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從北伐的目的還是從整肅軍紀,馬謖都必須要死,諸葛亮殺馬謖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殺了馬謖能夠換取全軍繼續(xù)北伐的腳步,這筆買賣還是很劃算的。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諸葛亮六出祁山問鼎中原絕對不是要一直打到中原,因為曹魏的勢力太大了,這點諸葛亮很清楚,他知道蜀國和魏國的差距,光復漢室只是諸葛亮的一個響亮的口號罷了,真正要是出去,連長安城的大門都不一定能見到,但是他還是堅持要北伐了。這首先是因為北伐能夠轉(zhuǎn)移國內(nèi)矛盾,并且借機能夠奪了李嚴魏延的權利,所以諸葛亮是無論如何都不會同意魏延的子午谷的計策,北伐之路是諸葛亮的一步好棋。
司馬懿是一個好對付的人么?肯定不是,它是一塊難啃的骨頭,但是諸葛亮沒有派魏延趙云或者是姜維而是選了馬謖。
我們都知道馬謖是諸葛亮的心腹之一,不管能力怎么樣,人家忠心耿耿呀,他拍馬謖去就是為了在軍隊中安插自己的棋子,然后排擠魏延的人。有人說諸葛亮是一個心胸廣闊的人,但是看看他怎么對待李嚴的。再加上馬謖表現(xiàn)的并不弱,他的計策平定了南中,反間計對付司馬懿,他對馬謖能夠守住接聽還是抱有很大信心的,因此不在乎劉備死前的囑托。
在街亭失守之后,蔣琬用晉文公的話來回答諸葛亮關于馬謖如何處置的問題,其實諸葛亮心里也明白,魏延等人就等著這個機會呢,如果馬謖不死,難做的就是諸葛亮。
馬謖失街亭敗給了誰
馬謖剛愎自用,不聽諸葛亮建議,不聽王平勸導,仍然駐扎在街亭山上,遠離水源。這件事情讓偵查的魏軍士兵知道之后稟告了魏明帝。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魏明帝是曹睿,當他知道馬謖守在了街亭山上之后大喜,這是一個好時機,在司馬懿的建議之下立刻派驍勇善戰(zhàn)的張郃整理兵馬前去街亭。
張郃到了之后潛伏下來,然后觀察水源的情況,確定馬謖舍棄水源上了山之后心中大喜,立刻讓士兵用大石頭堵了蜀國軍隊的水源,把糧道毀了,這樣一來,馬謖無水無糧食,在山上困住了,下令縱火燒山。
蜀軍士兵沒有水喝,饑渴難耐,于是軍心自己就散了,不用別人攻打,自己就敗了。趁著山上混亂,張郃集結(jié)一群人開始進攻。馬謖集結(jié)主力人馬沖破了圍堵,一路奔回大本營,退回軍中,街亭失守。
馬謖沒有聽從諸葛亮的軍令,違背了靠山靠水扎營的原則,孤軍上山,讓蜀軍失了北伐的最好時機,馬謖必須要為這件事情負主要責任。
諸葛亮開總結(jié)大會:異常痛心的看著被綁著的馬謖:“我選錯了你,你真讓我失望?!敝鬄榱苏C軍紀下令將馬謖斬首。
死之前,馬謖上書給諸葛亮說:“我知道您待我如父子一樣,這次我違背了您的指令,這讓軍法難容,您處罰我是應該的,我死而無怨,懇請丞相照顧好我家人。”諸葛亮老淚縱橫,心如刀絞,在馬謖死后將他兒子收為自己的義子。
馬謖用計失敗
馬謖紙上談兵用的是韓信的計策,但是韓信的背水一戰(zhàn)成功了,馬謖的守街亭卻失敗了。身為歷史上著名的兩個戰(zhàn)役,結(jié)果卻是一勝一敗,為什么會產(chǎn)生這樣的結(jié)局呢?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其實兩者在戰(zhàn)術上都有共同點,都是先斷了自己的后路,讓自己的軍隊只能向前和敵人拼命,不是生就是死。置之死地而后生,這就是韓信在解釋自己為什么在井徑口背水而戰(zhàn)時說的話;“人的潛力只無限的,有時候有了退路反而會讓人膽怯,一直在想著不勝利沒關系,但是把后路切了,就只能拼了!”馬謖在守衛(wèi)街亭的時候也想這么做,但是他沒有背靠水,而是靠著山,違背諸葛亮靠水扎營的軍令。他想制造軍隊危機感,想效仿韓信活捉趙王。
但是他沒有考慮時代環(huán)境,在秦末時期,是最不拿人命當回事的時代,秦始皇焚書坑儒大修長城死傷數(shù)十萬,項羽埋了二十萬秦軍,白起將數(shù)萬戰(zhàn)俘沉入江中……在那個年代,投降的軍隊是沒有好下場的,都是死路一條,所以哪怕不是背水一戰(zhàn),要么戰(zhàn)死,要么投降之后繼續(xù)死,所以他們會拼命。
來看看馬謖在的三國時期,這是重視人才和軍隊力量的時代,除了董卓之外,幾乎沒有出現(xiàn)殺戰(zhàn)俘的事情。而且像孟達這樣的人可以幾次降而復叛,但是仍然在不同的陣營里活得風生水起,所以這一招對于馬謖帶領的士兵來說,沒有威懾力。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