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皇帝是一位苦命的皇帝,他一生可謂是歷盡磨難,從登基伊始一直到英年早逝,可以說是沒過上一天安穩(wěn)日子。同時,咸豐皇帝還是一位頗受爭議的皇帝,有人評價他剛愎自用妒賢嫉能,致使其有生之年也沒能夠平定天平天國運動;有人評價他玩忽職守膽小如鼠,丟下首都北京落荒而逃,任由外國人搶我國寶,毀我瑰寶級皇家園林圓明園;有人評價他荒淫無度不知節(jié)制,年紀輕輕就將自己原本羸弱的身體徹底造垮,三十歲就一命嗚呼。總之,咸豐皇帝絕不是一位好皇帝,甚至是歷史的罪人。
客觀的評價,咸豐皇帝確實很難算得上是好皇帝,但是也覺不應該成為歷史的罪人,甚至可以說,他也并非如一些人評價那樣的一無是處。
咸豐皇帝,1860年10月13日《倫敦新聞畫報》
一、沒趕上好時候的年輕皇帝
咸豐皇帝確實是沒趕上一個好時候,他是在道光三十年登級成為皇帝。從順治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到道光三十年,即公元1850年,大清王朝從問鼎中原之始,到咸豐皇帝繼位已經過去206年了。由于中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的天然缺陷,再加之有史以來的天朝上國自居的姿態(tài),以及始于明朝而“發(fā)揚光大”于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使得這個完全世界脫節(jié)的東方大帝國,此時已然是千瘡百孔。
再加之,公元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的失利,對于民族自尊心的進一步打擊,以及面對著前所未有的外患問題,大清王朝此時處境之艱難,無疑是雪上加霜。原本唯唯是諾的老百姓,此時面對生活之水深火熱已經蠢蠢欲動。咸豐皇帝就是在危機四伏的情況下登上了皇帝的寶座,那一年咸豐皇帝虛歲20,正是意氣風發(fā)之時。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前清朝及周圍形勢
二、改革第一要素就是會用人
大清王朝當下的狀況,咸豐皇帝就已經心知肚明。早在自己還是皇子的時候,受過良好而系統(tǒng)教育的咸豐皇帝,就了解到了祖宗基業(yè)當下所面臨的危機,以及發(fā)現(xiàn)了自己父皇當下執(zhí)政不當之處。所以上位伊始,咸豐皇帝就做了一個重要的人事決定,將父皇最為倚重的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罷免,而且是“永不敘用”!這基本上是對自己父親執(zhí)政時期,用人方面的全盤否定,頗有魄力!
咸豐皇帝在用人方面確實突破了很多條條框框,在天平天國最為鼎盛,大有將大清王朝取而代之之勢時,他突破乾隆皇帝立下“規(guī)定親王不得入軍機”之祖制,啟用自己的弟弟恭親王奕訢為首席軍機大臣,此時奕訢也不過就20來歲,他相信最終能夠拼盡全力挽救祖宗基業(yè)的,還得是自己至親之人,顯然弟弟奕訢是不二人選。果然,奕訢不負眾望,總算是將如臨深淵的大清王朝拉了回來。
愛新覺羅·奕訢(1833—1898),即和碩恭親王
有人說事后奕訢被咸豐皇帝“一擼到底”就是卸磨殺驢的表現(xiàn),事實上這種說法比較武斷??陀^的說,畢竟是奕訢先挑戰(zhàn)了咸豐皇帝的皇權。奕訢竟然利用皇兄猶豫之間的含糊其辭,來了個瞞天過海。他利用職權之便,到軍機處立馬擬了一道晉封自己生母為皇太后的圣旨,并且在大堂之上,公然呈遞咸豐皇帝請求批準。咸豐皇帝乃奕訢生母的養(yǎng)子,被“道德綁架”的咸豐皇帝只好同意,奕訢的生母得了封號便安心的去了。
相當于被自己的弟弟“涮”了一把的咸豐皇帝,心里那個恨就不必說了。同時,原本兄弟二人因為繼承人問題存在嫌隙,此時奕訢掌管軍機就敢挑戰(zhàn)自己皇權,還可能留著他嗎?所以事后奕訢被貶也就不奇怪了。
愛新覺羅·肅順(1816年-1861年)
最能體現(xiàn)咸豐皇帝改革決心之用人,就是重用了“刺頭”肅順,當然爭議也是最大。咸豐皇帝深知,想要破冰現(xiàn)有弊端叢生,死氣沉沉的破敗景象,啟用一位不尋常而又對自己忠心耿耿之人乃當務之急,肅順就是在這個背景之下飛黃騰達。
肅順,滿洲鑲藍旗人,他是努爾哈赤之侄鄭獻親王濟爾哈朗七世孫,是已故鄭慎親王烏爾恭阿之庶子。一看是庶子,就知道了肅順是不可能獲得承襲親王爵位之資格,所以成了家之后的肅順就得搬出王府自謀出路了。這段自謀出路的經歷,給了肅順了解民間的千姿百態(tài),也了解到那些坐享其成,國家蛀蟲一般地旗人們是怎么個好吃懶做之生活狀態(tài),這些認知對之后以及掌權,推行一些列舉措是有很大影響的。肅順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咱們旗人混蛋多”,確實很中肯。肅順在咸豐朝被破格提拔。從被擢升為“內閣學士”到“御前侍衛(wèi)”也不過就四年時間,肅順一下子位極人臣之巔。
左宗棠(1812年—1885年),字季高
肅順為什么能得到咸豐皇帝如此倚重?一方面原因是肅順辦事果斷,不怕得罪人的風格比較對咸豐皇帝用人的路子,但更主要的是,肅順的工作績效確實十分搶眼,列舉幾點如下:
1. 重用漢臣。
如胡林翼、曾國藩以及左宗棠這些晚清明臣,哪一個沒得到過肅順的關照,尤其是左宗棠,要不是肅順出手相救,左宗棠在歷史上就是個“人名”,根本沒機會成為名人。
2. 整風官場。
僅舉一例,震驚全國的“戊午科場案”正是被肅順破獲,為了以儆效尤,肅順堅守國家法度,硬生生要求咸豐皇帝處死了主考官,一品大員協(xié)辦大學士柏葰。
3. 廢黜旗人待遇。
如前文所述,肅順對于旗人“白吃飽”之行徑是深惡痛絕。為了削減了國家支出,肅順砍了旗人的福利,省下來的錢正好用于國家平定戰(zhàn)亂。
這些舉措都是肅順為了挽救大清朝,頂著被人“下黑手”和“扒祖墳”的壓力,“硬”推行下去的。大清王朝應該感謝肅順的大刀闊斧,更要感謝咸豐皇帝的慧眼識人。
三、自絕生路的憂郁之君
內憂未除,外患已至,外國人的堅船利炮到底還是突破了大沽口炮臺。為了阻擊侵略者,中華兒女以血肉之軀與外國人的長槍大炮對抗,我們的士兵如同伐木割草一般一排排倒下。在慘烈的事實面前,國人才明白,外國人不但是在戰(zhàn)艦上無敵,陸地戰(zhàn)依然可以打你個毫無還手之力。這不是人種之間的差異,而是科技時代的差異,這在當時怎么也無法逾越之差異,給我華夏大地帶來了無盡的創(chuàng)痛。
咸豐皇帝怎么也不明白,自己為了挽救王朝已然傾盡全力,為何還是這般田地?就連首都京城大清王朝最后的臉面都要眼看著保不住了。
大沽口炮臺 遺址
果然,咸豐皇帝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還是發(fā)生了,外國毛子還是闖進了北京城,倉惶之間咸豐皇帝選擇了“木蘭秋狝”,就是逃到熱河避難。從后來事態(tài)發(fā)展來看,這次逃離是咸豐皇帝人生最大的敗筆!結果,咸豐皇帝再也沒有活著回到北京城。
北京城遭受的前所未有之踐踏,更可氣的是據(jù)說一些國人也跟著渾水摸魚趁火打劫。當咸豐皇帝得知千古之園——圓明園被焚之一炬之時,真是肝膽俱裂,一口鮮血噴在了奏折之上。而接下來的日子里,接踵而至是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以及割地賠款的不爭事實。
我們不難想象此時咸豐皇帝之心情是何等悲涼,他可能甚至懷疑當初父皇為什么要選自己當皇帝,讓自己成了敗壞祖宗基業(yè)的背鍋人。他也痛恨自己為何要逃離京城,現(xiàn)在看來還不如在北京城與洋人決一死戰(zhàn),還能落得個“君為社稷死”的好名聲,但是說什么都晚了。所以咸豐皇帝選擇了逃避,無論熱河生活條件多么艱苦,他都堅持不回北京。
熱河行宮圖(局部)
就在咸豐皇帝逃到熱河一年之后,終于熬到了人生盡頭。咸豐皇帝雖然心灰意冷,但是祖宗社稷之重任并沒有忘記,他在臨死之時,盡量權衡各方面關系,出了一套看似全方位考慮的托孤方案,將自己唯一年幼兒子,托付給了他生前最為信任之人。安排有后事以后,咸豐皇帝終于燈枯油盡,他感到腹中饑餓,但是還沒等燕窩粥做好就撒手人寰。
對于咸豐皇帝一生的總評,也許有人會說他能夠做得更好,但是我想說他已經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四年之后,咸豐皇帝終于入土為安,蓋棺于定陵。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大學院校在線查
有疑問就來發(fā)現(xiàn)