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有部港劇,把詩人李白演繹成一位武林高手,遭到一些人的批評,“李白這么有名的詩人,居然變成了絕世高手,整個故事變成了武俠劇”。雖然影視劇有戲說的成分,但是把李白演繹成武林高手,其實沒有太多錯誤。
李白有俠義之風,師從劍圣裴旻,曾經(jīng)寫下“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樣的千古絕句,應該是有高超的劍術。而且李白游歷天下,那時候的交通工具可沒有飛機、汽車,可以推斷李白的身體素質應該很不錯,而且不懼怕遇到的強盜。
關于孔子,大多數(shù)人的印象可能是老師形象,瘦弱且微微駝背,好像與武林高手沾不上邊,其實不然。
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是一個超過2米的大個,《淮南子·主術訓》記載,“孔子之通,智過于萇弘,勇過于孟賁(古代勇士),足躡與郊菟,力招城關,能亦多矣?!辈粌H說明孔子力大無比,而且還有輕功,能追逐野兔??鬃拥牡靡獾茏幼勇?,原本是一個好勇之人,手下有一幫兄弟??墒?,子路愿意老老實實跟著孔子念書,除了學識外,必定被孔子的武力征服過。
實際上,在宋朝之前的古代中國,文人會武功并非稀奇事。先秦時期就要求“士”能文武雙全,班超能投筆從戎,是因為他身體素質好,祖逖聞雞起舞,這個舞指的是舞劍。中國文人逐漸變成弱不禁風、手無縛雞之力的形象,其實是從宋朝開始的。趙匡胤是中國歷史上最輕松的開國皇帝,因此當國之后,為防止這種事發(fā)生在自己的子孫身上,因此推行重文輕武。
大幅度提高文人身份,降低武人地位,六品武官的地位往往不如九品文官高。辛棄疾的文武雙全是個例,數(shù)百人殺入數(shù)萬敵軍大營,但是事后也被剝奪了兵權。好在明朝有個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自己善于射箭,和軍人比賽時,三箭都射中紅心的成績讓士兵贊嘆。王陽明的這種遺風影響了許多后來的士子,比如曾國藩,成為中國人的一個重要文化資源。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