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七屆復旦首席經(jīng)濟學家論壇上,上海財經(jīng)大學校長劉元春表示,“我國有40萬博士生,像乞丐一樣在做研究工作,他們每個月的收入僅有3000多元,建議增加10萬塊錢,使他們每個月的收入達到1萬塊錢,這樣就可以把博士生培養(yǎng)成頂尖人才。
11月26日在第七屆復旦首席經(jīng)濟學家論壇上,上海財經(jīng)大學校長劉元春表示,我們國家有40萬左右的博士生像乞丐一樣在從事各項研究工作;他們每個月的收入都不夠溫飽,僅僅為三千元一個月;
在此,劉校長痛心疾首地呼吁道,有關(guān)部門應該增加對于這些研究人員的補貼,他建議最好能夠增加到10萬塊錢,使研究人員每個月收入達到1萬塊錢。這樣一來,可以把博士生培養(yǎng)成頂級人才。
劉校長的話言之有理,目前國內(nèi)在校的博士研究生,確實收入有點低了。月薪或者說是津貼僅僅為三千塊左右,對于三十而立左右的年紀,這點錢夠干嘛的?家里沒錢,又怎么結(jié)婚買房子、生孩子?更何況,他們每天熬夜做實驗,從早8點半一直工作到凌晨1點,拿著這么低的補貼,身體都快累垮了,他們那么拼圖個啥呢?
沒有好的待遇就不住人的,就指望所謂的愛國精神嗎?根本不切實際。
俗話說,戲子高薪千萬貫,士郎寒門苦讀窮,現(xiàn)在看來的確如此。現(xiàn)在中國的形式要是說最容易賺錢的方式,相信很多人都會說是混跡在娛樂圈當中。
現(xiàn)在福布斯排行榜中也是有很多明星藝人們也是加入了這個排行榜當中,他們只需要出演一部戲就夠普通人干十年甚至幾十年的努力工作賺到的錢了;可是,他們對于國家、對于社會的貢獻真的有比科學家、學者和教師多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
事實上,博士生的收入如此微薄,真的讓人覺得難受不已。其實能招收博士的學校都不差錢,只是校領(lǐng)導不愿意拿一部分出來補貼學生。很多博士都是幫學校干了很多項目,但最后項目費都跟他們沒多大關(guān)系。
假如能夠像劉校長說的那樣操作,那么既能保證現(xiàn)有研究人員的人才穩(wěn)定,又能堅定一部分人想讀博的決心。
總而言之,希望有知識能踏實做科研的人,得到應有尊重和待遇。
第一種出路:終身教授
讀完博士最典型的出路就是去學校做老師,尤其是終身教授。如果做的好的話,一般六年之后,就可以成為終身教授,不用擔心失業(yè)的問題。
第二種出路:去公司
有的人念完博士以后不想留在學術(shù)界,找不到好的professor的職位,所以就選擇去公司。
博士畢業(yè)生在就業(yè)上不如碩士容易,但是只要找到了工作,工資一般都會比碩士高。博士生都有自己很深入研究的小方向,一般過了最初的1-2年之后,往往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小方向的研究里,一部分人的理論研究在行業(yè)的人看來,可能有些overqualified。是否應該讀博,是個人選擇。讀完博士也不一定就不好。專業(yè)不同,行業(yè)不同,情況也不一樣。
第三種出路:科研機構(gòu)
在公司一般是做應用開發(fā),而不是科研。但是少數(shù)公司里,也有很牛的Research Lab,比如IBMTJ Watson,Microsoft,HP等等都有,他們雇傭一幫科研牛人專門做科研,提高公司技術(shù)和研發(fā)水平,微軟就有若干個ACM Turing Award(圖靈獎)得主。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