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寶九年(976)十月二十日,剛剛知天命的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突然駕崩,消息傳出,文武百官一時震驚不已。
行伍出身的趙匡胤一向體魄強健,這過去的九個月中,他多次頻繁出游,最遠的甚至到達了西京洛陽。而且,此前也沒有他生病求診的記載。如此突然的駕崩不免讓人心生疑慮。
另一件事更加重了人們的疑心。
當趙匡胤駕崩之際,其子趙德昭已經(jīng)年滿二十六歲,另一個兒子趙德芳也十八歲了。自西周以來,父死子繼早已是皇位繼承的默認規(guī)則,然而在不存在”主少國疑”的潛在風險下,趙匡胤卻主動放棄這一儒家所擁戴的禮法原則,轉(zhuǎn)而采用兄終弟及——以弟弟趙光義為下一任的皇位繼承人,于情于理,這都不由得更讓人倍感蹊蹺。
于是,千百年來,人們對于宋太祖之死與太宗的即位便有了不同與官方記載的說法,最終形成了著名的“燭影斧聲”和“金匱之盟”兩大千古之謎。而相比于燭影斧聲,金匱之盟有更多讓人費解之處。
趙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_圖
一、
對于金匱之盟,官方的記載如下。
公元961年,也就是大宋建國的第二年,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病重,臨終前,她唯一放心不下的便是皇位繼承問題。一段對話就此展開。
“你知道為什么是你得了天下嗎?”太后如此問道。
侍候在側(cè)的趙匡胤這時哭的像個孩子,根本說不出完整的話來,但老太后勁頭來了,不停地反復詢問。
“這都是因為父親和您兩人積德行善的結(jié)果?!壁w匡胤最后給出了答案。
“扯淡,”老太后說道,“只是因為周世宗死的早,留下了孤兒寡母,如果北周有年長的君王,天下哪里還有你的份?所以,你百年以后應(yīng)當傳位給你的弟弟。國有長君,方為社稷之福?!?/p>
昭憲太后(902年―961年9月17日),杜氏_圖
聽到老太太這么說,趙匡胤連忙頓首:一定聽從您的教誨。
太后隨后命令應(yīng)召而來的趙普,在床前寫下誓言盟書,并將這份文書放到保險柜——金匱中藏好。因為存放在金匱中的緣故,這份文書便被后世稱之為金匱之盟。十五年后,趙匡胤駕崩,其弟趙光義便依照當年的約定即了皇帝位。
這件事被明確記載在《宋史·杜太后傳》中, 而且在宋人所編著的私人歷史中也記錄在案;其中最知名的便是司馬光的《涑水記聞》和李燾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雖然具體的細節(jié)略有差異。
可見在時人看來,這是鐵案一樁。
然而,自上個世紀以來,歷史學界卻對此事有了不同看法,認為金匱之盟乃是后來的捏造,最大的嫌疑人便是趙普與太宗。自此以后,偽造說開始廣為流傳。
北宋版圖_圖
二、
具體而言,金匱之盟一事有三大疑點。
其一,杜太后病危時,趙匡胤年僅三十五歲,正值大好壯年,而年長的皇子已趙德昭十一歲。
但凡趙匡胤再多活個幾年,其皇子便已成年,后周孤兒寡母的情況便不復存在。杜太后怎么會鐵口斷定趙匡胤一定會英年早逝,進而催促迫使后者當即立下皇儲?
其二,金匱之盟的公開是在太宗太平興國六年九月,由早已失勢的趙普上書自陳說出的,太宗隨后才于宮中找到了這份誓約,進而公之于眾。
金匱之盟如果存在,顯然是太宗繼位合法性的一大證據(jù),對于曾與太宗勢不兩立而又參與此事的趙普來說,無疑是一個絕好的投機機會。
深諳權(quán)術(shù)的趙普何以不立刻將此事獻與太宗,進而以擁護之功獲取太宗的諒解,反而直到五六年后才上書言明?要知道,在此期間,他一直備受猜忌與打壓,終日生活在惶恐難安之中。
趙光義(939年-997年),即宋太宗_圖
其三,古代有專門的史官記錄皇帝的言行,即為起居注,這是后來編撰國史的基本史料來源。
趙匡胤、趙光義的起居注分別被稱為《太祖實錄》與《太宗實錄》,其中《太祖實錄》有兩版,初版于趙光義的太平興國五年編撰完畢;真宗即位后,又忽然重修《太祖實錄》,于咸平二年完成。
對于金匱之盟,三本史書所載有很大差別。初版的《太祖實錄》根本沒有此項記載,而是在后來的重修才加入進來的。而且在新版的《太祖實錄》與《太宗實錄》中,對于此事的記載也有很多細節(jié)上的不相符。
依據(jù)上述三大疑點,不能不令人懷疑整件事就是一出后人炮制的鬧劇,而始作俑者便是趙普與太宗兩人,前者為的是權(quán)力,后者為的是鞏固自身皇位繼承的合法性。
然而,真的如此嗎?
宋太祖兄終弟及_圖
三、
考辨歷史史事不能脫離具體的情景而空談理論,質(zhì)疑金匱之盟偽造的一大默認前提是皇位的嫡長子繼承制,由此,太宗的兄終弟及不免讓人產(chǎn)生先天的狐疑。
然而,我們要明白,趙匡胤所建立的大宋是在混亂的五代十國基礎(chǔ)之上的。
這是一個赤裸裸的亂世,即便是君主也常遭遇不測。在五代的十三位君主中,在位超過十年的絕無僅有,勉強做了十年的梁末帝最后也是身死國滅,而其中死于非命的,更是超過半數(shù)。
而且,在五代亂世中,放棄嫡長子繼承制度而選擇年長有才之人為國君的屢見不鮮。
后梁的朱溫有六個兒子在世,其中大多成年,但他始終堅持傳位給最有才干的養(yǎng)子朱友文,乃至釀成了后來的弒父慘劇。后晉的石敬瑭策立了他成年的侄子而放棄幼子為繼承人,南漢劉隱傳弟而不傳子,吳國兩世都是兄終弟及,如此等等。
在這種背景下,當杜太后與大宋建國第二年去世時,擔憂趙匡胤會英年早逝實屬合乎情理,而她讓趙匡胤定下兄終弟及的誓約,顯然也不是無事生非的胡鬧。這是其一。
趙德昭(951年—979年),字日新,宋太祖趙匡胤次子_圖
其二,金匱之盟其實有兩個版本,一般稱之為“獨傳約”和“三傳約”。
上述提到的《宋史·杜太后傳》中的版本是“獨傳約”,即皇位只需由太祖?zhèn)鹘o太宗即可,至于之后則沒有涉及。然而歷史上還流傳有一個“三傳約”,它講的是,當繼承皇位的太宗(趙光義)駕崩后,須依次傳給太宗的弟弟趙廷美,廷美去世后再傳回給太祖的兒子趙德昭。
“三傳約”同樣見于《宋史》之中,而且相對于“獨傳約”,它在北宋時期的私史中更廣為流傳,其中便包括了司馬光的《涑水記聞》等。
顯然,如果金匱之盟乃是太宗所編造的,他最多會編造“獨傳約”,那么在士大夫中流傳更廣泛的但對他并不十分利的“三傳約”源自何處呢?
要知道,當金匱之盟公布于世不久,趙廷美便被污蔑為謀反大罪,并在兩年后郁郁而終,其一系的勢力皆被太宗連根拔除,而在此之前趙德昭、趙德芳已死,那么誰還有動機與能力去編造“三傳約”并使之廣為流傳呢?而且為何還要基于一個謊言去編造呢?
不同版本的金匱之盟的廣泛流傳于世,從側(cè)面反映出,這恐怕并不是出自太宗的有意編造。而事實的真相很可能是,“三傳約”是真有其事,而“獨傳約”乃是出自后來的刪減與編造。
燕云十六州_圖
其三,假如金匱之盟是偽造的,那么太宗為什么要這么干呢?
常見的解釋認為,在歷經(jīng)奪取燕云十六州的高梁河之戰(zhàn)的慘敗,以及太祖兩子的非正常死亡后,太宗內(nèi)心非常不安,害怕有人乘機作文章,于是借金匱之盟一事重申他帝位的合法性。
然而,這種解釋不免牽強。
當金匱之盟發(fā)生時,太宗已經(jīng)稱帝達六年之久,皇位早已穩(wěn)固如山,這從他輕松除掉太祖的兩子及弟弟趙廷美等事情不難看出,他真的有必要去費盡心思炮制這樣的一個彌天大謊嗎?
而且,眾所周知,太祖之時,太宗與趙普一向關(guān)系惡劣,幾成水火不容之勢。
《丁晉公談錄》這部書曾提到這樣一個細節(jié),“太祖晏駕,太宗嗣位,忽有言曰 : 若趙普在中書,朕亦不得此位 。 ”當趙普死后,太宗更是公開與近臣說到兩人關(guān)系,“向與朕嘗有不足,眾人所知?!?/p>
正因如此,當趙光義即位后,趙普旋即被罷相,僅保留了一個太子少保的身份,無權(quán)無勢 , 其后更是多次受到信任宰相盧多遜的迫害,以至于常常惶恐難安,日夜無法安眠。
宋太祖雪夜訪趙普_圖
趙光義既然如此痛恨趙普,怎么會邀請他的老對頭參與編造此事呢,這不是明擺著給對方送把柄而使自己處于受要挾的境地嗎?若是要存心編造,他大可編造的更好些,最好是死無對證的地步。
當?shù)艿苴w廷美與其乳母相繼去世后,太宗曾經(jīng)編造彌天大謊,聲稱對方并非自己的親弟弟,而當時他并沒有找任何人作證,為什么這次非要找一向為自己深惡痛絕的趙普合作呢?
再者,金匱之盟在太平興國六年九月公布于世后,次年便有了趙廷美的被誣謀反案,而親自主抓這項工作的正是重新?lián)卧紫嗟内w普,同時,待此案告一段落后,趙普又隨即被免除宰相一職。
顯然,趙普的這次復相,主要工作就是鏟除趙廷美一黨,與太宗皇位繼承的合法性并無太大關(guān)聯(lián)。
趙普(922年-992年),字則平_圖
最后便是史料不一致的問題了。
結(jié)合上述提到的“獨傳約”與“三傳約”,其實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一情況。金匱之盟最初的版本是“三傳約”,即當太宗去世后要將皇位傳給弟弟而非自己的骨肉,這個約定應(yīng)該在一定范圍內(nèi)有所流傳。
但太宗不愿意。于是在除掉太祖二子后,便有意拔掉最后一根絆腳石——趙廷美?!叭齻骷s”對趙廷美相當有利,自然而然地,經(jīng)太宗審定的《太祖實錄》便對此事隱蔽不談。
同時,在歷經(jīng)高梁河之敗和太祖二子的非正常死亡后,謹慎的太宗擔心貿(mào)然除掉趙廷美會生出不可控的風險,便找到了太祖的舊臣、國家元老趙普,想找一個幫手。
宋太祖畫像_圖
而此時的趙普正值人生艱難時刻,面對太宗的橄欖枝,他趕緊抓住,立刻拋出一份“獨傳約”來表示自己的忠心。太宗聞軒而知雅意,便重新啟用了他。
經(jīng)由趙普編造的“獨傳約”對太宗有百利而無一害,于是神宗即位后便將之添加進了重新修訂的《太祖實錄》中。這便是為何兩版《太祖實錄》記載不一的緣故,至于與《太宗實錄》的細節(jié)差異則有待進一步研究了。
由此也解釋了為何趙普沒有一開始便上書陳述金匱之盟一事,因為太宗即位時一帆風順,金匱之盟最多算是錦上添花。而且,他不知道太宗對“三傳約”的真實想法,貿(mào)然上奏恐怕禍福難料,趙普棄之不顧自然在情理之中。
可能的情況大抵如此。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