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 一直以來被大家熱議。也有很多讀者問,劉備難道就劉禪一個兒子嗎?非要選他繼位?劉備確實不止一個兒子。歷史記載,他有四子。
劉封 劉備義子,性格剛猛,氣力過人。隨趙云、張飛等掃蕩西川,頗有戰(zhàn)功,而后又統(tǒng)領(lǐng)孟達攻取上庸,深為劉備信任。但是后來關(guān)羽北伐曹魏,多次要求劉封起兵相助,劉封不從。而后又侵凌孟達,迫其降魏。孟達與魏徐晃共襲劉封,并勸劉封投降,劉封不降,又遭部下叛變,敗歸成都。劉備在諸葛亮的建議下賜死劉封。劉封自裁,劉備深表痛惜。
劉禪 小名阿斗。劉備去世后繼位成為蜀漢皇帝。劉禪初為皇帝時,對諸葛亮非常信任,軍國大事全權(quán)委任于諸葛亮。諸葛亮、蔣琬等賢臣相繼去世后,劉禪自身無力把持國政,宦官黃皓開始專權(quán),迫使姜維外出屯田避亂,蜀漢逐漸衰敗。后魏國大舉征伐蜀漢,劉禪投降,漢朝滅亡。劉禪舉家遷往洛陽,被封為安樂公。劉禪從公元223年登基,至公元263年降魏下臺,稱帝在位共41年,是在三國時期所有國君中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在那種群雄割據(jù)、兵連禍結(jié)的戰(zhàn)亂年頭,劉禪安穩(wěn)地做皇帝歸因于諸葛亮的輔佐。公元234年,諸葛亮死后,劉禪又做了29年的皇帝,蜀漢開始衰敗,公元263年蜀漢被曹魏所滅,劉禪投降曹魏,被封為安樂公。
網(wǎng)絡配圖
至于說,劉備為什么要立劉禪,這可以從《三國志》的記載中得到答案。劉備給劉禪的遺詔中有這么一段話:“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意思是說:諸葛亮對射援稱贊劉禪的智慧,射援又將這贊辭告訴了劉備,劉備很高興,予以勉勵。諸葛亮不會阿諛奉承,劉備也相信諸葛亮,因此也認同劉禪非魯鈍之人,所以立劉禪。當然還有一點,劉禪為長子。
劉永 蜀章武元年劉備派司徒許靖策立劉永為魯王。蜀建興八年因與東吳預定滅魏后分疆,魯在吳地而改封劉永為甘陵王。劉永向來憎惡宦官黃皓,黃皓得寵當權(quán)后,向劉禪誣陷劉永,令到劉永十多年都不能朝見劉禪。魏咸熙元年蜀國滅亡,劉永被遷往洛陽,被封為奉車都尉、鄉(xiāng)侯。 劉理 建興八年,劉禪因魯、梁兩地的地理位置在吳國境內(nèi),所以改封弟弟魯王劉永為甘陵王,梁王劉理為安平王。延熙七年,劉理去世,謚號悼王,時年不滿三十歲。其子劉胤繼承安平王的爵位。
劉禪如何成為三國在位最長的皇帝?
一句“此間樂,不思蜀”,不僅讓蜀漢后主劉禪成為名人,也讓他成為“扶不起來”的典型。其實,真正的劉禪并不完全是這樣的。
一、很有智慧
公元223年,劉備命喪白帝城,太子劉禪繼蜀漢皇帝位,史稱后主。
應該說,劉禪接手的是一個十足的爛攤子。外部,宿敵魏國一直虎視眈眈;盟友東吳成了勢不兩立的仇人。內(nèi)部,精兵良將已所剩無幾,雪上加霜的是,朱褒、雍闿、高定、孟獲等數(shù)郡又先后叛亂,政權(quán)隨時可能傾覆。真可謂內(nèi)憂外患,岌岌可危,這么糟糕的局面,即便是劉備收拾起來都不容易,何況才年僅十七歲的幼主劉禪呢?
然而劉禪繼位不過短短五年時間,“務農(nóng)殖谷,閉關(guān)息民”,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恢復了元氣?!澳险魉目?,四郡皆平”,國內(nèi)局勢實現(xiàn)了平定?!皡峭鯇O權(quán)同恤災患,潛軍合謀,掎角其后”,吳蜀聯(lián)盟重修舊好?!皼鲋葜T國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詣受節(jié)度”,友邦良將紛至沓來入朝相助,外交成果令人矚目。不但使危機四伏的蜀漢政權(quán)徹底走出低谷,反而使國家呈現(xiàn)一種中興的氣象。
如果說這些還不足以說明劉禪的能量的話,那么下面這幾件事,應該多少可以見些端倪了。他先后立張飛的兩個女兒為自己的皇后,又將自己的女兒許給了關(guān)羽之孫、關(guān)興之子、年輕有為的蜀漢將領(lǐng)關(guān)統(tǒng)為妻,這樣就將劉備政權(quán)最核心的勢力變成了自己最可依靠的班底,活脫脫又一個新版的桃園三結(jié)義。
網(wǎng)絡配圖
《魏略》中還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大將軍曹爽死后,因懼于司馬懿父子的迫害,夏侯霸偷偷攜帶家小和親信前來投奔宿敵蜀國,劉禪親自出城迎接。夏侯霸非常感動,不禁感嘆真有乃父之風。原來,這其中還有一個心結(jié)呢!夏侯霸的父親夏侯淵在兩國征戰(zhàn)中被劉備部將黃忠所殺,劉禪深知這件事情在夏侯霸心中的陰影,特意一臉真誠地對夏侯霸說:“卿父自遇害於行間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一語將這筆血債輕描淡寫地撇清之后,話鋒一轉(zhuǎn),指著自己的兒子對夏侯霸說:“此夏侯氏之甥也?!本褪钦f,你的父親并非死于我父輩之手,況且,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呢,咱們是真正的親戚啊!原來,劉禪之妻乃張飛之女,而張飛之妻又為夏侯淵的堂妹,這不是一家人嗎?一句話,大大拉近了彼此的距離。夏侯霸從此死心塌地地跟定了劉禪,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劉禪的這一手懷柔之術(shù),游刃有余,揮灑自如,恐怕劉備在世,也不過如此吧! 對于劉禪,最有資格評價的人便是諸葛亮。現(xiàn)在我們能夠見到的史料有兩條,一是《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曾對射援稱贊劉禪,射援又將諸葛亮的話告訴了劉備,劉備聽了非常高興,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意思是連丞相諸葛亮都稱贊你劉禪聰明過人,雄韜大略,遠遠超過人們的期望,我還有什么可擔憂的?二是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币粋€敏字,明確地肯定了劉禪的天資聰穎、敏銳通達。以諸葛亮的人品,是斷不會阿諛諂媚的,以陳壽的治史之嚴謹求實,也是斷不會無端溢美的。
二、很有謀略
網(wǎng)絡配圖
自古以來,少主重臣,就是一對冤家,能夠和睦相處的極少,更多的還是以悲劇告終。諸葛亮為了打破這個定律,實現(xiàn)雙贏,他選擇了北伐。離開權(quán)力中心,給劉禪空間。史載,諸葛亮生前輔佐劉禪十余年,只在朝中呆了三年多一點,還基本上都是在劉禪繼位初年的那一段,而等到劉禪年齡大些后,諸葛亮幾乎就沒有回過成都,一直呆在漢中。
諸葛亮的心思,劉禪顯然是讀懂了,看他的一片孝心是多么真誠又多么令人感動:“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眲⒍U在后方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不管朝中大臣們意見如何,要啥給啥,哪怕是死了很多人,靡費了很多錢糧,也從不表露出半點不滿。諸葛亮一死,劉禪馬上就停止了北伐。
劉禪成為真正的大東家后,立即推行自己思之已久的治國方略。他十分果斷,又十分沉穩(wěn),從此不再設(shè)置丞相一職,而是由二人分擔其責,且還不是簡單的一分為二,而是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費袆為大將軍,主管軍事,兼管行政。使兩人的權(quán)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但又各有側(cè)重。這種巧妙的人事安排,全新的政治格局,意味著劉禪絕不會允許再次出現(xiàn)事無巨細皆決于丞相的尷尬局面,也確實有效避免了君權(quán)不振的情況發(fā)生,使任何一方成為權(quán)臣的可能性都幾乎降為了零。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