心盡忠君主,君主無法驅(qū)使百姓效力,這就叫二次進攻。”

          寧越可算是個文武雙全的人,用武能以力取勝,用文能以德取勝。

          徐尚

          戰(zhàn)國時人,以蘇秦為首的合縱連橫謀士。

          蘇秦

          蘇秦,字季子,東周(公元前317年前)洛陽軒里人據(jù)(今洛陽東郊太平莊一帶),是戰(zhàn)國時期與張儀齊名的縱橫家??芍^“一怒而天下懼,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農(nóng)家,素有大志,曾隨鬼谷子學習縱橫捭闔之術(shù)多年。

          與趙秦陽君共謀,發(fā)動韓、趙、燕、魏、齊諸國合縱,迫使秦國廢帝退地,至樂毅破齊前夕,遭車裂而死?!稘h書·藝文志》著錄有《蘇子》三十一篇,今使。帛書《戰(zhàn)國策》殘卷中,存有其游說辭及書信十六篇,與《史記》所載有出入。

          杜赫

          《戰(zhàn)國策》中關(guān)于杜赫的文章有5篇。

          杜赫想讓東周重用景翠,就對東周君說:“您的國家很小,傾盡您的珍寶侍奉顯赫諸侯的籠絡人心的方法,不是太適合,應該好好反思一下。比如張網(wǎng)捕鳥,把網(wǎng)設在沒有鳥的地方,永遠也不會捕到鳥;把網(wǎng)設在鳥多的地方,容易使鳥驚覺,又會把使鳥驚飛。只有把網(wǎng)設在有鳥而鳥不多的地方,才會捕到很多鳥。如今您把錢花在聲名顯赫的人身上,可這些人卻瞧不起您;把錢花在普通人身上吧,您對這些人指望不了什么、無所企求,又浪費錢財。君王只有把錢花在暫時窮困潦倒,現(xiàn)在并不顯赫,將來一定成大器的人身上,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

          周最

          周公子,侍奉秦昭王。其能力較強,但私欲也很重,時刻不忘為自己謀利,所以成不了大事。《戰(zhàn)國策》中涉及的21篇。

          齊國派周最出使韓國,脅迫韓國任命韓擾為相國,罷免公叔。周最為此很苦惱,他說:”公叔和周君的關(guān)系很好,派我出使韓國,使韓國廢掉公叔而立韓擾為相。俗話說:‘人在家里生氣,一定會把怒容在大庭廣眾之下表露出來?!绻逶购摭R國,那是沒有辦法的事,可是他一定會和周君絕交從而痛恨于我呀。“史舍勸道:”您就去吧,我會讓公叔尊重您的?!?br />
          周最來到了韓國,公叔非常憤慨。史舍見公叔說:”周最本來不想出使韓國,是我私下里強迫他來的。周最不想來,是為了您好;我強迫他來,也是為了您好。“公叔說:”請您說說您的理由。“史舍回答道:”齊國一個大夫養(yǎng)了一條很兇猛的狗,不能呵斥,呵斥它就要咬人。有一位客人想試試,先小心地盯住它,輕輕地呵斥,狗沒有動;又大聲呵斥它,狗竟沒有了咬人的意思。周最以前有幸能夠侍奉您,這次不得已才出使韓國。他將按照禮節(jié)慢慢地陳述齊國的要求,韓王一定以為齊王并不急于這樣做,一定不會答應這個要求。如果周最不來,別人一定也會來出使的。來的人和您沒什么交情,又想要討好韓擾,出使肯定會很快,說話的口氣一定很急切,那么韓王一定會答應他。“公叔說:”好?!坝谑蔷秃芫粗刂茏?。韓王果然沒有讓韓擾取代公叔為相。

          陳軫

          戰(zhàn)國時縱橫家。秦國在一次戰(zhàn)爭中打敗了韓國,于濁澤俘虜了韓國的兩個將領(lǐng)。韓臣公仲向韓王獻計,用韓國的一座名城和一些兵器為議和條件,讓秦國向南出兵攻打楚國。楚國處在秦、韓軍隊聯(lián)合進攻的情況下。楚國謀臣陳軫向楚王獻緩兵之計,即告示全國,調(diào)兵遣將,揚言去救韓;并派遣使者,攜帶很重的禮品獻給韓國,阻止秦、韓合兵。韓王果然中計,聽信楚國救援韓國的假言,派人與秦國斷交。秦、韓大戰(zhàn),楚國坐山觀虎斗。韓國大敗。陳軫的緩兵之計運用成功。

          召滑(shào huá)

          召滑是接替昭陽擔任大司馬的人物,也是楚國抗秦派的另一個代表,是一個精明的軍事

          家和外交家。

          前317年,楚簡記此年為”大司馬昭滑救呂之歲“.楚之呂即河南南陽,昭滑救呂,大概

          是為了援助正在與秦兵苦戰(zhàn)的韓魏兩國。

          前314年,昭滑參與了存燕運動的外交活動。

          《趙策二》:

          齊破燕,趙欲存之。樂毅謂趙王曰:「今無約而攻齊,齊必讎趙。不如請以河東易燕地

          于齊。趙有河北,齊有河東,燕、趙必不爭矣。是二國親也。以河東之地犟齊,以燕以

          趙輔之,天下憎之,必皆事王以伐齊。是因天下以破齊也?!雇踉唬骸干?。」乃以河東

          易齊,楚、魏憎之,令昭滑、惠施之趙,請伐齊而存燕。

          前312年,楚兩敗于秦之后,丟失了鄢郢、漢中之地,張儀又企圖再次對楚國發(fā)動外交攻

          勢。

          《楚策一》:

          張儀相秦,謂昭雎曰:「楚無鄢郢、漢中,有所更得乎?」曰:「無有?!乖唬骸笩o召

          滑(原作昭過,形近而誤)、陳軫,有所更得乎?」曰:「無所更得?!箯垉x曰:「為

          儀謂楚王逐召滑、陳軫,請復鄢、郢、漢中?!拐仰職w報楚王,楚王說之。

          有人謂召滑曰:「甚矣,楚王不察于尊名者也。韓求相工陳籍而周不聽;魏求相綦母恢

          而周不聽,何以也?周曰是列縣畜我也。今楚,萬乘之犟國也;大王,天下之賢主也。

          今儀曰逐君與陳軫而王聽之,是楚自行不如周,而儀重于韓、魏之王也。且儀之所行,

          有功名者秦也,所欲貴富者魏也。欲為攻于魏,必南伐楚。故攻有道,外絕其交,內(nèi)逐

          其謀臣。陳軫,夏人也,習于三晉之事,故逐之,則楚無謀臣矣。今君能用楚之眾,故

          亦逐之,則楚眾不用矣。此所謂內(nèi)攻之者也,而王知察。今君何不見臣于王,請為王使

          齊交不絕。齊交不絕,儀聞之,其效鄢郢、漢中必緩矣。是昭雎之言不信也,王必薄之

          .」

          可見,此時召滑已經(jīng)是”能用楚之眾“的抗秦派第一人物和張儀的眼中釘了。

          此策中的謂召滑者,是一個愛國心很強、聯(lián)齊抗秦意志很堅決的外交人物,有可能就是

          屈原。

          召滑后來大概沒有被放逐,而是采取了另一種方式離開了楚國。他被派往越國,開始從

          事一項大膽的征服計劃。

          到了前306年,

          《楚策一》范環(huán)謂楚王:

          ”且王嘗用昭滑于越而納句章,昧之難,越亂,故楚南塞瀨胡而郡江東。計王之功,所

          以能如此者,越亂而楚治也?!?br />
          昭滑在越5年(前311-前307年),其具體事跡已不得而知,但設郡江東、征服了越國的

          大部分地區(qū),應該是無疑的。在前312年楚國遭秦國重創(chuàng)后,昭滑滅越對楚國來說,是一

          項重要的成就?,F(xiàn)在就可以對懷王這么說了:”王雖東取地于越,不足以刷恥;必且取

          地于秦,而后足以刷恥于諸侯?!?br />
          蘇厲

          事跡不如兩位兄長多,但是由于三蘇(蘇秦,蘇代,蘇厲)被后世稱道,也同樣聞名遐邇,也可能含有蘇氏家族雄辯才能遺傳因素的影響,主要為齊國服務。《戰(zhàn)國策》中涉及的8篇。

          《史記 蘇秦列傳》中有對蘇代,蘇厲的詳細介紹。

          樂毅

          生卒年不詳,中山靈壽(今河北靈壽西北)人。戰(zhàn)國后期杰出的軍事家,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

          樂毅先祖樂羊為魏文侯(魏斯,魏國開國君主)手下的將領(lǐng)。曾率兵攻取中山(參見魏滅中山之戰(zhàn)),因功被封在靈壽,樂羊死后,葬于靈壽,從此樂氏子孫便世代定居在這里。中山復國后,又被趙武靈王(?-前295年)所滅(參見趙攻中山之戰(zhàn)),樂毅也就成了趙國人。

          吳起

          戰(zhàn)國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軍事家、統(tǒng)帥、軍事理論家、軍事改革家。衛(wèi)國左氏(今山東省定陶,一說曹縣東北)人。后世把他和孫子連稱”孫吳“,著有《吳子》,《吳子》與《孫子》又合稱《孫吳兵法》,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帶佗

          《易林·益之臨》說:”帶佗、兒良,明知權(quán)兵,將師合戰(zhàn),敵不能當,趙、魏以強“可知他們是趙,魏的將領(lǐng)

          倪良---戰(zhàn)國時期軍事家,率領(lǐng)六過軍隊 始祖--西漢御史大夫倪寬 (?~前103)西漢武帝時千乘郡(今東營市廣饒縣石村鄉(xiāng)倪家村)人。幼年家境貧寒,每下地勞動,總是把《五經(jīng)》掛在鋤鉤上,有空即讀,”帶經(jīng)而鋤“的故事廣為流傳。

          王廖

          戰(zhàn)國時人。名將兼兵法家?!秴问洗呵?不二篇》:”王廖貴先,倪良貴后“.賈誼《過秦論》:”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朋制其兵“.王廖可能即是秦昭王時將軍戮。

          趙奢

          生卒年不詳,號:馬服君,漢族”馬“姓起源。趙國人,與趙王室同宗,當屆貴族。戰(zhàn)國后期趙國名將。戰(zhàn)國八將領(lǐng)之一,主要生活在趙武靈王(前324-前299年)到趙孝成王(前265-前245年)時期,享年約60余歲。

          趙奢的早期活動不詳。據(jù)《戰(zhàn)國策·趙策》載,他對趙勝說:”奢嘗抵罪居燕,燕以奢為上谷(燕郡,治所在今河北懷來縣,轄今張家門以東,呂平以北)守,燕之通谷要塞,奢習知之?!皳?jù)此,他可能參與過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而在惠文王四年(前295年) ”沙丘之亂“后,趙成、李兌專權(quán),迫害武靈王近臣,正值燕陽王召賢,趙奢亡命入燕,得信任,被任命為那守。趙惠文王十二年(前287年)李兌失勢,受其迫害者陸續(xù)回國,趙奢可能此時才回到趙國。

          田忌

          生卒年不詳,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東滕縣南),故又稱徐州子期。戰(zhàn)國初期齊國名將。

          田忌以田齊宗族的身份作齊將,他很賞識孫臏的軍事韜略,向齊威王舉薦孫臏,威王任孫臏為軍師。田忌在孫臏的謀略和協(xié)助下指揮了兩次著名的戰(zhàn)役。

          一次是桂陵之戰(zhàn)。齊威王四年(前353年),魏惠王圍攻趙國的邯鄲,趙求救于齊。齊威王認為魏在邯鄲城下經(jīng)過一年多的苦戰(zhàn),已筋疲力竭,出兵時機成熟,便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率軍八萬救趙。田忌原擬直接進攻魏主力,后采納孫臏”圍魏救趙“、”批亢搗虛“的作戰(zhàn)方針,趁魏國國內(nèi)防務空虛,直搗魏國都城大梁,迫使攻趙的魏軍”釋趙而自救“,待魏軍回兵時,中途予以截擊。結(jié)果,在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大敗魏軍。

          廉頗

          由于列國史書都已經(jīng)被秦始皇焚燒,以下是僅存的關(guān)于廉頗的史料。

          廉頗,生于公元前327年卒于公元前243年,死時已是84歲高齡。戰(zhàn)國時期趙國杰出的軍事將領(lǐng)。主要活動在趙惠文王(前298-前266)、趙孝成王(前266-前245)、趙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時期。

          趙惠文王初,東方六國以齊最為強盛,齊與秦各為東西方強國。秦圍欲東出擴大勢力,趙國當其沖要。為掃除障礙,秦王曾多次派兵進攻趙國。廉頗統(tǒng)領(lǐng)趙軍屢敗秦軍,迫使秦改變策略,實行合縱,于惠文王五十四年(前285年)在中陽(今山西中陽縣西)與趙相會講和。以聯(lián)合韓、燕、魏、趙五國之師共同討伐齊國,大敗齊軍。其中,廉頗于惠文王十六年(前283年)帶趙軍伐齊,長驅(qū)深入齊境,攻取陽晉(今山東鄲城縣西,本為衛(wèi)國領(lǐng)地,后屬齊),威旗諸侯,而趙國也隨之越居六國之首。廉頗班師回朝,拜為上卿(上卿為當時最高級的文官,相當于后來的宰相),秦國虎視趙國而不放貿(mào)然進攻,正是懾于廉頗的威力。此后,廉頗率軍征戰(zhàn),守必固,攻必取,幾乎百戰(zhàn)百勝,威震列國。

          《過秦論》與《阿房宮賦》之比較

          陳從政

          《過秦論》和《阿房宮賦》,前后時隔千年有余,然而異體同構(gòu),流傳千古,同為文苑奇葩。

          異體

          第一,寫作手法不同。

          《過秦論》是一篇政論,因而重在說理,敘史部分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計騙魏將公子卯而襲破其軍的結(jié)果,文中只用”拱手“二字概括。而《阿房宮賦》是一篇文賦,所以重在諷喻,文章極盡描寫之能事,如第2段寫阿房宮中美人之多,便分別以”明星“”綠云“”渭流“和”煙斜霧橫“比喻宮女”開妝鏡“”梳曉鬟“”棄脂水“和”焚椒蘭“.”論“”賦“異體,手法不同。

          第二,立論角度不同。

          《過秦論》因要”過“秦,便反復對比:秦先弱后強之比,九國之師與一秦之比,強秦與陳涉之比,九國之師與陳涉之師之比。兩兩比較,只為激出末句?!惫收庖唤?jīng)揭出,格外警悚出奇,可謂極謀篇之能事矣?!埃ā段恼略戳鳌罚栋⒎繉m賦》則以”寓言“式的描寫,來表明”秦愛紛奢“:”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進而指出秦滅亡的主要原因。

          同構(gòu)

          第一,寫作目的相同。

          西漢初期,經(jīng)濟凋敝,人口減少,賈誼目睹了這一切,便極力主張行”仁政“以”安民“.多次上疏,評論時政,其《過秦論》的目的即是借說秦之過而勸漢文帝”安民“.杜牧更是如此,他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明確表明此文是為了以古鑒今,針砭時政。

          第二,滅亡原因相同。

          賈誼繼承并發(fā)展了漢初叔孫通、陸賈等人關(guān)于秦滅亡原因的觀點,簡潔地概括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杜牧在文末也說:”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施仁義“和”愛人“皆儒家一脈相承之觀點。

          第三,全文結(jié)構(gòu)相同。

          《過秦論》全文5段,前4段敘史,概括了秦自孝公(公元前361年)崛起,到二世滅亡(公元前207年)的整個興亡過程,末段議論,歸納出秦滅亡原因?!栋⒎繉m賦》全文4段,前3段描寫,詳盡地描繪了阿房宮的雄偉壯觀、美人珍寶之多和”秦愛紛奢“之狀,末段發(fā)出感嘆,總結(jié)秦滅亡的教訓。兩文都是前敘后論,篇末明旨。

          第四,都用鋪排渲染。

          《過秦論》雖是政論,但賈誼首先是一個漢賦大家,因而多用寫賦手法,”鋪張揚厲“.如敘秦孝公之雄心”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敘九國之師攻秦”于是六國之士,有寧越……之屬為之謀,齊明……之徒通其意,吳起……之倫制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guān)而攻秦“;始皇”威振四?!笆恰眾^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大段鋪排形成了一種波瀾壯闊的氣勢?!栋⒎繉m賦》更極盡鋪排渲染之能事,”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極寫樓閣密而奇;”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極寫宮女多而美;”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庚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極寫秦王生活奢而糜。鋪排渲染之中溢出文章之”主意“.

          第五,語言整齊峻拔。

          《過秦論》多用駢偶,工整雄峻。如首段末句”當是時也,商君佐之“以下”內(nèi)“”外“對應,一氣呵成;第2段首句”蒙故業(yè),因遺策“以下”南取“”西舉“”東割“”北收“并舉,氣吞九州。《阿房宮賦》首句即奇,”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板X鐘書說它”發(fā)唱驚挺,操調(diào)險急“(《管錐編》),像”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這樣的四字句更增強了文章的氣勢。此外,兩文都使用了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既形象,又生動,給人以審美的愉悅。

          【主要內(nèi)容】

          《過秦論》是史論,文章總論了秦的興起,滅亡及其原因,鮮明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其目的是提供給漢文帝作為改革政治的借鑒。

          【寫作特色】

          1.以史實為論據(jù),用觀點統(tǒng)率材料。本文敘史的特點是在觀點統(tǒng)率下對史實作出高度概括。如秦”取西河之外“,是商鞅計騙魏將公子卯而襲破其軍的結(jié)果,文中以”拱手“二字作了概括。作者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在敘史時所看重的是歷史過程的本質(zhì),而不講細節(jié)的準確。

          2.對比論證方法。本文通篇采用對比論證手法,集中表現(xiàn)在第5段。秦國的過去和現(xiàn)在比,陳涉與九國之師比,秦強盛之久與秦滅亡之速比,這樣通過對比論證突出文章的中心論點。

          3.語言有辭賦特色,講究鋪排渲染。如開頭寫秦孝公的雄心,連用”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等四語;中間寫九國之師攻秦,四君、九國、謀臣、策士、武將,一一列名,顯得有聲勢;寫秦始皇,則極力塑造出他那”威加海內(nèi)“的形。行文多用駢偶,讀起來鏗鏘有力,且句式變化多端,不顯得單調(diào)。

          【字詞整理】

          1、通假字

          ①合從締交(”從“通”縱“.讀zòng.)

          ②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讀jué。)

          ③ 贏糧而景從(”景“通”影“.讀yǐng.)

          ④ ??棘矜,非……鎩也(”?“通”鋤“.讀chú。)

          2、 一詞多義

          ① 因

          因遺策(沿襲,動詞)

          因利乘便(趁著,介詞)

          因河為池(憑借,依據(jù),介詞)

          ②之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的,結(jié)構(gòu)助詞)

          趙奢之倫制其兵。(這,指示代詞。)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詞)

          聚之咸陽(到,動詞)

          ③ 及

          非及向時之士(趕得上,追得上,動詞)

          及至秦始皇(到,介詞)

          ④ 北

          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北方,方位名詞)

          追亡逐北(敗北的軍隊,名詞)

          ⑤ 制

          ……趙奢之倫制其兵(統(tǒng)率,動詞)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動詞)

          履至尊而制六合(統(tǒng)治,動詞)

          ⑥ 兵

          ……趙奢之倫制其兵(軍隊,名詞)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詞。下文”信臣精座陳利兵而誰何“、”斬木為兵“中”兵“同此)

          行軍用兵之道(軍隊,名詞)

          ⑦ 亡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丟失,丟掉,動詞)

          追亡逐北(逃亡,動詞。在此用作名詞:逃亡的軍隊)

          吞二周而亡諸侯(滅亡,動詞。)

          ⑧ 舉

          包舉宇內(nèi)(舉起,拿走,動詞)

          西舉巴、蜀(攻取,動詞)

          ⑨ 遺

          因遺策(遺留下來,動詞)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跌,丟失,動詞)

          ⑩ 策

          因遺策(策略,計策,名詞)

          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鞭子,名詞)

          3、 詞類活用

          ① 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詞”履“帶補語”至尊“,用作動詞:登上。)

          ② 子孫帝王尤世之業(yè)也(名詞”帝王“帶省略介詞”于“的補語”萬世“,用作動詞:稱帝稱王。)

          ③ 將數(shù)百之眾(名詞”將“帶賓語”數(shù)百之眾“,用作動詞:率領(lǐng)。)

          ④ 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詞”序“帶賓語”八州“,用作動詞:安排,布置,引申為”統(tǒng)轄“.)

          ⑤ 尊賢而重士(形容詞”重“帶賓語”士“,用作動詞:敬重、看重。)

          ⑥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名詞”席“、”包“、”囊“分別作”卷“、”舉“、”括“的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tài):像席子一樣,像包裹一樣,像口袋一樣。)

          ⑦ 內(nèi)立法度……外連衡而斗諸侯(方位名詞”內(nèi)“、”外“分別作”立“、”連“的狀語,表示行為動作的方法:對內(nèi),對外。)

          ⑧ 流血漂櫓(漂,動詞使動用法:使……漂浮。)

          ⑨ 序八州而朝同列(朝,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朝拜。)

          ⑩ 會盟而謀弱秦(弱,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弱,削弱。)

          11.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固,形容詞作名詞,堅固的地方)

          古今異義

          務耕織(從事)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兩手相合)

          惠文、武、昭襄,蒙故業(yè)( 承受)

          西舉巴蜀(攻?。?br />
          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來,召納)

          相與為一(援助)

          皆明智而忠信(可靠)

          鑄以為金人十二(金屬)

          臨不測之淵以為固(把;作為,認為)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把;作為,認為)

          才能不及中人(一般人)

          天下云集而響應(象回響一樣應)

          將數(shù)百之眾(帶領(lǐng))

          斬木為兵(兵器)

          嬴糧而景從(擔負,背)

          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肴山以東)

          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復仇)

          2023高考備考攻略

          高考資訊推薦

          文言文

          文言文頻道為你提供文言文翻譯,文言文大全,文言文閱讀,文言文 ... [進入專欄]

          報考信息

          動態(tài)簡章計劃錄取分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