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一直到死的最后一刻,都重復著一句話:
“諸臣誤我”
還有一句話是:
“文臣人人可殺”
崇禎皇上到死,都認為大明朝滅亡這個鍋,應該是由文官來背的。
網絡配圖
這個說法不能說完全正確,明朝滅亡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歷史事件,其中有各種各樣的原因。體制原因軍事原因,自然災害歷史包袱,他崇禎本人也有很大的一部分責任。但是這個說法絕對不是錯誤的,明朝滅亡,文官確實應該背主要的鍋。
太貪了,太自私了。
到了崇禎這個時候,皇族,勛貴(軍事貴族),文官,已經成了大明朝的三個巨大的吸血蟲,人人趴在大明朝身上吸血,沒有一個人為這個走到末路的王朝考慮,更沒有人為普天下的蒼生考慮。
崇禎初年陜西大旱,朝廷撥下十萬石糧食賑災。還沒出北京,就被北京的京官們貪走五萬石,一路運一路揩油,到了地方,巡撫割一刀,知府割一刀,知縣再來一下,然后僅剩下這一點點糧食發(fā)給了各地鄉(xiāng)紳,美其名曰“代發(fā)”,發(fā)著發(fā)著就沒了,最后到了百姓手里,就剩下一點谷糠了。
明末的官員,大概就是這種節(jié)操。
最后腐敗到了什么程度呢?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破北京,破北京之前,朝廷三個月時間受到的各省稅銀不過幾萬兩,國庫空的一無所有,崇禎幾次下令官員們捐款都收效甚微。李自成占領北京之后,講北京的達官顯貴們嚴刑拷打,逼他們拿出家產,最后得到的財富是——七千萬兩。
明朝的正額賦稅,大概在五百萬兩左右,僅僅在北京的京官們的家產,就等于朝廷十幾年的收入。
網絡配圖
魏忠賢說了這么久,和魏忠賢有什么關系呢?
因為自古以來,皇帝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要對付龐大的文官集團,就必須找?guī)褪帧?/p>
在兩漢魏晉南北朝,這個幫手是外戚,也就是皇后的娘家人,可是后來外戚幫著幫著就自己當皇帝了(王莽,楊堅),于是皇帝就不敢再讓他們幫忙了,只能另找?guī)褪帧O(jiān)。
太監(jiān)文化水平不高,能力也許也有限。可是太監(jiān)的忠心是不用質疑的,受限于生理結構,太監(jiān)即使做到頂峰,也只能是個太監(jiān),沒有篡位的想法,皇帝用著放心。所以即使魏忠賢已經稱“九千歲”,各種稱號權力登峰造極,他也并沒有造反的想法(當然他也沒有這個能力),在天啟皇帝的眼里,他不過就是一條狗而已。
但這條狗,在皇帝面前是狗,面對文官,卻成了惡狼。
東廠
魏忠賢憑借皇帝的寵信,徹底打垮了東林黨,一統(tǒng)江湖。雖然將整個文官集團變成了腐敗集團,但是卻避免了文官內訌,皇帝的旨意能夠順利的下法,事情能夠辦成,對于一個朝廷來說事情能夠辦成,比什么都重要。
網絡配圖
在魏忠賢當政的時候,明朝的財政還不至于到捉襟見肘的水平,邊境戰(zhàn)爭也能夠打贏。朝廷里的文官在魏忠賢面前一個個都是孝子賢孫,說一不二。崇禎把魏忠賢干掉了,文官卻開始陽奉陰違,加之派系分裂,斗爭和吵架成為了崇禎朝廷的主流,相比魏忠賢時期,效率確實下降了許多。
所以崇禎最后收斂魏忠賢,也算是對自己過去所謂的一次不公開的懺悔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