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桃園結義”最核心的問題不是在哪兒結義的問題,而是誰是大哥的問題。三人中,論財力劉備不如張飛;論武藝劉備在關羽和張飛之下;論年齡,有野史說關羽比劉備還大。但是三人結義時為什么關、張會甘愿屈為老二、老三而獨尊劉備為大哥呢?愚以為這除了跟三人中劉備最為年長外,還跟劉備身上具有過人的能力有著莫大的關系。
易中天曾說劉備先后“五易其主”,其實小覷了這個善于寄人籬下來發(fā)展自己的“天下英雄”。易中天將其易主的歷史說少了一半,可能是易老讀史不精所致。
網(wǎng)絡配圖
且看《三國志》中關于劉備在赤壁之戰(zhàn)前十易其主的具體記載:
1.最初跟隨校尉鄒靖討黃巾。(《三國志·先主傳》)
2.在平原人劉子平的推薦下,跟隨了史失其名的青州從事。(《三國志·先主傳》裴注引《典略》)
3.投靠大將軍何進的都尉毌(音貫)丘毅。(《三國志·先主傳》)
4.投奔幽州公孫瓚。(《三國志·先主傳》)
5.與公孫瓚的青州刺史田楷屯兵齊國(今山東淄博市),受田楷節(jié)制。(《三國志·先主傳》)
6.離開齊國投歸徐州牧陶謙。(《三國志·先主傳》)
7.陶謙死后,劉備領徐州牧,旋被呂布擊敗,投降呂布,屯兵小沛(今江蘇沛縣東)。(《三國志·先主傳》)
8.被呂布打敗,投歸曹操。(《三國志·先主傳》)
網(wǎng)絡配圖
9.在徐州被曹操打敗,投歸袁紹。(《三國志·先主傳》)
10.離開袁紹,投歸劉表。(《三國志·先主傳》)
“城頭變幻大王旗”,如此頻繁地改換門庭,古今跳槽者無出其右,似有反復無常之嫌。不少善良的讀書人會問:這樣的“變色龍”劉備,能算大英雄嗎?
在三國時期,劉備是最后崛起稱霸的,除了諸葛亮及龐統(tǒng)輔佐外,還有他心意堅韌和機謀權變的能力有關系。
劉備深知道德的感化力量,所以他一直高舉仁德信義的旗幟,身邊武將至死不渝地拚殺也是助他成功因素之一。劉備即使需要利用權力、機變的時候,他也決不放過機會,不過他比曹操適度而已?;旧戏夏莻€時代老百姓〝譴惡楊善〞的傳統(tǒng)文化心理。劉備的“遣眾將”、“摔阿斗”、“要投江”成了他留給后人的“遺產(chǎn)”。劉備十年磨一劍的御人功夫的確是爐火純青。
因為劉備學的是帝王術,所以深不見底。 一般人會以為這個人其實沒有什么大才,他沒有出眾的才華,寫不出出眾的文章;沒策劃過一兩次像樣的謀略,在曹操面前說到英雄時手中的筷子都嚇落了,其實,這只是表面現(xiàn)象。
網(wǎng)絡配圖
專心地做好一件事情,就是要把精力投入到自己所善長的地方。同樣,現(xiàn)在大多數(shù)人的生活無外乎為吃飯而早九晚五,搭公共汽車上班下班,回家休息,沒多大區(qū)別??删褪窃谶@樣的環(huán)境里面,卻分出了成功者和失敗者。成功者不是因為他們有過人的才華,而是他們在自己認為能做好的事情上多花了幾分鐘的時間。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