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頭火燒靜兀兀,野雉畏鷹出復(fù)沒。將軍欲以巧伏人,
盤馬彎弓惜不發(fā)。地形漸窄觀者多,雉驚弓滿勁箭加。
沖人決起百余尺,紅翎白鏃相傾斜。將軍仰笑軍吏賀,
五色離披馬前墮。
作品賞析
【注釋】:
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韓愈在徐州武寧軍節(jié)度使張建封幕中。秋,被辟為節(jié)度推官。本詩寫隨從張建封射獵的情景,寥寥十句,波瀾起伏,神采飛動,“短幅中有龍?zhí)⑴P之觀。”(汪琬《批韓詩》)宋代蘇軾非常喜愛這詩,親自用大字書寫,以為妙絕。
首句寫獵場的情境:原野上獵火熊熊燃燒,四周圍靜悄悄的。一個“靜”字,傳出畫面之神,烘托獵前肅穆的氣氛,由此可以想見從獵人員屏氣靜息,全神貫注地佇伺獵物的情態(tài)。這是獵射前的靜態(tài),與下文獵射時和獵射后的動態(tài),成強(qiáng)烈的對照。次句把讀者注意引向獵射的對象雉雞,筆墨簡捷精煉,銜接自然緊密。野雉被獵火驅(qū)出草木叢,一見獵鷹,嚇得急忙又躲藏起來?!俺鰪?fù)沒”三字形容逼肖,活現(xiàn)出野雉驚惶逃竄的窘態(tài),與下邊“惜不發(fā)”呼應(yīng)。閣本李謝校改作“伏欲沒”,就索然無味了。兩句是獵射前的情景。
三、四句轉(zhuǎn)入獵射,寫將軍的心理活動和獵射時的風(fēng)度、神采。將軍出獵自然不是單純?yōu)榱艘捜∫拔?,而是要顯示自己的神功巧技。所以,他騎馬盤旋不進(jìn),拉滿強(qiáng)勁的弓,又舍不得輕易發(fā)箭。近人程學(xué)恂《韓詩臆說》評道:“二句寫射之妙處,全在未射時,是能于空際得神?!彼^空際得神,就是不在實處作窮形極相之語。詩人不寫將軍如何勇猛敢決,也不寫他如何縱橫馳驟,呼鷹嗾犬,白羽交飛,圍場中慣見的情景全部略去不提,而只選取了“盤馬彎弓”這一特定的鏡頭,以突出將軍矜持、自信、躊躇滿志的神態(tài)。這里的巧,不僅指射技的精巧,更主要的是寫人的智謀,寫將軍運籌的巧妙。這位將軍不專恃武功取勝,他盤馬彎弓,審情度勢,選擇著最能表現(xiàn)自己精湛射技的時機(jī)。他要象漢朝飛將軍李廣那樣,“度不中不發(fā),發(fā)必應(yīng)弦而倒”,要一舉使眾人折服。一位有血有肉、有著鮮明性格特征的將軍形象,便顯現(xiàn)在我們眼前。兩句筆勢頓挫,用意精深。
接著兩句寫“巧”。野雉隱沒之處,地勢漸漸狹窄,野雉處于“人稠網(wǎng)密,地迫勢脅”(曹植《七啟》)的窘境,要繼續(xù)竄伏已不可能;觀獵的人越來越多,大家都饒有興味地觀賞將軍獵射。這是將軍一顯身手的時機(jī)。正當(dāng)野雉受驚乍飛的一剎那,將軍從容地引滿弓,“嗖”的一聲,強(qiáng)有力的箭,迅猛而準(zhǔn)確地命中雉雞?!帮趔@弓滿箭加”,一“驚”一“滿”一“勁”一“加”,緊湊簡煉,干脆有力,“巧”字之意于此全出。
詩寫到這里,似乎意已盡了。然而詩中忽起波瀾,那只受傷的野雉帶箭“沖人決起百余尺”,向著人猛地沖起百多尺高,可見這是只勇猛的雉雞。側(cè)寫一筆,更顯出將軍的絕妙射技?!凹t翎白鏃隨傾斜”,野雉強(qiáng)作掙扎之后,終于筋疲力盡,帶箭悠悠而墮,染血的翎毛和雪亮的箭鏃也隨之傾斜落下。這正是樊汝霖所謂“讀之其狀如在目前,蓋寫物之妙者”,非親歷其境者不能道。詩寫到這里,才直接點題,真是一波三折,盤屈跳蕩。以寫長篇古風(fēng)的筆法來寫小詩,更覺豐神超邁,情趣橫生。
末兩句在熱烈的氣氛中關(guān)合全詩。先以“仰笑”二字,極為傳神地突現(xiàn)將軍個人的性格特征,一位地方主帥驕矜得意的神氣躍然紙上,接著以“軍吏賀”照應(yīng)前面“伏人”,寫出圍觀的軍吏敬服將軍絕妙的射技,為他的成功慶賀。末句接寫“雉帶箭”——一只五彩繽紛的野雉,毛羽散亂地墮向?qū)④姷鸟R前。詩戛然而止,然余響不絕,韻味無窮。
清人朱彝尊《批韓詩》評云:“句句實境,寫來絕妙,是昌黎極得意詩,亦正是昌黎本色?!钡莱隽隧n愈善于捕捉藝術(shù)形象以描述客觀事物的高超藝術(shù)手腕。
(陳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